【1.1 1.2】變動中的亞太地區權力結構
【1.3 1.4】當今亞太地區秩序的調整與重組
【2.1】再平衡戰略提出的背景與愿景
【2.2】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內容
【2.3】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思想起源
【第三章】中國周邊外交新政
【4.1】中美關系的歷史經緯與特點
【4.2】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與亞太地區現實
【4.3】從亞太地區做起構建良性互動的新型大國關系
【結論/參考文獻】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分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在亞太地區鋪筑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之路
第一節 中美關系的歷史經緯與特點
一、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中美關系
(一)從清末至新中國成立
1844 年到 1921 年,中美不平等關系形成和深化時期。中美關系史上,美國對華的侵略和擴張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美國著名的中國學家費正清\\(JohnKing Fairbank,1907-1991\\)曾指出:“美國人是英國非正式帝國的小伙伴,但在英國的擴張中,有時也能起帶頭作用?!?9 世紀末,美國占領菲律賓并控制古巴,這是美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中美關系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單方面宣布了殖民主義政策——“門戶開放”政策。費正清認為: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的必然結果。這一政策在 1922 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承認,并以條約形式肯定下來?!伴T戶開放”政策本質上是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通過保留中國形式上的主權完整來要求各國開放勢力范圍,客觀上起到了協調列強在華行動以便達成一種隱蔽而更加有默契的殖民掠奪的作用。最后,“門戶開放”政策直到1949 年中國革命勝利時才被新中國廢除。但是,今天美國“在臺灣支持自由中國的完整,也被看做是我們對華政策\\(即門戶開放政策的原則\\)的繼續?!?/p>
1921 年到 1949 年,中美逐漸走向結盟時期。在 1921 年 11 月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政府趁國際風云突變、美日矛盾上升、英美關系接近的有利時機,借助美英向日本施壓,基本實現了收回被日本占領山東的目標。從這次會議為轉折點,美國更加注重對華關系而疏遠對日關系,在日本在東亞、東南亞地區頑固采取擴張政策的刺激下,中美戰略利益逐漸靠攏,直至在二戰期間結為反法西斯同盟。
(二)從新中國成立至 1979 年中美建交之前
1949 年到 1979 年,中美在冷戰期間相互對抗時期。1949 年夏,隨著中國革命勝利在望之際,美國國內出現不少建議美國政府改變支蔣反共的的不明智立場,立即與中共進行接觸的呼聲,但美國杜魯門政府沒有予以采納。國務卿艾奇遜指示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強調新中國政府履行國際義務的必要性,否則不予接觸。而其所說的國際義務是指中美之間業已存在的不平等的協定和條約?;貒?,不許其與中共接觸。1949 年 10 月,新中國成立后,從當時的冷戰和反共的戰略需要出發,美國將中國視為其在亞洲腹地以及印度支那遏制共產主義的首要障礙,甚至認為共產主義正在亞洲取得進展,中國牌子的共產主義比蘇聯牌子的共產主義威脅更大。美國政府很快就實行了一項遏制、孤立和不承認新中國的反共反華政策,構成美國遏制共產主義、進行全球擴張戰略的重要部分。隨后不久爆發的朝鮮戰爭,導致中美之間首次直接發生大規模戰事,盡管中國派出的是“志愿軍”,而美國領導的是“聯合國軍”。朝鮮戰爭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但美國則利用中國暫時無力收復臺灣的時機,鞏固了與臺灣當局的官方關系,并頑固抵制新中國取代國民黨在聯合國的代表席位。
(三)從中美建交到 2013 年莊園會晤
1979 年到 2013 年 6 月,中美在斗爭中尋求合作時期。我國學者閻學通指出,“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美經濟實力差距逐漸縮小的過程,而在這三十年里中美關系卻是大起大伏”。中美關系在冷戰的國際規則下沒有失敗,而是不斷改善,從對立到建交,再到準盟友關系,然后關系隨著冷戰結束而再次破裂,在制裁與相互試探之后再度申明要發展伙伴關系。平均 10-20 年就會發生一次大幅度的關系扭轉。中美關系在所有大國關系中,可以說是最為復雜的。
