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死亡”的藝術表現,歷來都是無限多樣而又異常幽深的。對幼兒來說,盡管“死亡”也為他們所關心和涉獵,但畢竟同他們的生活與心理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幼兒文學作家很少把“死亡”作為幼兒審美觀照的主要對象。然而文學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生難題,幼兒對“死亡”這一人生難言的奧秘,常常懷揣恐懼而又充滿好奇。在現代教育理念和兒童教育觀的影響下,當代圖畫書開始涉及“死亡”這一敏感的現實題材和嚴肅的思想主題?!皥D畫書主題是作者創作的宗旨、觀念、態度和情感傾向的集中反映,體現著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思想意義”。幼兒圖畫故事通過明確的兒童敘事視角,采用具體而生動的圖文解說方式,將“死亡”的意義傳達給幼兒,教會幼兒如何直面人生,對幼兒的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有著突出的認識和教育價值。
一、幼兒對“死亡”的認知
死亡,由于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往往談之色變,尤其是在封建傳統思想影響較深的我國。雖然死亡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生命過程的一部分,但絕大多數人都拒絕討論死亡甚至拒絕思考死亡的問題。首先,成人認為讓天真爛漫的幼兒過早地面對死亡這個事實,將會給他們美好的童年留下陰影; 其次,成人認為幼兒在面對死亡問題時會產生難過、擔心、恐懼的情緒,以至于沒有勇氣去面對生活。成人本身對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的否認和抑制的需要,自然會影響幼兒對死亡的認知。由于死亡概念的復雜性,使它成為了幼兒認知發展中一個較難掌握的概念。只有正確理解死亡的所有特征,才可以說是掌 握 了 成 熟 的 死 亡 概 念。斯 皮 斯 \\( M.Speece\\) 等綜述前人的研究認為,“死亡的特征主要包括: 不可逆性,即明白死亡的人不能夠再活過來; 普遍性,即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會死,非生物不會死; 功能喪失性,即明白人死后生理和心理的功能都停止了?!?br>國內外有關幼兒死亡認知研究的文獻指出學前兒童對死亡的理解已經開始發展,但對死亡三個特征的理解還不成熟。幼兒已經基本能夠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普遍的,但這種理解還不夠徹底。他們一方面對死亡會產生分離或剝奪的情緒感受,另一方面又認為死者是從一種存在方式轉換成另一種存在方式\\( 如: 死去的人變成了天使\\) 。認為死亡雖然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發生在老年的時候,幼兒對死亡的理解是具象的。另外,對功能喪失這一死亡特征的分析發現,學前兒童對死亡生理功能的喪失基本認同,但對心理功能的喪失較難理解。面對死亡,幼兒往往不愿承認死者心理功能的喪失,他們執著于自己內心美好的愿望,希望在一個生命死后,雖然他的肉體消失了,但是還能夠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這些研究在向我們描述學前兒童對死亡認知的規律的同時,也為我們通過文學這一途徑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依據。
二、幼兒圖畫故事對死亡的幾種詮解
圖畫故事作者將自己對死亡的嚴肅思考和關切,借助圖畫書的藝術形式進行形象生動的表達,力圖讓幼兒了解死亡的意義,引導他們從生命的終極角度來理解生命,從而對人類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理性地面對生命死亡、更好地生活等方面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學前兒童對死亡認知的規律無疑影響著圖畫書作者對死亡主題的傳達。創作者只有與幼兒的“視界”融合,用幼兒的眼睛看世界,才會產生有效的意義建構,幼兒和創作者雙方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才能得以溝通與交流。因此,以死亡為主題的幼兒圖畫故事對死亡進行了如下詮解:
\\( 一\\) 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后成長階段
死亡和出生一樣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學前兒童能夠正確認識死亡的不可逆性,他們也能部分認識到死亡的普遍性。圖畫書作者試圖用幼兒可以接受的方式讓他們了解和體會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個成長階段,它不是無意義的東西,也不會吞噬掉所有的人生意義。死亡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讓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流光溢彩。死亡的存在,不是使生命歸零,而是更凸顯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再見了,艾瑪奶奶》是一本非常獨特的關于死亡的繪本,作者是一位日本記者,她用照片把一位可敬的老人最后的時光記錄了下來。整本書以一只貓的角度講述艾瑪奶奶逝去的最后一段時光,真實而直接地展現絕癥給艾瑪的身體帶來的種種變化,清晰地向讀者呈現死亡的過程和死亡本身。當艾瑪得知自己身患絕癥后,便開始為離開這個世界做準備,她開始寫家族史,依然不忘整理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星期天的早上還是去老人俱樂部參加早餐會,依然出門前化妝,每天保養皮膚……當死神越來越近,她簽訂了不采取任何急救措施的合約。作品通過一個個鏡頭和畫面,讓我們看到了艾瑪奶奶如何從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變為生命垂危的病人,更讓我們看到了艾瑪奶奶是那樣從容、安享地走向死亡?!柏埧匆娏诉@從容的一切,我們看見了這從容的一切,孩子們看見了這從容的一切,雖然死亡是一去不復返,但是生命的結束卻也是可以像太陽下山一樣的詩意,這樣,消失的感覺也就有了燦爛,燦爛是可以到達最后的?!?br>這本書,讓孩子們知道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死亡只是生命的最后一個過程,坦然面對,也就無所畏懼。
《一片葉子落下來》也是一本關于死亡的繪本,作者是美國的利奧·巴斯卡利亞,他通過一片葉子的生命歷程,闡述了生命存在的價值。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朋友們一起經歷和體驗季節的變化。當美妙的秋天過去時,葉子相繼掉落,弗雷迪開始恐懼死亡。作者借葉子丹尼爾的回答表達了對死亡的態度,“任何東西都會死,無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做完該做的事。我們體驗太陽和月亮、經歷風和雨。我們學會跳舞、學會歡笑。然后我們就要死了?!薄按禾熳兿奶斓臅r候,你并不害怕。夏天變秋天的時候,你也不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為什么要怕死亡的季節呢?”
