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較常見的女性乳腺疾病之一,是發生于乳腺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該病雖屬良性病變,但有一定的癌變率,因此及時正確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1].本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無痛性乳頭溢液,溢液性質多為漿液性或血性溢液。由于乳頭狀瘤小而軟,臨床體檢不易觸及,僅少數患者可在乳頭后方或乳暈附近觸及小結節狀腫物。作者收集 2009~2013 年間本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 29 例導管內乳頭狀瘤,對其 X 線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診斷準確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29 例患者均為已婚女性,年齡 27~67 歲,平均年齡為 41歲。病變位于右側 18 例,位于左側 11 例。29 例患者均有乳頭溢液,溢液為血性者 15 例、血性漿液性者 6 例,漿液性者 8例。其中 26 例觸診未見異常,3 例于乳暈周圍可觸及小結節。所有病例均行乳腺鉬靶常規攝片及乳腺導管造影檢查。
1.2 方法
使用的機器為西門子 Mammo Diagos 數字乳腺鉬銠雙靶攝片機。常規進行乳腺 MLO 及 CC 位攝片。囑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后,識別出溢液的導管口,將頂端已磨鈍的細注射針頭輕輕插入到溢液導管口內,進針深度約 1.0cm,接上 1.0mL 注射器,緩慢注入碘海醇造影劑約 0.5~2.0mL,至患者有輕微脹感或對比劑自然流出時拔出針頭,封閉導管口,并立即進行乳腺鉬靶軸位和斜位攝片,必要時進行側位攝片,壓力酌減。
2 結果
2.1 X 線平片表現
29 例患者中 26 例在平片檢查中未見明顯異常,3 例患者在病側乳頭后方或周圍腺體內可見小結節狀密度增高影,大小約為 0.6~1.7cm 不等。
2.2 乳導管造影表現
29 例患者均行乳導管造影檢查。12 例為大導管內乳頭狀瘤,除近側導管顯著擴張外,主要表現為遠端導管截斷,斷端呈杯口狀、分葉狀,本組 7 例;圓形、結節狀及條柱狀充盈缺損,本組 5 例,其中圓形及結節狀充盈缺損 3 例,條柱狀充盈缺損 2 例。本組 12 例均為單發病灶。17 例為中、小導管內乳頭狀瘤,主要表現為近側導管呈輕中度擴張,并可見圓形、卵圓形、條柱狀及形態不規則充盈缺損,其中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本組 11 例;條柱狀充盈缺損本組 4 例;形態不規則充盈缺損 2 例。17 例中、小導管內乳頭狀瘤中 8 例為多發病灶,9 例為單發病灶。其中 1 例惡變者表現為導管內壁不規則狹窄,局部腔壁線破壞中斷。
3 討論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起源于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腫瘤由管壁向內突出生長,形似乳頭狀[2],以乳管開口至壺腹部以下1.5cm 左右居多。在乳腺良性腫瘤中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纖維瘤,占乳腺良性腫瘤的 20%[3].單發性導管內乳頭狀瘤主要起源于乳腺大導管,而多發性則起源于中、小導管。多見于40~50 歲之間的中年婦女。有學者認為本病的發病年齡已趨于年輕化,應引起臨床醫師的注意。其發病原因與雌激素過度刺激有關。因該瘤體富于薄壁血管,質地較柔軟,極易出血,因此本病主要癥狀是血性溢液而無疼痛[4].乳頭溢液可為自發性溢液或擠壓后出現,以血性或血性漿液分泌物最為常見。少數患者可于乳腺中部或乳暈附近觸及 0.3~4.0cm 結節。由于導管內乳頭狀瘤體積較小,X 線平片一般無法顯示。
乳導管造影是乳頭溢液患者最準確、最有效的檢查方法。它可清晰顯示病變導管的形態,腫瘤的部位,大小范圍,以及導管壁有無浸潤破壞等,對于本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決定性作用[5].導管內乳頭狀瘤的造影表現為導管近端不同程度擴張 , 病變導管突然中斷 , 斷端呈光滑的“杯口狀”,“分葉狀”或不規則形,導管內圓形、結節狀及條柱狀充盈缺損,導管扭曲,但光滑完整,走形及形態較柔和。當充盈缺損伴局部腔壁線中斷破壞時,應考慮到導管內乳頭狀瘤伴有惡變的可能,但僅根據導管造影所見,往往不能鑒別其為良或惡性[6].
鑒別診斷:導管內乳頭狀瘤、導管內乳頭狀癌及導管癌均表現為導管內充盈缺損,鑒別診斷較為困難,后者表現為導管內形狀不規則的充盈缺損或導管截斷變窄,導管走形僵硬,管壁破壞,當兩者鑒別較困難時宜作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乳腺導管擴張癥主要表現為導管粗細不均,導管枝樣結構紊亂,局部可見柱狀、囊狀擴張,其內無充盈缺損,管壁無僵硬感,當二者鑒別診斷困難時可重復造影檢查。
總之,乳腺導管造影結合平片檢查是診斷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最有效辦法。乳導管造影對本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較大的價值,能對導管內疾病作出定位及定性診斷,為臨床的治療方案提供有力依據。
參考文獻
[1] 郁武,章龍嬌,吳雪梅,等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X 線診斷 [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19(4):354-355.
[2] 胡永升 .現代乳腺影像學診斷 [M].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01,83-84.
[3] 曲宏巖 .乳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及治療 [J].實用腫瘤學雜志 ,2000,14(3):204-205.
[4] 張曉丹,潘芝梅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8):991-992.
[5] 杜紅文,張蘊 .乳腺疾病影像診斷學 [M].西安 :陜西科學出版社 ,1996,(7):191-192.
[6] 鮑潤賢 .中華影像醫學 ,乳腺卷 [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