冷戰末期到本世紀初,美國作為中美關系的絕對主動一方不斷重新審視和修訂其對華政策,憑借制裁和貿易懲罰措施對付中國,中美之間在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知識產權問題、安理會內部、美艦機抵近偵查問題等上面的摩擦、碰撞也隨之增加。但是,在克林頓政府內部,對華“遏制派”與“接觸派”之間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但總的看,美沒有把中國作為首要安全威脅。在美方對華接觸派占上風的時候,中美 1997 年在《中美聯合聲明》中將雙邊關系定位于“面向21 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這是迄今最高的一個關系定位。不過,這一定位沒能得到認真落實,1999 年 6 月就發生了“炸館”事件。9·11 事件之后,美國匆忙將戰略重點從應對國家目標轉向應對國際恐怖主義,發動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謀劃借控制大中東,達成其清剿恐怖主義組織、確保自身安全、維護和延長全球霸權的目標。美國在處理同各大國關系上籠統地以反恐劃線,中美關系進入歷史上最穩定的一段時期。2001 年 10 月,雙方宣布確立兩國間“建設性合作關系”。2002 年一年內,中美元首實現互訪。在臺灣問題上也達成了共識,美方表示反對和遏制“臺獨”。2008 年,小布什總統不顧美國國內反華勢力的反對,出席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2009 年 1 月 20 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之初,打破了美國每逢總統大選和政府更迭中美關系都要受到沖擊的鐵律,實現了中美關系的平穩過渡。2009 年中美元首在 G20 倫敦峰會期間舉行會晤,中美兩國領導人達成了共識和決定,把中美關系從小布什時期的“建設性合作關系”發展為共同努力建立 21 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同時,中美關系在政治層面的既有矛盾也在積累。美國國務院中一些掌握政策的重要人物思維過于陳舊保守,比如希拉里、坎貝爾等,仍習慣于從居高臨下的角度看中國,固執地要繼續推行美國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軍事、貿易、外交戰略,對華政策更加突出削弱、牽制的一面。此外,中美兩國在許多方面的利益分歧也使得中美關系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隨著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蔓延。中美國力對比開始出現加速逆轉的趨勢,美國內民意調查結果中對華認知的方面開始出現負面趨勢。在 2009 年末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中美因為氣候問題產生矛盾,美對中國持續發展的戒備心理加重。2010 年開始,中美接連在人民幣匯率、對臺軍售、達賴等一系列問題上爆發沖突。2011 年,胡錦濤訪美同美方達成“致力于共同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的表述,之后雙方還共同使用“構筑健康、穩定、全面發展的中美關系”這樣的表述,實際上是一種不同于“伙伴關系”的更加務實的關系。
2012 年 2 月,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提出“中美共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倡議。2012 年 5 月,雙方舉行 S&ED 對話期間,就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問題進行探討,副主席習近平會見美方代表時進一步指出,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既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和信心,又要有“摸著石頭過河”的耐心和智慧。當年 11 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華盛頓新聞博物館就美國外交政策發表演講表示,隨著中國和平崛起,中美正努力為一個老問題書寫新答案,那就是當老牌強國和新興大國相遇會出現何種情況?這一過程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有理由相信中美可以開辟道路避免沖突,拓展利益交融的領域。中美兩國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達成政治性的原則共識是在2013 年 6 月 7 日至 8 日。
當時,應美國奧巴馬總統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與奧巴馬總統舉行了會晤。兩國元首均強調了中美關系的重要性,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需求,中美應該也可以走出一條不同于歷史上大國沖突對抗的新路。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習近平同時還精煉概況了這種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中方認為新型大國關系是一個全面的、可以完全涵蓋當前中美關系方方面面的關系架構,而其區別于當前中美關系的主要標志就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中方希望新型大國關系是一個全面的、可以完全涵蓋當前中美關系方方面面的關系架構。
