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對中央型肺癌的診斷在基于螺旋CT基礎上聯合了高場強MRI進行補充診斷,收到了很好的診斷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整理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間的93份病歷,本組病例均為經支氣管鏡活檢或手術切除后病理證實的原發性中央型肺癌,并且留有較完整的CT和MRI影像資料。男性64例,女性29例,年齡37~84歲,平均(71.4±8.2)歲。共93個病灶。病理分類:小細胞癌22例,鱗狀細胞癌52例,大細胞癌13例,腺癌6例。
1.2檢查方法
整理所有病例的CT和MRI資料;CT設備為通 用 公 司 的LightSpeedVCT64排 螺 旋CT,掃 描 條 件:120kV,210~250mA,矩陣512×512,掃描場為35cm,螺距1.0~2.0,肺 尖 區 和 肺 底 區 層 厚8.0mm,肺 門 區2.0~5.0mm.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
1.5/kg,流速3.0ml/s,注入造影劑后45~60s病灶掃描,掃描參數:層厚3mm,螺 距1.0~2.0.MRI檢 查 設 備 為 通 用 公 司 的SignaTwinSpeed1.5T雙梯度磁共振儀,SE序列T1WI,TK/TE=400/10ms,T2WI,TK/TE=3600/87ms,層厚7mm,層間距2mm,行橫軸、矢、冠狀位掃描。
2結果
2.1 CT掃描影像及其增強掃描表現肺門位置見不規則軟組織腫塊,直徑0.8~7.5cm,平均(3.1±0.3)cm,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縱隔淋巴結增強掃描有增大。者54例(增大標準為最大橫徑≥10mm),提示淋巴。結轉移;受累支氣管遠端。肺組織顯示肺不張和阻塞性肺炎表現;管外型腫塊包裹支氣管生長,支氣管壁不規則增厚,管腔狹窄,腫塊邊界不清;43例早期受累支氣管遠端肺組織現肺氣腫表現;65例腫瘤和縱隔、肺門血管間脂肪影消失,其中39例血管被包裹2/3管周長;有胸膜炎表現69例,其中包括胸膜增厚50例,胸腔積液19例;67例強化幅度超過20HU.
2.2 MRI掃描影像表現支氣管受累明顯狹窄,呈細管狀或閉塞;腫瘤T1WI呈均勻的中等信號,T2WI呈混雜高信號,見斑點、星狀或網狀改變,周圍正常肺組織(包括肺組織、肺血。管和支氣管)顯示無信號;T1WI信號較肌肉信號稍高;有43例T1和T2延長,提示腫瘤內有壞死;腫瘤的T1、T2信號強度與肺內阻塞性肺炎、肺不張信號強度不同;腫瘤與縱膈內的血管和脂肪信號強度不等,T2WI信號稍低于脂肪信號,縱膈大血管因流空效應無信號;縱膈淋巴結增大者63例(增大標準為最大橫徑≥10mm);80例患者腫瘤與縱膈及肺門大血管間正常脂肪信號T1和T2均延長,提示腫瘤侵犯血管,其中52例血管被包裹2/3管周長。
2.3臨床分期隱匿性癌6例,Ⅰa期9例,Ⅱb期17例,Ⅲa期20例,Ⅲb期24例,Ⅳ期17例。
2.4診斷的準確率統計CT正確診斷76例,誤診7例,漏診10例,正確率81.72%;CT結合MRI正確診斷88例,誤診1例,漏診4例,準確率為94.62%.7例CT誤診的病例有6例隱匿性癌,1例為Ia期肺癌;CT聯合MRI診斷誤診只有1例隱匿性癌。
3討論
