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胬肉是眼科最常見的眼表疾病,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后復發率較高。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我科采用單純翼狀胬肉手術鏡下切除,在術中重視手術方法及術中操作,使術后復發率明顯下降,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52例(61眼),男37例(42眼)、女15例(19眼),年齡31~58歲、平均35.4歲,病程5~20年、平均10.8年,翼狀胬肉侵入角膜緣內約2.5~5.5mm、平均4.5mm.
1.2方法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術眼滴0.4%貝諾喜表麻后,置開瞼器,抽取2%利多卡因2ml與0.1%腎上腺素注射液0.03ml的 混 合 液 注 射 在 翼 狀 胬 肉 體 部 下,注 射 量 約0.5ml.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依次分離胬肉組織與鞏膜表面粘連處和胬肉組織與結膜粘連處,剪斷胬肉頭部結膜后,先充分分離結膜胬肉組織體部與結膜粘連處,再剪斷胬肉組織,用有齒鑷抓住胬肉頭部,撕下胬肉頭部與角膜表面附著處,使角膜表面達到光滑、干凈;若胬肉組織與角膜粘連較緊,可用小圓刀頭從角膜、角膜緣處輕輕分離干凈,將結膜下胬肉殘留纖維血管組織廣泛切除并電凝止血,且對于胬肉頸部增厚變性的結膜要盡量多的切除。將球結膜對位縫合于角鞏膜緣裸露3mm×4mm處,術畢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后包扎。
1.3術后處理(1)術后治療:手術日加壓包扎術眼,術后第2天術眼開放、用典必殊滴眼液點眼4次/日,晚間涂氧氟沙星眼膏;術后7天拆除結膜縫線,繼續用典必殊滴眼液點眼1周。(2)隨訪觀察:術后隔日在裂隙燈下檢查結膜和角膜創面愈合情況,觀察有無感染、角膜新生血管等;術后2月復診1次,1年后每6月復診1次,在裂隙燈下檢查術眼有無翼狀胬肉復發。
1.4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結膜平整無充血,角膜創面上皮覆蓋,手術區無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復發:手術區有新生血管,球結膜充血、增厚、有胬肉增生。
2結果
術后近期有22眼出現不同程度的結膜充血、眼干澀等癥狀,余39只眼結膜平整無充血,角膜創面上皮覆蓋,術區無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術后隨訪6個月至4年,61只眼中復發5眼,復發率為8.2%(5/61)。
3討論
近年來我科對原發性翼狀胬肉采用單純切除術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復發率僅為8.2%.筆者的體會是:(1)徹底切除翼狀胬肉組織。將胬肉組織與結膜粘連處分離后,再將胬肉頸部與球結膜弧形剪開,提起結膜斷端向鼻側緣廣泛分離至淚阜部,然后將胬肉纖維組織及血管盡可能徹底切除;注意切除時不要傷及眼直肌,且分離和切除胬肉組織的術野一定要清晰,以便于切除干凈。(2)采用撕脫分離法切除翼狀胬肉頭部。用有齒鑷抓住胬肉頭部側方,鈍性撕分胬肉頭部與角膜表面附著處。由于胬肉頭部一般只侵入至角膜的前彈力層,故在鈍性撕分胬肉頭部與角膜附著處時不能傷及角膜基層,但處理復發性胬肉頭部時其附著牢固處要用小圓刀輕刮下,盡量減少對角膜基質層的損傷,減少術后角膜云翳或斑翳的形成等并發癥[1].
總之,翼狀胬肉手術是既簡單又復雜的眼表疾病手術,筆者在應用翼狀胬肉單純切除術中重視了手術方法,有效降低了術后復發率,體現了翼狀胬肉單純切除手術安全,療效可靠。
參考文獻
[1]劉志容,張悅。翼狀胬肉術后嚴重并發癥3例[J].國際眼科雜志,2005,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