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變學是用來研究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動性和紅細胞變形性規律,它的改變與臨床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平原人群進入高原環境后,由于空氣中的氧濃度遠低于平原環境,機體各系統發生功能或結構的改變以適應高原低氧環境。其中主要改變就是紅細胞繼發性增多和纖維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應激性增高,血液黏滯性和凝固性增加而處于高黏、高凝狀態,導致血液循環緩慢,外周阻力增高,組織缺血、缺氧。而從高原返回平原環境后,機體會發生一系列生理性改變,出現脫適應改變。
筆者通過對平原人群與移居高原返回平原人群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的進行比較,分析了海拔環境的改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健康體檢合格的平原漢族男性36例,年齡\\(49±5\\)歲,女性37例,年齡\\(45±4\\)歲;移居高原后返回平原的漢族男性38例,年齡\\(49±9\\)歲,女性39例,年齡\\(48±6\\)歲。其中移居高原返回平原漢族人群移居高原時間為\\(28±11\\)年,返回平原時間為\\(45±9\\)d。
1.2儀器與試劑
使用儀器為中勤世帝儀及原裝配套試劑,檢測前進行室內質控,結果在控。
1.3方法
平原漢族組和移居高原返回平原漢族組均在陜西咸陽西藏民族學院附屬醫院采血。靜脈采血5mL于肝素鈉真空抗凝管\\(山東成武華博公司生產\\)內,充分混勻,在30min內完成血液流變學檢測。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男性移居高原返回平原人群血細胞比容\\(HCT\\)、紅細胞剛性指數和全血黏度低切變率升高均高于同性別平原人群\\(P<0.05\\),其余指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移居高原返回平原漢族人群各項指標與同性的平原人群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血液流變學用來研究血液組成成分的流動性、變形性、聚集性的變化規律,臨床上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療效觀察,在心腦血管疾病、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狀態下,血液的流變學特性都會發生改變。血液流變學結果異常會影響組織器官的正常血流灌注,表現為血漿的黏度及全血的黏度升高。全血低切變率可反映紅細胞的聚集程度,紅細胞聚集越多則血液黏滯度越高,血液濃縮。高切變率可以反映紅細胞的變形程度,全血高切變率越高,紅細胞變形性越差。平原人群進入高原缺氧環境后,機體會發生一系列生理性改變,使之適應,其中以腎臟分泌EPO增多而導致的外周血紅細胞增多最為顯著。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升高,能增強血液攜氧能力,從而代償性提高血氧濃度。然而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過度增加,又可使血液黏滯性增高,導致血流緩慢。同時,血液呈高凝狀態,可繼發血栓形成,進一步加重機體缺氧狀態,導致高原紅細胞增多癥。有研究表明平原人群進入高原環境后血液流變學會發生全血黏度、全血還原黏度、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高切相對指數和低切相對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均增高。而移居高原的平原人群返回平原環境后,環境中的氧氣濃度大大增加,機體會消除對高原低氧環境所獲得的適應性而重新適應平原環境的變化,出現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逐漸下降恢復到進入高原環境前的水平,也有研究表明高原移者返平原后醛固酮明顯升高可達平原正常值的2倍。給遷移平原30d后的高原居民飲以氛標記的水,表明有水潴留情況發生,因此也可能與水潴留,血液被稀釋有關。
本研究對象為健康平原漢族人群和移居高原返回平原漢族人群,筆者對這兩組人群的血液流變學檢測結果統計分析后發現:男性人群移居高原返回平原\\(45±9\\)d,HCT、紅細胞剛性指數和全血黏度低切變率三項指標升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雖然也升高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女性組平原組和移居高原返回平原組各項檢測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已經習慣高原環境的漢族人群返回平原環境后,在較短時間內,大部分血液流變學指標就會恢復到平原人群的水平??赡芘c環境中氧含量增加,高原缺氧時機體代償性分泌EPO的解除,從而導致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降低,HCT及血液黏滯度降低有關,也可能與水潴留,血液被稀釋有關。移居高原返回平原的女性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較男性更快恢復至正常水平,其原因可能與女性紅細胞生理代謝較快或女性內分泌激素代謝有關,有關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程守科,于軍一,司本輝,等.高原低氧環境下紅細胞增多和血液黏度間關系的研究[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1,17\\(3\\):231-235.
[2] 王海濱,王炳輝.高血壓血液流變學檢測指標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7\\):240.
[3] 靳國恩,韻海霞,馬蘭,等.高原紅細胞增多癥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理功能反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24\\):4713-4716.
[4] 崔森,賈乃鏞.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發病機理研究現狀及進一步研究思路[J].青海醫學院學報,2000,02\\(2\\):42-44.
[5] 崔建華,王引虎,張西洲,等.乙酰唑胺和高原維康片對高原人體運動時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5,15\\(1\\):89-92.
[6] 崔建華,王引虎,高亮,等.駐守海拔5 000m以上高原1年返回平原后血液流變學的隨訪調查[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6,16\\(2\\):246-247.
[7] 尤傳一,厲芝瑞,楊占青.三個海拔高度380例健康人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對比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86,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