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協助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代醫學科技不能對其有一個圓滿的解釋,但從古至今,穴位在治療保健方面,特別是在疑難雜癥的治療方面,仍然產生著獨特療效,所以,為了更好的認識學位和應用穴位,充分發揮她的治療優勢,我們因該在穴位的物質結構方面多進行一些研究和啟發,使她在未來的醫學領域更加發揚光大。
穴位是人體內某些組織細胞所產生的聚合體。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穴位是經氣留行的驛站,輸注氣血的場所,治療疾病的反應點。從西醫學分析:通過臟腑的新陳代謝,內分泌的作用,循環系統的功能,神經系的調節等諸多生理以因素,以使神經、血管、淋巴、肌肉、骨骼、臟腑等組織在發揮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時,又會產生一種更加協調這些組織正常功能的物質,以對其進行保護作用,這便是穴位。
由于人體組織部位的不同。受生理功能范圍的影響,穴位不相同,有作用于心血管系統的、淋巴系統的、神經系統的、或是內分泌系統和其他臟腑組織部位等等。亦有產生全身作用。
穴位由固定物質和運動物質兩部分組成。固定物質包括穴位自身所處位置的皮膚、肌肉(腱、韌帶)、骨骼、脈管、神經、臟腑、器官等組織,她們是穴位自身存在的物質基礎,且具備原始的營養成份;運動物質則是由臟腑、神經、脈管、內分泌等組織的生化功能作用出來的,她在固定組織的結構間釋放著某種生命活動能量(即生命信息載體),她的活化強度隨組織部位的不同而有量大量小之分。這在臨床中是很常見的,如有些疾病象腹瀉、頭痛,有時用一個穴位進行針灸或其他療法,常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這便是理論設想中的穴位活化物質釋放的能量通過近距離和遠距離調節和修復與其相關聯的組織部位的異常缺損和不正常的功能反應,使其炎癥快速自行吸收或改善局部組織的氣血循環,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抗病能力。
鑒于以上認識,醫者認為應當給穴位一個概念:穴位由穴位細胞構成,穴位細胞包括物理物質(固定物質)和化學物質(活化物質)量大類,穴位細胞由內核、外核、外圍三部分組成,,并具有滲透性和輻射性(滲透性指穴位能將淺部組織能量垂直轉換到深部組織里,同樣能將深部組織的能量垂直上移到淺部組織,她比西醫解剖學更能說明問題;輻射性指穴位能將自身能量或垂直、或平行、或其他運動方式擴散至所需部位,實行良性調節):
通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將對穴位細胞在人體內固有載體能量的恒定指數(即穴位細胞的正常生理溫度、干濕度、營養成份指標以及生化能量的強弱等等)做一個正常分析統計,以便以病理狀態下通過這對正常指數的增減而給于一定的補充和修復,促使其恢復到正常體位上來。
下面是醫者自行擬制的穴位概念草圖(見圖1)。
參考文獻
[1]葛青葉.穴位貼敷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8,5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