從這幾個階段的關系內涵來看,中美關系的性質經歷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在 1921 年華盛頓會議之前,基本上是純粹的弱肉強食的關系,沒有任何共同基礎和進行實質性交往的資格,東亞事務完全由若干列強國家一手把持。一戰造成的列強陣營的決裂和太平洋地緣政治影響力上升,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給予中國這樣的弱國有效參與外交的機會。華盛頓會議上,美英出于對日牽制的考慮承認了中國有權爭取主權完整和獨立,從此將中國納入國際體系之中。即便從1949-1979 年中美沒有正式外交關系,但相互在國際場合、聯合國之中、通過第三方渠道等仍然保持溝通,美國同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仍保持官方關系,因此中美關系并沒有消失。1979 年之后,在中美蘇大三角互動過程中,中美有戰略關系的實質而沒有戰略之名,而 1997 年之后有戰略關系之名卻無戰略內涵填充,實際上只是美國“接觸”政策的體現,鼓勵中國采取合作政策。因此,中美關系的定位總是難以完全反映其關系本質。
二、總結中美關系內在邏輯和規律
(一)中美關系的特殊性
中美關系發展歷程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啟示。中美關系經歷了170 年的發展歷程,成為大國關系中最富變化和最有影響的一對。中美關系既屬于一般性的國與國關系,又具有非常特殊的一面。
特點之一:美國始終是中國從對外打交道的主要的對象之一,雙方交往方式和內涵在不同歷史時期大相徑庭。
特點之二:中美兩國都是對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主義者,和其他國家都別無二致。兩國都相信自己國家的最高利益是獨特的,而一些外交行動都必須以國家利益為依歸。美國既不會為了追求某種不切實際的目標而在對華關系上不計代價或者不計所得。比如美國在第一次巴黎和會上沒有為其所宣稱的理想主義而接受中方要求幫助收回山東的請求,也沒有誠實地履行《開羅宣言》將釣魚島歸還中國,等等。
特點之三:中美總是處在新舊交替過程中。中國經歷過的 14 個朝代中,有10 個朝代的每一個都比美國整個歷史要久。然而,在世界歷史上,年輕似乎總是資本,新玩家總是能憑借銳氣和勇氣傲視群雄、摧枯拉朽。腐朽的清王朝不得不在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面前低頭??墒菚r光流轉,中國如今脫胎換骨,再次成了新興國家,美國則是老牌發達國家,擔心被中國超越。
特點之四:中美在意識形態領域差異巨大,都堅信自身體制的優越性。
特點之五:中美外交思想和傳統差異巨大。美國領導人注重發展個人關系,而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個人的善意上。美國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而中國注重對彼此關系的評價。
(二)中美關系的一般性
第一,互利性。在中美關系的幾個關鍵的節點,經貿關系都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堪稱兩國關系的“壓載艙”。1978 年,中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將主要精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進行的市場取向的改革,受到了美國的歡迎。冷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中國最終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美國也開始解除對華封鎖。2001 年,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一舉解決了兩國貿易關系正?;瘑栴},使兩國關系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中美關系也進入了長達 7 年多的穩定發展的階段。2008 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美國力邀中國加入二十國集團峰會。2012 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較 1979 年增長近 200 倍。美國的蘋果手機只能在中國生產。
第二,競爭性。在亞太地區,中國幾乎同所有國家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成為許多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盡管中國在主觀上沒有將美國排斥在外的意圖,但是美國認為中國既然日益具備這種實力,就必然會走出這一步。
第三,客觀性。中美既是對手又是伙伴,具備落入歷史上大國之間爭雄稱霸的窠臼、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各種現實誘因。從兩次世界大戰的熱火朝天,到冷戰的相互克制,已經反映出時代的進步與各國危機管控能力的提高。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經濟全球化、格局多極化、社會信息化的程度更加深入,各國對于國際問題的處理經驗和國家最佳利益的認知出現新的進展,在這種背景下的中美關系理應朝著更具文明理性、建設性、合作性的方向演化。
本質上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就是集中了時代特殊性和大國關系一般性的一種新事物,也就是一種不同于以往大國關系的大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