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兒童的身體正處于發育期間,軀體的許多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兒童生長速度快,免疫力低下,對外在環境的抵抗能力差,對藥物的吸收、代謝、療效和毒性反應均與成人不同。
因此,對于藥物的承受性和排泄能力都非常弱,如果兒科臨床用藥過程中,出現藥物劑量過大或藥物配伍不合理等情況,兒童就會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而且不同體質的兒童對于藥物的不良反應也不相同。所以,兒科醫生一定要對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有所了解。在臨床用藥的時候要謹慎、合理[1].
本次研究針對我院兒科接診的 527 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出現藥物反應,劑量、配伍有問題的例子進行分析,總結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F將我醫院兒科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相關的分析和調查,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查某醫院 2013 年 1 月至 2015 年 1月收治的 108 例兒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50 例,女 58例,年齡最小的 5 個月,最大的 7 歲。
1.2 研究方法。對某院 108 例兒科患者住院用藥資料及病歷表進行通過回顧性分析,將統計信息分類,對兒科病例中產生過藥物不良反應的兒科病例,進行統計分類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 1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 結 果[1]
2.1 抗菌藥不合理。通過對 108 例兒科患者的病歷資料分析后發現,其中有 58 例兒童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突出表現為 39 例出現皮膚瘙癢,出現皮疹、蕁麻疹等;11 例出現肝功能異常; 6 例出現嘔吐,下泄;2 例出現腎功能異常,而且出現尿比重、尿蛋白、尿酸檢驗異常。
2.2 超標使用劑量。108 例兒童患者當中,37 例病歷出現超標使用抗菌,超標使用劑量后出現,9 例出現皮膚瘙癢,出現皮疹、蕁麻疹等;出現肝、腎功能異常 16 例;出現嘔吐 6 例;下泄 6 例。
2.3 藥物配伍不合理。108 例兒童患者當中,13 例病歷出現藥物配伍不合理,3 例出現皮膚瘙癢、皮疹、蕁麻疹等;出現肝、腎功能異常 9 例;出現嘔吐下泄 1 例。
2.4 不良反應處理 .108 例兒童患者當中,在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 58 例兒童患者中,57 例在用藥后不良情況出現后被完全治愈的,其中有 1 例處于恢復過程中;37 例兒童患者出現超標使用抗菌,其中 35 例患者及時糾正,患者治愈,2 例患者無明顯療效;藥物配伍不合理 13 例患者中,12 例患者調整治療方案后,患者明顯好轉,1 例兒童患者療效不明顯,轉院。
3 小結與展望
3.1 抗菌藥物使用不當。兒童生理病理來說,無論哪種抗菌類藥物,特性也都因其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一樣的反應就出現在患兒的體內;特別是當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抗菌藥物同時使用過程中,患兒的不良反應更突出,因為兒童生理因素導致的[2].
3.2 超標聯合使用。兒科醫生選藥時往往患兒的臨床特點和生化檢驗結果,并結合孩子的用藥史及過敏史等。所以濫用現象諸多,也有患者家屬擅自加大藥量,還有就是一種藥不行,再加另一種,盲目聯合用藥。這些做法都屬于濫用抗生素,它最嚴重的結果是腸道菌群進一步紊亂,耐藥細菌大量繁殖,導致藥物難以控制的腸炎,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3.3 藥物配伍不合理。在兒童用選藥意識模糊,大多數兒科醫護人員在這方面意識不夠,對于藥物配伍可能發生的相互作用等信息掌握欠缺,知識儲備表淺,要做到患兒安全合理用藥能力欠缺[3].
通 過 527 例 臨 床 中 治 療 當 中, 藥 物 不 良 反 應 占 到20.5%.通過分析上述 108 例已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患兒后,其結果當中能夠讓我們認識到,目前已經普遍存在兒科的臨床合理用藥的問題,濫用現象諸多,擅自加大藥量,而這其中皮膚、肝腎功能損害為其主要表現。
總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在兒科的臨床合理用藥,必須有針對性地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將同類事件再次發生的情況杜絕。這就我們強烈要求,必須增強兒科相關人員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范圍擴大,將相關的患兒正確服藥的相關知識宣傳到患者家長。另外,對國家有關部門來說,也必須對醫院兒科臨床用藥中的存在不足引起足夠重視,通過進一步加大投入,達到用藥相關制度的規范與工作規范并重。
參考文獻
[1]李榮。兒科用藥與醫院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 [J].中國藥物警戒,2006,3(5):37-38.
[2]易優兵,張紅霞。兒科抗病毒藥物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4):28.
[3]陳登明,張曉春。對兒科用藥安全的探討 [J].中國健康月刊·學術版,2011,30(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