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占腦血管疾病的75%左右[1].腦梗死的發病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的關系,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腦部供血不足,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誘發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臨床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發病后3h內為靜脈溶栓最佳時期,6h內為動脈溶栓最佳時間窗,可減少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因此,臨床應重視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有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發病早期,CT、MRI影像學圖像可表現異常,便于臨床了解患者發病情況,早期干預治療。對此,本文探討了CT、MRI診斷早期腦梗死的中應用情況,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早期腦梗死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例,女性31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44.3±5.39)歲?;A疾?。焊哐獕?9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8例;臨床癥狀:28例偏側乏力,6例偏癱,9例意識障礙,12例突然昏迷,13例抽搐,8例惡心,12例發燒,5例頭痛,29例瞳孔大小不一致。本組患者入院行MRI、CT影像學診斷時間均低于48h,其中31例<6h,36例6~24h,9例>24h.排除腦出血、腦梗死疾病史、精神疾病史、頭顱外傷。
1.2 影像學檢查 CT檢查:儀器為Siemens SOMATOM Emotion16排螺旋CT機,輔助患者取仰臥位,行全腦掃描,層厚和層距均為10mm,檢查期間若發現異常,對異常區域行增強掃描。MRI掃描:儀器為Siemens Magnetom AeraMRI 1.5T成像系統,序列:橫軸位TI加權成像(TIWI)、橫軸位T2加權成像(T2WI)、矢狀位T2加權成像(T2WI),層厚和層距分別為6mm、2mm.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采用雙盲法共同閱片,統計CT、MRI檢查出的病灶部位、病灶個數及不同發病時間段患者的檢出率。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和(χ-±S)表示,并行χ2、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腦梗死及病灶數目檢出結果對比 76例腦梗死患者中,MRI顯示72例存在腦梗死病灶,檢出率為94.74%,其中41例為單發,31例為多發,病灶總數為239處;CT顯示49例存在腦梗死病,檢出率為64.47%,其中30例單發,19例多發,病灶總數為141處,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發病時間檢出率對比 兩組對發病時間為>24h腦梗死的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但MRI對<6h、6~24h時間段腦梗死的檢出率分別為90.03%、97.22%均顯著高于CT,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影像學檢查圖像 見圖1-4.
3 討 論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有研究表明,腦梗死發病6h內是最佳動脈溶栓時間窗,早期恢復腦組織血供,避免腦梗死面積擴大,可改善疾病預后[2].大部分患者病期間伴隨相關體征和神經損傷相關癥狀,便于臨床進行初步診斷,但部分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可能誤診、漏診,影響早期溶栓治療。以往臨床常采用CT、MRI等影像學方式診斷腦梗死,評估病灶部位、嚴重程度,并積極予以干預治療,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無清晰界限;(2)腦回腫脹,呈不對稱性,腦溝變淺或消失;(3)腦動脈密度增高,豆狀核界限不清晰,密度減低;(4)豆狀核界限不清晰,密度減低;(5)病灶呈斑片狀,為稍低密度影,無清晰邊緣。其中,腦梗死灰白質和豆狀核分界模糊是早期腦梗死的早期敏感性指標[5].本組研究中,CT檢查顯示49例存在腦梗死病,檢出率為64.47%,其中30例單發,19例多發,病灶總數為141處。有研究之指出,部分首次發病腦梗死患者發病6h內CT影像學無異常,需24h內進行CT復查,提高診斷準確率。此外,有文獻指出,CT掃描檢查腦梗死的檢出率受病灶位置、腦組織水腫程度、頭顱運動偽影、掃描角度等因素的較大,限制了其臨床應用[6].
MRI輔助診斷早期腦梗死的常用方案,是以腦組織缺血發生水腫為診斷基礎。MRI檢查影像學常表現為T1WI上呈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局部腦溝明顯變淺或消失,灰白質分界出現占位性變化;隨著病情的嚴重性發展,TIWI趨向于更低信號[7].有文獻指出,部分出血性腦梗死患者T1WI成像上有斑點狀加強信號[8].MRI具有無創、圖像質量高特點,可清晰顯示顱內組織結構,對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也較高,可提高早期腦梗死病灶的檢出率[9].本組76例患者中,MRI對腦梗死的檢出率為94.74%顯著高于CT64.4%,差異差異(P<0.05);MRI對<6h、6~24h時間段腦梗死的檢出率分別為90.03%、97.22%均 顯 著 高 于 C T , 差 異 顯 著 ( P<0.05)。國內研究表明,MRI對早期腦梗死診斷準確性和敏感性高于CT[10-11],側面證實了本研究結果。但MRI的費用較高,會增加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MRI、CT均可用于早期腦梗死診斷中,但與CT相比,MRI對早期腦梗死病灶的檢出率較高,便于臨床醫師了解患者病情發展,早期干預治療,改善疾病預后。(表略)
參考文獻
[1]杜飛,郭艷霞。MRI與CT在老年多 發 性 腦 梗 死 病 人 診 斷 中 的 臨床結果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487-489.
[2]郭繼文,彭國球,張鐵,等。早期腦梗死30例CT診斷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9):2177-2178.
[3]楊飛,崔書君,劉懷軍,等。腦梗死后出血性轉變的CT、MRI比較[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1632-1635,1651
[4]翁曉海,潘阿善,周海生,等。腦梗死繼發出血的CT/MRI特征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4):571-572.
[5]向永華,王波,金科,等。320排動態容積CT全腦灌注成像技術在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2,27(1):31-35.
[6]楊春燕,梅友泉,蘇俊紅,等。超急 性 期 大 面 積 腦 梗 死 的 C T診 斷 與 應 用 [ J ] . 中 國 全 科 醫學,2012,15(3):344-347.
[7]曹洋,王春。老年靜止性腦梗死的CT表現與影像分類及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2147-2148
[8]方東光。老年與中年腦梗死患者CT和MRI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6):1279-1280.
[9]陳利華,耿承軍,潘功茂,等。CT和MRI診斷急性雙側中線旁丘腦梗死綜合征[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8):1282-1285.
[10]符大勇,王長德,李士坤,等。低場強MRI的表觀彌散系數鑒別急性腦出血與腦梗死的應用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6):445-447.
[11]陸練軍,白青科,趙振國,等。MRI界定的超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與發病時間窗的研究[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3,19(5):39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