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顏面部中央的面顱骨是由一對上頜骨構成的面部基本骨性結構,參與構成骨性眶下壁、鼻腔外側壁及口腔頂,其可分為 1 體和 4 突.在上頜體的前面有一個眶下孔,其借助眶下管通向眶腔,眶下管、眶下孔內有三叉神經的上頜神經的終支---眶下神經及血管走行,而且在眶下管內眶下神經發出上牙槽神經前、中支,分支進入上頜骨內與上頜神經在翼腭窩內發出的上牙槽后神經相互吻合形成上牙槽叢,由叢上發支分布于上頜竇、上頜牙及牙齦[1].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科的手術都經過此區域[2],由此可見,眶下孔、眶下管是顏面部上頜骨的重要骨性結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特此對眶下孔、眶下管的測量研究情況作如下綜述.
1 測量手段和方法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解剖學的測量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其手段和方法也不斷更新.關于眶下孔、眶下管的測量手段和方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傳統的解剖學測量階段、影像學技術和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階段.傳統的解剖學測量主要工具為游標卡尺\\( 精確度 0. 02 mm\\) ,其他輔助工具有兩腳規、彎角式三腳平行規、圓規、直尺、絲線、鋼絲等,在骨標本上進行測量[4-5].近年來,在傳統的測量方法基礎上,學者們[6]又將影像學技術和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表現在本世紀,由于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逐漸成熟、發展及應用,可以在活體上,用CT 圖像及 CT 三維重建圖像上直接測量感興趣區域.
2 測量樣本
眶下孔、眶下管的測量樣本,學者們[7-8]由初級階段的選擇骨標本,之后演變為尸腦標本[9],進而借助螺旋 CT 進行活體圖像上的測量[6].
3 測量的內容
3. 1 眶下孔的位置
眶下孔在位置分布、性別、側別差別不大,傳統的測量階段學者們[10-11]對骨標本眶下孔定位的多數選擇眶下孔中點到頭面部正中線的垂直距離,目前臨床用其作為神經麻醉的定位,一般在眶下緣下方距中線27. 2 mm[12]; 眶下孔上緣中點到眶下緣的垂直距離,一般為 0. 6 ~1. 0 cm; 眶下孔中心與眶上孔和頦孔連線的關系在一直線上,也有報道偏離; 眶下孔中心到兩鼻骨下緣中點的距離[8]; 眶下孔與眼外眥最外緣和鼻翼最外緣連線的關系是或在線上,或緊鄰[13],這樣實現眶下孔的二維定位,而鄒立東測量的是眶下孔圓心到眶下緣的距離; 又有人測的是眶下孔邊緣與梨狀窩水平距離[14].之后有學者[9]對尸腦基于軟組織進行了眶下孔的定位研究,其方法復雜,尚無實用性.本世紀有學者[15]通過 CT 或 CT 三維重建實現眶下孔的位置研究,其原理依據仍為眶下孔中點到頭面部正中線的垂直距離,眶下孔中點到眶下緣的垂直距離,只是測量樣本是活體,測量工具和手段更先進了.
3. 2 眶下孔的形態
對于眶下孔的形態研究,多位學者[14,16]在對骨性標本的研究基礎上分為橢圓形、圓形和不規則性三種.以橢圓形居多,約占 60%,圓形占 25%,不規則的占 21. 67%.其開口方向為前內下占\\( 83. 0 ±2. 2\\) % ,最多; 前下的占\\( 16. 2 ± 2. 2\\) % ; 向前外下的占\\( 0. 7 ±0. 5\\) %,最少.無論是哪個方向的,單孔型的占\\( 84. 8 ± 2. 1\\) %,最多[4],劉美音等[8]測得眶下孔開口朝前內下,男性占\\( 57. 6 ± 3. 2\\) %,女性占\\( 57. 8 ±4. 4\\) %,也是最多的.而且有的骨性標本還有主、副眶下孔,副孔多位于眶下孔的內上方,主孔孔徑大于副孔孔徑,副孔一般 1 ~2 個,副下孔單孔出現率一般為\\( 25 ±4\\) %[17-18].