是的,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它和成長一樣自然。我們每個人都要像艾瑪奶奶一樣珍惜每一個早晨和黃昏,珍惜生活中的親情和友情,像樹葉弗雷迪、丹尼爾一樣盡情地、盡可能多地品嘗種種人生的滋味,就這樣毫無恐懼、心平氣和地等待死亡的來臨,并為自己即將永久地安息而欣慰,為自己能成為別的生命誕生的基礎而欣喜。
\\( 二\\) 死亡是永恒的愛和回憶的誕生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曾說: “每一個離別都是記憶的誕生?!彼劳鲆嗍且环N離別,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所有試圖從死亡之中尋求意義的努力,都來源于世人認為的死亡是生命的全部的毀滅這一觀念。但幼兒對死亡的理解與成人是有出入的。斯皮斯和布倫特\\( S.Brent\\) 所提出的死亡的三個特征之一———無機能性,即所有界定生命的機能均停止才可以說是死亡,幼兒對于這一特征的理解還不夠成熟。
因而對于成人向他們描述死亡就是心跳停止、沒有呼吸、不是睡覺、沒有感情、沒有愛、不能思考,他們就無法全部理解。絕大多數幼兒認為人死了以后他的心理功能是不會喪失的,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因為相對于外在的行為表現來說,心理方面的功能是不能直接被觀察到的。
于是,圖畫書作者總是讓逝去的人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世間,或是天使,或是幽靈,或是一顆流星……,生者與逝者之間的心理交流不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終止。借此告訴孩子,因為有彼此的愛和回憶,因為可以把死去的人放在心中想念,生死之間也就并非不可逾越了。
《爺爺變成了幽靈》是一本描述孩子對于爺爺的死亡事實逐漸接受的心理歷程的繪本。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歡的爺爺在大街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了,對爺爺割舍不斷的依戀,使他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相信爺爺并沒有真正離開。
爺爺變成幽靈回來了,爺爺說他忘記了一件事情,于是每天晚上祖孫兩人都要一起回憶、一起尋找。爺爺回憶起年輕時和奶奶的約會親吻、初為人父時的手足無措、浪漫驚險的旅行……。艾斯本也回憶起和爺爺一起去游樂場、一起看賽車、一起扮鬼臉……,他們沉浸在愉快的回憶中。最后爺爺終于想起他所忘記的事就是和小艾斯本說再見,他們非常鄭重地做完這件事,然后,爺爺開心地走了。如何讓幼兒理解和面對死亡,這個故事對死亡的詮解令人感動。孩子們知道故事中的爺爺經歷過生命的豐富過程,祖孫之間珍存了那么多美好的情感記憶,這些充滿愛的回憶可以隨時喚回離去的爺爺,爺爺的愛依然會伴隨小艾斯本快樂成長,充溢心中的思念和回憶讓生與死不再相離。令人恐懼的死亡在幼兒看來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得就像平靜地道別。美國湯米·狄波拉創作的圖畫故事《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也是一本較早將死亡的概念介紹給幼兒的圖畫書。它以全知的敘述視角,描繪了湯米和外婆、曾外婆之間的生活點滴,展現了祖孫三代人的至愛親情。在湯米的記憶中,兩個外婆總是微笑著和他一起做有趣的“小事”,他們一起分享了很多美好時光。湯米知道天上的流星正是外婆對自己的問候和想念,也正是這些永恒不變的思念,這些溫暖的記憶,陪伴著湯米慢慢長大。幼兒閱讀者從這個故事中認識死亡: 雖然逝者已去,可是生者對他們的愛和記憶卻可以永存心間。
正如湯米問媽媽: “樓上的外婆永遠都不會回來了嗎?”媽媽輕輕地安慰他: “不會了。不過,每當你想起她,她便會回到你的記憶里?!睖嘏幕貞?,彼此的思念,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讓幼兒能夠坦然地接受人生的變化。
\\( 三\\) 死亡是可以在精神層面上超越的
