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惡性腫瘤在婦科腫瘤中較為常見,藥物化療以及根治切除術是其主要的兩種傳統治療方法。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各項醫學技術的不斷完善與創新,介入放射技術在醫學臨床上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其療效在臨床上也得到了較好的證明,尤其對于高危及晚期腫瘤患者而言,該技術是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較好的手術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3 月—2014 年 3 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 72 例婦科惡性腫瘤病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與觀察兩組,觀察組38 例,年齡介于 28~75 歲之間,平均年齡(42.0±3.8)歲;對照組 34例,年齡介于 27~76 歲之間,平均年齡(48.0±4.5)歲。 72 例病例中宮頸癌 17 例,惡性滋養細胞腫瘤 13 例,外陰腫瘤 12 例,外陰部惡性黑色素瘤 9 例,卵巢癌 8 例,子宮內膜癌 8 例,輸卵管癌 5例。
職業:教師 15 例,律師 11 例,記者 12 例,干部 16 例,會計師 17。
這些患者都是確診患有婦科惡性腫瘤,主要癥狀有下腹痛并出現腫塊、大、小便改變、陰道出血、陰道出現異常分泌物等。這些患者在手術前均沒有心、肝、腎及凝血障礙,也沒有淋巴結及其他臟器轉移的情況。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身體狀況差異不明顯,可進行試驗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 34 例病人采用的治療方法為: 腹腔鏡下子宮切除和廣泛盆腔淋巴結切除術。主要操作步驟包括:
①手術患者采用平臥姿態, 待氣腹形成后將患者頭部降低、臀部抬高;②超聲刀沿著輸尿管走向,緩慢前移,至近骶韌帶子宮附著處停止,依次將圓韌帶、骨盆漏斗韌帶、闊韌帶前葉以及子宮膀胱返折腹膜離斷,之后通過膀胱宮頸間隙向下推移到膀胱;③將髂總、髂外以及腹股溝深淋巴結依次掃除,找準閉孔神經的位置,依此將子宮動脈、膀胱宮頸韌帶以及子宮主韌帶、骶韌帶 3 cm 以上利用超聲刀離斷, 離斷的子宮和淋巴結通過陰道拿出,然后在腹腔鏡下將盆腔清理干凈并止血,最后在腹腔內放置引流。觀察組 38 例病人采用的治療方法為 Seldinger 穿刺法。
主要操作步驟包括:
①首先要充分了解子宮肌瘤的大小、位置、供血狀況以及供血動脈,一般選用 5FCobra 插至一側子宮動脈造影獲取肌瘤信息。
②將微導管或選擇性的將子宮動脈分支經 5FCobra 導管插入并栓塞,注意栓塞時必須保證導管頭越過子宮動脈的宮頸-陰道分支。
③栓塞劑量及化療藥物確定與分配時,要依據腫瘤病灶的情況而確立,同時還應考慮到腫瘤的供血動脈范圍。一般臨床上,順鉑(DDP)是婦科惡性腫瘤放射介入化療的主要藥物。
BIP 方案是子宮頸癌常用的輔助化療方案,即靜脈滴注 500 mL生理鹽水+異環磷酰胺(IFO)1.2~1.5g/m2每天;靜脈滴注美司納,藥量約為異環磷酰胺的 1/5,滴注 3 次,最開始滴注一次,間隔4 h 和 8 h 各 滴注一次 ; 靜脈滴注 500 mL 生 理鹽水+每 天順鉑20 mg/m2;靜 脈滴注 500 mL 葡 萄糖注射液 (濃度 5%)+每 天博萊霉素(BLM)15 mg。 每個療程持續 28 d。 超液態碘化油為所選用的栓塞劑;AP 方案是子宮內膜癌常用的輔助化療方案:靜脈滴注 100 mL生理鹽水+阿霉素(ADM)30~40 mg/m2;靜 脈滴注 500 mL 生 理鹽水+順鉑(DDP)60~75 mg/m2,或采用腹腔滴注,每個療程持續 21~28 d。
1.3 療效評價標準
WTO 標準是臨床療效評價的主要標準。婦科惡性腫瘤臨床診斷的癥狀包括:腹部疼痛腫脹、由腫瘤引起的陰道不規則出血、肛門墜脹、陰道分泌物異常以及便秘等。
依據標準,將臨床癥狀緩解的程度分為 0、1、2、3、4,五個級別:完全緩解為 0,明顯緩解為 1,中度緩解為 2,輕度緩解為 3,未緩解為 4。 0、1、2 的總和為總有效率。
依據標準將腫塊消退分為 CR、PR、NC、PD 四個標準:腫瘤病灶完全不見為 CR,腫瘤病灶縮小一半以上為 PR,腫瘤病灶縮小增大不超過四分之一或不到一半為 NC ,腫瘤病灶增大四分之一以上或出現新病灶為 PD。 CR 及 PR 的總和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 學 方法數據分析
以 SPSS 16.0 軟件進行處理,數據采用 t 和 χ2檢驗,計量數據以(x±s)表示,P<0.05 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見表 1?!颈?】
由表 1 可知,對照組腫塊消退的總有效率為 52.9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 73.68%,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 1 結果顯示放射介入治療更有效于婦科惡性腫瘤,能夠較好的使腫瘤病灶縮小以及消退腫塊?!颈?】
由表 2 可知,對照組臨床癥狀緩解的總有效率為 55.88%,觀察組臨床癥狀緩解的總有效率為 76.32%,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 2 結果顯示放射介入治療較適用于婦科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能夠更有效的恢復或緩解其臨床癥狀。