3. 3 眶下孔的徑線
由于眶下孔的形態多數以橢圓形、圓形為主,故學者[14]多數測其橫徑\\( 左側: 3. 4 mm ± 2. 1 mm,右側: 3. 2 mm ± 0. 5 mm\\) 、縱徑 \\( 左側: 3. 7 mm ±0. 5 mm,右側: 3. 5 mm ± 0. 4 mm\\) .還有人[19]測出的是一個最大與最小的范圍值,橫徑: 左\\( 2. 2 ~7. 4\\)mm,右\\( 3. 3 ~ 7. 7\\) mm,縱徑: 左\\( 1. 8 ~ 7. 7\\) mm,右\\( 2. 2 ~4. 8\\) mm,交點為此孔的中心點或者稱圓心,為臨床應用提供基本的定位標準.
3. 4 眶下管的長度
眶下管向后延續為眶下溝,眶下管的長度也多為骨性標本的數據,即從眶下孔外側緣至該管后端,也就是到眶下溝的最前端距離.崔模等[10]人測的樣本較多,男女總的平均值為 14. 93 mm,而蒙毓蓀[11]測樣本少一些,得平均長度為 11. 19 mm,而也有學者[13]通過 CT 三維重建后借助 CT 機上的圖像后處理工具測量.
3. 5 角度的測量
陳憲福等[9]在尸體上測得眶下孔與目內眥、外眥的連線夾角分別為\\( 47 ± 7\\) °、\\( 54 ± 8\\) °.做面部手術時,往往麻醉要經過眶下管,所以此管的方向也就是角度決定進針的角度大小,防止對神經血管的損傷,角度的參考平面的選擇需要簡單、直觀.此類報道較少,周思等[14]測的是眶下管與冠狀面的夾角,左側平均夾角是\\( 42 ±2\\) °,右側平均夾角是\\( 46 ±6\\) °,都為銳角.而與眶下溝的夾角常為鈍角,左側平均角度為\\( 156 ±8\\) °,右側平均角度為\\( 158 ±8\\) °,可以看出左右差異不大.
4 測量地區范圍
崔模等[10]研究的是天津和保定出土的完整顱骨的眶下孔; 羅玉群[4]測量的是廣西地區的成人顱骨的眶下孔; 張紀淮等[7]對成都地區的顱眶下孔進行測量; 劉美音等[8]測量標本絕大部分來源于濟南地區; 王新生等[16]選取的標本是張家口地區出土的成年男性顱骨; 王俊侯等[17]測量的包頭附近的估值完好的成年男性顱骨的眶下孔.
5 展 望
一般的面部疼痛的原因大多數是三叉神經痛[20],近年來學者[16]不斷探索研究眶下孔的位置、形態、各種徑線及眶下管的長度,為開展眶下孔、眶下管的臨床應用提供了解剖資料.但由于一些測量方法欠科學性、實用性,甚至有的數據對于臨床工作無實際價值,而臨床手術對眶下孔的位置要求比較高.
為避免神經和血管的損傷[21],故本研究設想通過對東北地區人顱骨眶下孔、眶下管的再認識、研究,為臨床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使用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1] 柏樹令. 系統解剖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0.
[2] Song W C,Kim S H,Paik D J,et al. Location of the infraor-bital and mental foramen with reference to the softtissuelandmark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20 \\( 5 \\) : 1343-1347.
[3] 王維芝,任明中,李金霞. 眶下孔閉塞術在治療眶下神經痛中的應用[J].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16\\( 8\\) :432.
[4] 羅玉群. 廣西人顱眶上孔\\( 切跡\\) 、眶下孔及頦孔的觀察和測量[J]. 廣西醫學院學報,1982\\( 3\\) : 51-56.
[5] 鄒立東,張 益,俞光巖,等. 中國漢族成年人骨性眼眶的應用測量[J].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4,20\\( 3\\) : 295-299.
[6] 沈云霞,何 書,何玉泉,等. 64 層螺旋 CT 三維重建觀察國人眶上孔、眶下孔、頦孔的位置關系[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 9\\) : 1564-1566.
[7] 張紀淮,易信剛,肖芷江,等. 1100 個中國人顱眶上孔、眶下孔及頦孔三者的位置關系[J].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1984,2\\( 4\\) : 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