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櫻根 Rosa Laevigata Radix 又名金櫻蔃、脫骨丹,《中國藥典》2010 年版附錄收載金櫻根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 Rosa laevigata Michx. 及同屬植物小果薔薇 R. cymosa Tratt. 和粉團薔薇 R. multiflora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 植物的干燥根。
金櫻子酸、澀、平,固精澀腸,用于滑精、遺尿、痢疾、泄瀉、崩漏帶下、子宮脫垂、痔瘡。臨床上金櫻子藥材常用于治療前列腺炎、婦科疾病、泌尿系統感染、燒傷燙傷及部分炎癥性疾病等。在金櫻子藥材市場,時常將金櫻子藥材的根莖混入金櫻根中。而由于根莖與根混用及不同品種入藥等,常常限制了金櫻根在臨床的進一步應用。本實驗就廣西、云南、貴州 3 個不同產地金櫻子藥材的根和根莖 2 個藥用部位的免疫調節作用進行了比較,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此藥材提供一定的藥理學依據,保證金櫻子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 材料
1.1 樣品
3 個產地(廣西、貴州、云南)金櫻子 Rosalaevigata Michx. 的根和根莖樣品共 6 種,均由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鐘小清鑒定并提供。
將以上 3 個不同產地的金櫻子的根和根莖分別常規水提,提取 2 次,合并提取液,濃縮,噴霧干燥即得。樣品主要信息見表 1。臨用前稱取所需藥量,采用無菌蒸餾水溶解,4 ℃保存備用。
1.2 陽性藥
注射用環磷酰胺(CTX),0.2 g/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 11122332;陽性藥物配制方法:臨用前稱取所需藥量,采用 0.5%羧甲基纖維素鈉研磨混勻,4 ℃保存備用。
1.3 動物
ICR 小鼠,清潔級,體質量 18~22 g,雄性,購自南通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蘇)2008-0010。小鼠均飼養于獨立送風籠具(IVC)中,空氣潔凈度萬級,實驗室溫度(24±2)℃;相對濕度 60%~80%;空氣交換次數為 10~15 次/h;光照周期:12 h(日)/12 h(夜)。分開飼養,每籠不超過 5 只。飼料為鼠全價顆粒飼料,購自江蘇省協同醫藥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墊料為滅菌顆粒墊料,購自江蘇省協同醫藥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飲水為飲用純化水。
1.4 主要試劑
0.9%氯化鈉注射液,南京小營制藥廠,批號2012020602;印度墨水,北京篤信精細制劑廠,批號 0051024;無水碳酸鈉(Na2CO3),上海虹光化工廠,批號 100412;氰化高鐵血紅蛋白試劑,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號 20130303;新鮮綿羊紅細胞,由南京市綿羊血供應站提供;2, 4-二硝基氟苯(DNFB),質量分數 99%,湖北武漢福鑫化工有限公司,批號 201212001;丙酮,南京化學試劑廠,批號 201203030;其余試劑均為市售分析純。
1.5 主要儀器BSA124S 精密電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公司;KD—160 型電子秤,東莞百利達健康器材有限公司;Safire 多功能酶標儀,瑞士 TECAN 公司。
2、 方法與結果
2.1 劑量的設置
金櫻子的臨床最大用量為每人 60 g/d,人體質量按 60 kg 計,受試藥物高、中、低劑量按體表面積折算,分別約相當于人臨床劑量的 2.0、1.0、0.5 倍。
2.2 對正常小鼠遲發性超敏反應的影響
2.2.1 分組與給藥 200 只小鼠隨機分為 20 組,每組 10 只:對照組、CTX(0.1 g/kg)陽性對照組和GX-J、GX-G、GZ-J、GZ-G、YN-J、YN-G 6 個樣品組,6 個樣品均設高、中、低劑量(18.0、9.0、4.5 g/kg)。每組配制不同濃度,給藥體積均為 20 mL/kg,各組動物連續 ig 給藥 7 d,CTX 隔日給藥,其他每天 1 次。
2.2.2 免疫方法 上述各組動物給藥的第 3 天,每鼠用手術剪腹部去毛,范圍約 3 cm×3 cm,將 1%DNFB 溶液 50 μL 均勻涂抹致敏。末次給藥后,將1% DNFB 溶液用移液器吸取 10 μL 均勻涂抹于小鼠左耳兩面進行攻擊,24 h 后頸椎脫臼處死小鼠,剪下左右耳殼,用打孔器取下直徑 8 mm 的耳片稱質量,以左右耳片質量之差為腫脹度。
2.2.3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金櫻子藥材樣品對小鼠遲發性超敏反應均表現為抑制作用,其中 YN-G、GX-G 和 GZ-G 3 個樣品抑制作用相對較強,見表 2。
2.3 對正常小鼠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
2.3.1 分組與給藥 200 只小鼠隨機分為 20 組,每組 10 只。分組及給藥方案同“2.2.1”項方法。