并發癥發生情況兩組比較:對照組出現 3 例術中血管損傷導致出血過多,2 例輸尿管狹窄或輸尿管瘺,1 例膀胱子宮頸、 陰道間隙及膀胱宮頸韌帶損傷以及 1 例腸道損傷, 并發癥發生率為20.59%;觀察組出現 3 例會陰部和臀部皮膚潰爛,3 例尿路感染以及尿潴留和 2 例陰道排泄組織潰爛壞死,并發癥發生率為21.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區別不大,兩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3,P>0.05。
3 討論
臨床上,我們是這樣定義婦科介入治療的:它是指在人體的病變部位導入相關的器械進行介入治療,導入的通道為人體的腔道或是微小的創口,而導入的過程中所應用到的設備包括:核磁共振機、常規 X 線機、數字減影 X 線機等。 一般情況下,婦科惡性腫瘤在放射介入治療時,全身靜脈化療的效果明顯沒有化療灌注和化療栓塞的好,在腫瘤治療、藥物副作用、腫瘤轉移、臨床癥狀和復發的概率上相對較弱,采用灌注化療方法,將藥物注入在盆腔組織,比外周血高 4~22 倍,具有更強的殺傷力。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采用 Seldinger 穿刺法,應用順鉑進行放射介入治療的觀察組無論是在臨床癥狀緩解,或是腫塊消退情況上都比采用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 臨床療效要好的多, 這與劉志華在 2012 年發表的“婦科惡性腫瘤放射介入治療 40 例臨床分析”一文中所提及的研究結果大致相近,只是在并發癥的研究結果中有些出入,本文中兩組并發癥的發病率大體相近,不存在多大差異。 而劉志華所得到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 Seldinger 穿刺法治療的觀察組比行手術治療的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病率要低的多。出現這類結果分歧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手術時患者的身體狀況存在差異,同時也有可能與術后護理質量相關。 若是術前充分調養兩組患者身體,以及術后兩組患者均采取優質護理,可相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臨床研究中,放射介入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并發癥包括:臀部及會陰部皮膚缺血壞死、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等。 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量濃度較高的化療藥物短期內注入原患者的臀下動脈、陰部內動脈,使患者的局部皮膚以及粘膜組織受到嚴重刺激、終致缺血壞死。 陰道排泄組織缺血壞死在臨床上不是很常見,其發生的原因也尚無定論,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證實。
最近幾年威脅女性生命的疾病之一就有婦科惡性腫瘤,而且患這種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保守的治療方式主要是手術切除以及放射介入治療。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治療技術和醫療器械也在不斷的更新,越來越成熟、先進。 本次觀察 72 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介入治療,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于對照組。 所以說放射介入治療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很有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唐 愛英. 婦 科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并發癥的護理 45 例[J].中 國實用醫藥,2013(2):215-216.
[2] 陳飛,馬蘇美,楊東紅,等. 婦科惡性腫瘤根治術后盆腔淋巴囊腫超聲介入治療的臨床觀察[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2):118-120.
[3] 千玉梅,溫珍平.應 用動脈灌注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效果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1):121-122.
[4] 魏 麗惠.婦 科惡性腫瘤治療中腫瘤生殖學理念及應用前景[J].中 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5):321-322.
[5] 歐陽墉.《常見惡性腫瘤介入治療指南》讀后感[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11):890.
[6] 何秀麗,蘭竹,孔德娜,等. 超聲介入治療婦科惡性腫瘤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3(9):668-669.
[7] 劉國燕,李君,郭祥翠.雙側髂內動脈置管持續化療灌注在婦科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29):142-143.
[8] 劉 志華 .婦 科惡性腫瘤放射介入治療 40 例 臨床分析[J].中 國醫藥指南,2012,(10):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