人們都想擺脫死亡的恐懼,也都想探尋死亡的意義與價值,于是有人通過“傳宗接代”來實現對死亡的超越,有人通過宗教信仰來戰勝死亡。很多以死亡為主題的幼兒圖畫故事也試圖向幼兒詮釋: 精神的傳承可以超越死亡。人的精神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種無形的凝結物。
人們通過語言、行為將自己的觀念、思想、意識等精神性的東西傳達給他人。當一個人與周圍的許多人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聯系時,他就已經獲得了一條超越死亡的與他人相系的精神性紐帶。因為人的肉體總有一天會消亡,但精神會超越個體生命的限囿,在一段時間內或永遠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獾的禮物》就是一本講生命、講死亡的故事書,悲傷之中充溢著溫暖,溫暖之中激蕩著感動。獾是一個讓人信賴的朋友,他總是助人為樂,他老了,即將死去。獾告訴他的朋友們,不久的某一天,他會去下面的長隧道,當這一天到來時,希望他們不要太悲傷。有一天,他平靜地向月亮道了聲晚安,在睡夢中,從容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獾的朋友們慢慢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獾給他的朋友們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憶,教會了朋友們那么多技藝。動物們常?;貞浧疴颠€活著的那些日子,他教鼴鼠剪紙、教青蛙滑冰、教狐貍系領帶、教兔子太太烤姜餅。
“獾給每個朋友都留下了離別禮物,他們可以永遠珍藏下去。有了這些禮物,他們就能夠互相幫助?!?br>由追思到回憶,由悲傷到感謝,《獾的禮物》讓孩子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并不是隨生命的結束而終結。獾與許多動物建立了親密的關系,雖然他離開了,但他永遠活在朋友們的心中。一個人在世間與他人建立的關系越廣泛、越緊密,那其精神性的超越死亡就越廣闊、越持久?!堕L大做個好爺爺》也是關于死亡的故事。線索很簡單,熊爺爺為小小熊蓋了一個小小的樹屋,他們一起在樹屋上看長滿草的“三熊山”,看“金發姑娘的河”……爺爺還給小小熊講過許多過去的故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熊爺爺聽著小小熊的故事永遠地睡著了。
多年以后,小小熊也成了熊爺爺,他也為他的小孫子蓋了一個美麗的樹屋?!吧且患滟F的禮物,千萬不能浪費”,熊爺爺將這樣的生命感悟傳遞給小小熊,讓小小熊立志長大做個好爺爺,生命就在這愛的傳承中生生不息。讓幼兒明白: 人們將自己的愛、思想等精神性的東西傳承下去,便得到了對死亡的精神超越; 生與死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一種和諧的統一。也許這就是此類幼兒圖畫故事的創作初衷。
“死其實很簡單,只是一瞬間的事; 但那是個體生命的結束,是一場場人生的最后終結。關于死的藝術表現之所以無限多樣而又異常幽深,那正是生者對于死的觀念無限多樣,生者對于自己未來生命結束充滿神秘感的體現。寫死,其實就是寫生?!?br>幼兒圖畫故事對死亡的多種詮解是對幼兒生死觀的健康引領。它用生動形象的圖文讓幼兒從敬畏死亡到能以坦誠之心,安然地面對死亡; 從擺脫死亡的恐懼到意識到死亡有其自身的意義與價值; 從對死亡認知的模糊不清到對生命本質產生哲理性的感悟。對死亡的正確理解,有利于幼兒從生命的終極角度去關愛生命,探尋生命的意義,建構健康合理的人生觀及人生態度。它將使每一個孩子的人生更有方向,更有內蘊。
[參 考 文 獻]
[1]陳暉. 圖畫書的講讀藝術[M]. 南昌: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
[2]趙瑞芳. 4 ~ 5 歲兒童對死亡三個特征的理解[J].中國校外教育,2009,\\( 9\\) .
[3]梅子涵. 閱讀兒童文學[M]. 上海: 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
[4]〔美〕利奧·巴斯卡利亞. 任溶溶. 一片葉子落下來[M]. ??? 南海出版社,2009.
[5]〔英〕蘇珊·華萊. 楊玲玲,彭懿. 獾的禮物[M]. 濟南: 明天出版社,2008.
[6]劉緒源. 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