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視神經萎縮稱之為“青盲”,屬于神經眼科疾病范疇。視神經萎縮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發病原因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精血虛乏,目竅萎閉,神光不得發越于外;或目系受損,脈絡閉阻,精血不能上榮于目所致??蓮母唢L內障、青風內障、視瞻昏渺、雷頭風、偏頭風等瞳神疾病演變而來,也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頭眼部外傷引起。視神經萎縮以視功能損害和視神經乳頭蒼白為主要特征,是諸多白內障眼病的最終結局。視神經萎縮病情嚴重,病機復雜,甚難速效,內障多虛,久病多瘀、多郁,余邪未清,是青盲癥的基本特點。該病發病率約為7%,臨床多表現為視力減退、視野范圍縮小、視盤色蒼白,為眼科疑難病癥之一。
本文對我院眼科收治的104例視神經萎縮患者使用的中藥處方進行分析,尋找用藥規律及特點,為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治療視神經萎縮療效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處方入選標準:2010年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被我院眼科專家診斷為視神經萎縮住院患者的中藥處方。
入選處方566張,對應患者104例。運用ACCESS數據庫進行分析,分別設計了患者表、診斷信息表、處方表、用藥表、中藥信息表等,各表之間建立聯系。
1.2 診斷標準
按照《中醫眼科學》診斷視神經萎縮標準,病癥多表現為眼外觀正常、視物昏蒙、腰膝酸軟、失眠健忘、頭暈耳鳴、舌淡、脈細等。
1.3 方法
對中藥的分類參考《中藥學》藥物功能分類進行統計,一味藥對應一種功能。按照甘、苦、辛、咸、澀五味對藥材性味進行并列統計。處方中藥物部分,僅以出現次數進行使用頻率統計。
2 結果
2.1 常用中藥使用頻率分析
統計視神經萎縮處方中所用中藥296種,用統計頻次計算頻率,出現次數總和為10 624,各藥占比=該藥次數/出現次數總和×100%.根據數據庫統計數據排列出使用占比排序,其中前20種見表1.【1】
2.2 常用中藥功效分類分析
視神經萎縮用藥以活血化瘀藥、補氣藥及補血藥使用最多,三者占50%以上。視神經萎縮常用中藥13類功效、出現次數和占比結果見表2.
2.3 所用中藥五味分析
我院治療視神經萎縮所用中藥以甘味藥最多,占比1以上。視神經萎縮所用中藥處方中的五味出現次數和占比結果見表3.【2】
3 討論
視神經萎縮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視神經纖維退行性病變,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視覺功能障礙的一種眼病,患者臨床多表現為視神經乳頭顏色變淡或蒼白,視力下降,視野縮小等。然而,中醫學中并沒有“視神經萎縮”的具體病癥,其臨床表現類似中醫眼科的“青盲”“視瞻昏渺”癥。[1]
視神經萎縮有實證、虛證或虛中夾實之證,病因比較復雜,在對患者進行中醫治療時需審清病因、辨明虛實。中醫辨證診斷視神經萎縮,以虛實為綱,虛證多表現為肝腎不足、脾腎陽虛、心營虧損導致目中真精、真血不足,神光失養而衰微,補之即可;實證多表現為肝氣郁結、氣血瘀滯,治療以疏肝活血為主;此外也多見熱病傷陰,肝郁腎虛等虛實夾雜者,應當攻補兼施。
目前中醫藥物治療視神經萎縮包括辨證治療、專方專藥、中西醫聯合治療等方法。根據視神經萎縮的病因機制,通過辨證處以相應的中醫方藥,在治療視神經萎縮方面獲得很好的臨床療效。王超英[2]將符合診斷標準的視神經萎縮患者148例(共242眼)隨機分為中醫治療組(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枸杞子、石菖蒲、黃芪、黨參、牛膝、桃仁、紅花、丹參、川芎、當歸、青葙子,辨證加減)及常規治療組(維生素、曲克蘆丁、胞二磷膽堿等),結果顯示,中醫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83%,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的70.27%.齊翠英[3]對41只患有視神經萎縮的眼睛,采用自擬益精活血通竅湯劑(菟絲子、生熟地、桑葚、黃芪、山茱萸、當歸、枸杞、丹參、茯苓、紅花、柴胡、石菖蒲、桃仁、枳殼等)治療30~180天,結果治愈率為14.63%,顯效率為24.39%,有效率為41.46%,總有效率為80.49%.
隨著對神經眼科研究的不斷深入,應用中醫藥方法為主對視神經萎縮進行治療已日漸得到重視,并獲得確切的療效。中醫治療視神經萎縮可按照患者不同的具體表現病癥進行針對性治療,因此,對臨床上使用中藥治療視神經萎縮處方間規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我院視神經萎縮的辨證處方中,隨機選取其中104例患者共566張處方進行用藥分析,發現我院治療視神經萎縮辨證處方藥物以活血藥、補血藥及補氣藥為主,占比50%以上;藥性以甘味藥物最多,占比40%以上;以枸杞、當歸、川芎為辨證處方常見用藥,三味藥占比10%以上,與張穎等[4]的研究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對臨床指導中醫治療視神經萎縮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劉靜,王淑梅,孫國杰.視神經萎縮的中醫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1):2607-2608.
[2] 王超英.視神經萎縮的中醫藥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0):98-99.
[3] 齊翠英.益精活血通竅湯治療視神經萎縮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10):914.
[4] 張穎,亢澤峰,接傳紅.中醫藥治療視神經萎縮用藥情況分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36(12):8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