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資料
臨床所納入60例患者均來自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60例患者,病程2~38個月,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
按股骨頭壞死原因為創傷性24例,激素類26例,過量飲酒類8例,不明原因2例。按ARCO分期,Ⅰ期4例,Ⅱ期37例,Ⅲ期19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隨訪時間及病期分布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實用骨科學》診斷。有明顯的髖部外傷史;無髖部外傷史而有長期服用激素、過量飲酒史等;髖部疼痛,以內收肌起點處為主,疼痛可呈持續性或間歇性,可向下放射至膝關節;行走困難,呈跛行,進行性加重;髖關節功能障礙,以內旋、外展為主,被動活動髖關節可有周圍組織痛性痙攣;全部病例均經過全面體檢,X線片、CT及MRI檢查而確診。
中醫辨證分型
根據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編寫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成兩型:①筋脈瘀滯型:主癥:局部疼痛,活動受限,跛行;次癥:髖膝僵硬,活動時痛,舌質偏紅或有瘀斑,舌苔薄黃、脈弦。②肝腎虧虛型:主癥:局部疼痛,活動受限,跛行,患肢肌肉萎縮;次癥:腰膝酸軟,行走乏力,目眩,舌質偏紅,苔薄白,脈弦細。
分期標準參考國際骨循環研究會(ARCO)1992年骨壞死的國際分期標準。Ⅰ期:X線片呈陰性,但骨掃描陽性或MRI呈陽性。Ⅱ期:X線片異常,顯示股骨頭密度不均或有囊性變,無塌陷。Ⅲ期:X線片顯示股骨頭塌陷。Ⅳ期:X線片顯示股骨頭關節間隙變窄,骨贅形成。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②符合本病西醫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為筋脈瘀滯型。③經X線片檢查,按分期標準表現為Ⅰ期、Ⅱ期、Ⅲ期的患者。
排除標準
①年齡<18或>65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或對本藥過敏者。②一過性滑膜炎、股骨頭骨骺滑脫癥、骨結核、骨腫瘤、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滑膜炎、骨性關節炎等患者。③合并心、腦血管等疾病、精神病患者,肝腎功能異常者。④X線片表現屬IV期。⑤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方法
治療藥物 治療組以活血生骨散外敷加仙靈骨葆膠囊內服治療,對照組僅以仙靈骨葆膠囊內服治療,30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治療期間注意避免患側負重。
用藥方法 活血生骨散150g,用溫茶水調成粘糊狀,攤在布上,外敷環跳穴、髖關節周圍,每天1次,每次6h;仙靈骨葆膠囊每次3粒,每天2次,溫開水送服。
療效標準疼痛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即中華醫學會疼痛醫學會監制的VAS卡,疼痛評估時使用直尺測量疼痛強度值為疼痛強度評分(10cm記錄為總分10分)。治愈:臨床自覺癥狀消失,髖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X線片示股骨頭密度均勻,骨邊緣修復整齊?;局斡号R床自覺癥狀消失,髖關節活動稍受限,X線片示骨質破壞變形,修復尚好。有效:臨床自覺癥狀基本消失,髖關節活動受限,X線片示骨質破壞無明顯修復。無效:臨床自覺癥狀及X線片均無變化。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數據運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討論中國醫學典籍中雖無股骨頭壞死這一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癥狀、體征與發病機理,將其歸屬于《靈樞·刺節真邪篇》中的"骨蝕"與《素問·痿論篇》中的"骨痿".病因為外邪侵襲、創傷勞損、氣滯血瘀、痰瘀內阻、腎氣虧虛、氣血虛弱等幾個方面。
其發病機制則是骨失所養,腎氣不足,則骨不生髓;氣血兩虛則筋骨濡養不足;筋骨勞損,積勞傷筋損骨;痰瘀凝滯,致使脈絡瘀滯,導致本病發生。
腎為先天之本,主骨而生髓,腎健則髓充,髓充則骨堅。不然,則髓枯骨痿,失去再生能力。肝藏血主筋,和腎同源,衰榮與共,若兩臟腑受累,藏血失司,就不能正確的調節血量。心主血,肝藏之,動則血運于諸經,靜則血歸于肝臟,若血運藏不周,則營養不利。因而,腎氣不足,骨不生髓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主要病理機制,故補腎壯骨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法則。"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有所不和",損傷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血凝滯,股骨頭周圍靜脈瘀滯,血脈栓塞,股骨頭內血液循環障礙是其壞死的首發因素和主要原因,同時存在于股骨頭壞死的各個發病階段。骨與軟骨損傷,氣血不能貫通,脈絡不通,經脈失去周流,血液循環障礙,肢體失去濡養,再生和修復能力減弱,從而產生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氣血瘀滯,靜脈阻塞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基本病機。因此,活血化瘀通脈是該病的基本治療法則?;钛巧⑹俏以和鹾网Q教授秘驗方,以巴戟天、丹參、三七、郁金、骨碎補、爐甘石等藥物組成,2011年11月取得國家發明證書。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巴戟天、骨碎補等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給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提供一個良好的內外環境;丹參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改善局部缺血乏氧作用,可改善股骨頭缺血;三七有效成分三七總皂苷對骨內高壓具有明顯的降低作用,能改善骨的血液流變學狀態,提高骨血流,并改善骨內微循環及病理狀態。丹參、三七、郁金等活血化瘀藥物共同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糾正脂肪代謝紊亂狀態,有效降低高血脂,防止脂質在髓腔內的堆積,因此活血化瘀中藥能夠改善骨內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狀態及微循環指標,打破參與骨內高壓發生發展的惡性循環,從而顯著降低缺血狀態,維護和增強骨系細胞的活力,可加速死骨的吸收和新骨的再生,縮短修復時間,阻止和延緩股骨頭壞死的發生和發展。配伍爐甘石,可收濕止癢,防止外敷藥散引起接觸性皮炎。
前期研究發現,補腎活血中藥能改善股骨頭壞死大鼠模型的血液流變學狀態和血脂異常增高,從而減少脂質在骨髓腔內堆積,降低關節囊內壓和骨內壓,減輕靜脈阻塞,緩解股骨頭的缺血缺氧狀態,達到防治股骨頭壞死的功效。被譽為中醫外治大師的清代醫家吳尚先,字師機,對中醫外治十分精通。他在《理瀹駢文》中記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足以見其外治理論,是以內治為基礎,并在內治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建立的。本研究顯示,活血生骨散外敷在緩解髖部疼痛的同時,能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狀態,降低血脂。從而推測活血生骨散通過補益肝腎、活血化瘀、壯骨止痛,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環、糾正脂質代謝紊亂,改善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起到有效緩解骨內壓增高、微循環障礙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惡性循環。當然,筆者也將再進一步通過實驗研究來繼續探索活血生骨散外敷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內在機制。
參考文獻
[1]胥少丁,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821-183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