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從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骨科住院病人中選取100例確診為踝關節骨折或韌帶損傷需手術出現足踝部腫脹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
肢體腫脹分度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參考軟組織損傷癥狀分級量化表制定。輕度腫脹:皮膚腫脹,但皮紋尚存在,標尺法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0.5cm.中度腫脹:皮紋消失,但無水皰,標尺法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為0.5~1.0cm.重度腫脹:皮膚重度腫脹,出現水皰,標尺法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1.0cm.
符合診斷標準,一般情況可,不伴有其他系統重大疾病,依從性好的患者。排除標準全身情況差,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存在出血性疾病、骨筋膜室綜合征及深靜脈血栓;腫瘤壓迫所導致腫脹;心、肝、腎等疾病導致的腫脹;孕婦及經期女性;因器械原因造成的肢體腫脹;休克、末梢循環不良、冷過敏或末梢血管功能有異常(雷諾氏?。┑幕颊?。
方法。
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常規處理基礎上每天8:00~20:00用自制冰袋局部冰敷,每次20~30min,間隔1h,持續到術前晚;手術后從術后第1天開始冰敷,療程同前面所述,直到腫脹消退。冰塊大時,加水多一點,冰塊小時,加水少一點。隨時詢問患者冰敷的感覺,觀察皮溫及局部皮膚情況。當感覺冰痛感持續5min以上或更久,無改善趨勢時,應立即停止冰敷,以避免冷傷害的可能,防止凍傷。皮溫控制在15℃,冰敷時用彈力繃帶固定,使冰袋不易滑脫。夜間冰敷結束后用彈力繃帶固定足踝,繃帶的松緊度要適中,以患者能感覺到有壓力但又不會末端發麻或缺血為度。手術后的患者當肢體感覺恢復后,即可進行冰敷,一般從術后第1天開始冰敷,冰敷同時可早期進行關節康復鍛煉,提高康復進程。對照組采取常規處理法,即休息,患肢抬高,β-七葉皂苷鈉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
療效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分級確定。痊愈:腫脹基本消失,改善率下降95%以上;顯效:腫脹明顯改善,改善率下降70%~95%以上;有效:腫脹有所改善,改善率下降30%~70%以上;無效:腫脹無改善或加重,改善率下降30%以下。
討論
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屈戍關節,站立時全身重量落在踝關節上,行走時的負荷值約為體重的5倍,而且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躍運動主要依靠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運動。由于踝關節的解剖學特點使得患者在傷后由于血管損傷,擴張充血,微小血栓的產生致微循環不暢、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炎性遞質在局部浸潤,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損傷部位及其周圍組織血漿、纖維蛋白原等血管內容物增多,組織間隙膠體滲透壓增高,引起組織腫脹發生水腫,6~8h內局部易出現張力性水皰,而水皰的消退往往需要1~2周的時間。嚴重的肢體腫脹,伴隨著明顯疼痛和功能障礙,甚至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以致造成缺血性肌痙攣及肢體的壞死,嚴重者危及生命。中醫學認為包括踝關節在內的各種關節扭傷后,由于筋肉的受損,脈絡隨之也會受傷,氣血相繼受損,筋脈受損則氣滯血瘀,導致血腫形成,繼而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若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則致傷處腫脹難消,筋肉攣縮、疼痛。
Carragee等發現延遲手術后并發癥概率上升。Fogel等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延遲手術對遠期療效有明顯影響,原因可能是延期手術使解剖復位更加困難,所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應對需要手術的患者盡早手術。冰“味甘大寒無毒,主去熱煩”(《本草拾遺》唐·陳藏器),冰敷可降低局部組織溫度,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慢,減少局部出血;使毛細血管滲透性減低,組織液外滲減輕,減輕組織腫脹;局部代謝減慢,耗氧量降低,肌肉緊張減弱,緩解肌痙攣;局部溫度下降還可抑制細胞活動,使神經末梢的敏感性降低,減慢神經沖動的傳導而減輕疼痛和由于局部充血壓迫神經末梢而致的疼痛,亦可因血管收縮解除壓迫而減輕疼痛;預防軟組織水腫、張力性水泡、感染、壞死、深靜脈血栓形成、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發生。彈力繃帶加壓包扎通過提高細胞外靜水壓,減輕血腫的形成,另外,適度加壓可促進腫脹的消退。
總之,通過冰敷和彈力繃帶的使用,減輕了踝關節的疼痛、腫脹、炎癥、血腫及滲出,從而減少止痛劑的使用,明顯提前施行手術治療,同時能增加患者的運動范圍、復原進度與承受能力,可使患者盡早開始功能鍛煉,減少相關并發癥,并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及護理人員工作量,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具有不良反應少、成本低、操作方便、醫從性高等優勢,在臨床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雁西,俞光榮。踝關節骨折的治療策略與數字化臨床路徑[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3):275-284.
[2]趙定麟。骨科學新理論與新技術[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9:213.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