2.3.2 免疫方法 給藥開始和結束分別測定體質量1 次。給藥的第 3 天,每只 ip 20%綿羊紅細胞懸液0.2 mL。末次給藥后 24 h 摘除小鼠眼球取血,室溫放置 1 h,2 000 r/min 離心 20 min,取上層血清,同組 10 只混合,用生理鹽水進行 800 倍稀釋,然后分別取出 1 mL 依次放入試管中,每管加入 0.5 mL 5%綿羊紅細胞懸液及 1 mL 1∶10 稀釋的豚鼠血清,將反應管搖勻后移至 37 ℃恒溫水浴中保溫 1 h,期間輕輕振搖 1 次,反應畢,立即移入冰浴中,終止反應。將反應管以 2 000 r/min 離心 20 min 后取上清液1 mL 加入 3 mL 氰化高鐵血紅蛋白試劑,搖勻,放置 10 min,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上以 540 nm 比色。另設不加補體而以生理鹽水代替的空白對照管,其他操作均相同。取 0.25 mL 5%綿羊紅細胞懸液,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試劑稀釋至 4 mL,搖勻,放置10 min 后 540 nm 比色。計算樣品半數溶血值(HC50)。
2.3.3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金櫻子藥材樣品對小鼠體液免疫(溶血素抗體生成)均表現為明顯的抑制作用,各組劑量依賴性不明顯,各產地根樣品的抑制作用略強于根莖樣品,見表 3。
2.4 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對小鼠網狀內皮系統(RES)吞噬功能的影響
2.4.1 分組與給藥 200 只小鼠隨機分為 20 組,每組 10 只。分組及給藥方案同“2.2.1”項方法。
2.4.2 免疫方法 于末次給藥后 24 h,尾 iv 印度墨水(1∶3)10 μL/g,于注入墨水后 2 min 及 10 min時用毛細管從小鼠眼眶后靜脈叢取血,用5~40 μL精密移液器吸取 20 μL 血,立刻吹入 0.1% Na2CO3溶液 2 mL 中,于 680 nm 處比色,于 10 min 采血后立即處死小鼠,并取肝、脾、胸腺稱質量,按下式計算廓清指數(K)、吞噬系數(α)值、肝臟系數和脾臟系數。所得數據進行 t 檢驗。
A2和 A10表示 2 和 10 min 血樣的吸光度值2.4.3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金櫻子藥材各樣品對RES 吞噬功能均無明顯影響,見表 4。
2.5 統計學分析利用 SPSS 19 軟件的一般線性模型,將設計的模型、給藥劑量、植物的用藥部位以及藥物的產地4 個因素對藥效的影響進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模型因素和劑量因素 F 檢驗的 P<0.001;“用藥部位”因素 F 檢驗的 P 值為 0.000 7;“地區”因素 F 檢驗的 P 值為 0.524 9,遠大于 0.05,且擬合優度 R2=0.995 5。由此推斷,在顯著水平 P=0.05的條件下,模型的設計、給藥劑量以及植物的用藥部位對藥效影響非常顯著,而藥物產地的影響較小。
進一步,采用“Fisher’s LSD”多重檢驗考察了來源于植物不同部位的藥物作用的差異。結果表明,金櫻子根莖和根的藥物作用無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金櫻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臨床應用方面,它已被制成多種劑型廣泛應用于臨床,如婦科千金片、金雞膠囊、王老吉涼茶等,但對其的化學成分、鑒別方法和藥理作用的研究報道鮮為少見,這對充分開發利用金櫻子極為不利。經調查,金櫻子臨床應用情況混亂,存在金櫻子根莖與根混用及不同品種入藥現象等。
臨床應用證實金櫻根對婦科炎癥和男性前列腺炎具有較好的療效,此類疾病的發作除了各種病菌感染的因素之外,機體免疫功能的失衡也是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一些非感染性炎癥的發病機制更多是由于免疫因素所致。這提示金櫻根在免疫調節方面可能具有一定功效,而此方面的研究未見文獻報道。
本研究中選擇 3 種體內免疫實驗,分別考察金櫻根藥材樣品對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系統的影響,結果顯示金櫻子對于前 2 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具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作用不明顯。藥效學數據的統計學分析顯示,金櫻子不同藥用部位(根和根莖)和不同產地(廣西、貴州、云南)的受試樣品在免疫活性調節方面的作用基本一致,無統計學顯著差異。
本實驗初步評價了不同部位和不同產地金櫻子藥材樣品的免疫調節活性,明確了其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免疫抑制活性,同時也表明不同來源的受試樣品在免疫活性調節方面的作用基本一致,本實驗的結果可為金櫻子藥材的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實驗依據,有助于更廣泛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廣西中藥材標準 [S]. 1990.
[2] 鐘小清, 呂高榮, 鄒節明. 金櫻根藥材的名實考證 [J].中草藥, 2009, 40\\(7\\): 1140-1143.
[3] 譚年秀, 郭巧玲, 田素英, 等. 金櫻根的藥用歷史及現代研究概況 [J]. 亞太傳統醫藥, 2010, 6\\(12\\): 167-169.
[4] 陳 奇. 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5] 李 萍. 中醫藥治療盆腔炎免疫學相關實驗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 2013, 33\\(1\\): 154-156.
[6] 閔 潔, 王 敏, 趙健潔, 等. 念珠菌性陰道炎病理變化與機體免疫反應的關系 [J]. 中國婦幼保健, 2009,24\\(28\\): 4016-4018.
[7] 魏武然, 張唯力.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免疫學研究進展 [J]. 重慶醫學, 2005, 33\\(11\\): 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