中央型肺癌發生于支氣管、葉支氣管及肺段支氣管,管內型癌瘤自支氣管黏膜表面向管腔內生長,形成息肉或菜花樣腫塊,引起支氣管阻塞;管壁型癌瘤沿支氣管壁浸潤生長,侵犯管壁使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或阻塞;管外型癌瘤穿透支氣管壁向腔外生長并侵入周圍肺組織或(和)肺門淋巴結[1];癌瘤浸潤蔓延范圍不斷擴大過程中,可使遠端肺組織產生肺氣腫、阻塞性肺炎、肺不張和支氣管擴張等一系列間接征象。隨著多排螺旋CT及高場強MRI臨床應用的普及,使肺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早期中央型肺癌。本組93例纖維支氣管鏡活檢或手術及病理證實的原發性中央型肺癌的CT和MRI圖像,67例顯示肺門軟組織腫塊,病灶的強化幅度超過20 HU,支氣管腔內或壁外腫塊,管壁不規則,管腔狹窄或“杯口狀”截斷,支氣管遠端“三阻”征象[1].CT誤診7例中,老年患者既往慢性支氣管炎史5例,肺組織一側磨玻璃影密度增高,易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并慢性感染;2例右上葉絮狀陰影,考慮滲出性病變,未定性。隨后經支氣管鏡活檢證實。這7例誤診為1例Ⅰa期肺癌和6例隱匿性癌。
漏診10例均為輕度肺氣腫改變。對于CT影像表現不具特征性、早期黏膜下病灶、病變小且靠近血管和脂肪等組織密集的縱膈處的早期肺癌診斷準確率相對較低。聯合高場MRI輔助診斷發現,高場MRI圖像能清晰顯示支氣管黏膜增厚的支氣管受累的跡象,擴散加權成像(DWI)呈高信號,且在血管和脂肪組織豐富處,還可以確定病變分布情況。
在CT檢查漏診和誤診的17例患者中,通過MRI和CT觀察比較,在靠近血管和脂肪多的縱膈處,發現有5例,CT顯示局部滲出,考慮支氣管黏液;而后MRI圖像顯示支氣管壁增厚,管腔狹窄,T1WI呈中等信號,T2WI混雜高信號,進而懷疑中央型肺癌。另有1例MRI矢狀位,冠狀位檢查顯示支氣管管腔狹窄、閉塞,腔內無明顯軟組織異常信號,且雙上肺有纖維病灶,因此誤診為支氣管內膜結核。
10例患者漏診因僅見局部輕度肺氣腫,后經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痰細胞學檢查證實為肺癌。CT結合MRI正確診斷88例,準確率為94.62%,與CT的診斷相比增加近13%.
MRI不但能顯示腫瘤的形狀,大小和信號,顯示支氣管狹窄的跡象,也顯示了對鄰近支氣管、血管的侵襲及縱隔淋巴結腫大等早期征象,有助于臨床上肺癌的分期;本組病例MRI顯示血管的腫瘤浸襲52例,血管被包埋達2/3管周長,顯著高于CT顯示39例,對臨床手術路徑選擇有重要意義。
MRI能直接橫、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做出MPR或VA成像[2],而不會產生偽影的影響。此外,MRI的血管和脂肪的信號靈敏度和組織分辨率優于CT[3],因此對黏膜下型及近縱隔的中央型肺癌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根據此次研究,多層螺旋CT診斷中央型肺癌是最常用的,但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誤診和漏診現象。支氣管黏膜下病變,必須進行增強掃描,使用高分辨率(HRCT)薄層靶掃描技術,1.0mm的冠狀位和斜位顯示支氣管重建,調整窗口位置,和閱讀時進行10倍以上放大[4],發現支氣管黏膜下病變的厚度和長度比大于1的病灶,如果有異常血管增強的跡象,高場MRI掃描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健,李妍瑜,姚茹國。孤立結節的CT病理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27(6):377.
[2] 黃佐良,何春望,周繼華,等。血管集束征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33(1):48.
[3] 沈鈞康,王中元,陸之安,等。肺癌鈣化的CT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11(4):180-181.
[4] 肖湘生,董偉華。肺癌腫塊分葉狀形態的病理基礎-病理與影像學對照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7(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