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懷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骨傷科專家,武術家及鄭氏運動創傷學派的創始人,生前與其同事和弟子創辦了全國第一所體育醫院和第一個運動醫學系。鄭氏正骨簡便易行,操作靈活,創造性運用適用于全身各部,且形狀多變、固定靈活的各式夾板和鐵絲托板,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用藥方法,常用的中藥和獨創的方劑達數百余種,生前組織編著出版了《正骨學》、《傷科診療》、《運動創傷學》、《實用傷科中藥與方劑》等10余部專著,主張將手法整復、夾板固定、中藥治療、按摩和功能鍛煉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筆者收集近年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病例,作回顧性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室治療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182例:女145例,年齡(64.08±0.46)歲;男37例,年齡(65.32±0.72)歲。左117例、右65例。骨折AO分型為A型86例、B型60例、C型36例。跌倒摔傷106例、墜落傷24例、車禍傷52例,其中31例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損傷,如肋骨骨折、股骨骨折、脛骨骨折,跟骨骨折等,不合并頭胸腹出血等情況。
方法
手法復位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患者坐位或仰臥位,由兩助手順勢牽引,先糾正短縮、重疊移位;術者雙手虎口分別于腕部橈、尺側骨折遠近端做對向推擠,同時遠端牽引助手尺偏患腕以糾正骨折橈移及恢復尺傾角。接著整復者采用提按手法糾正背側/掌側移位、成角,同時遠端牽引助手逆受傷機制作背伸或屈曲腕關節。然后雙手環抱斷端,做輕微搖晃手法,以恢復下尺橈關節平整。最后牽拉各手指做理筋手法。
固定超腕關節小夾板固定系扎帶3根,加用中立板,繃帶固定,前臂于中立位,三角巾懸吊于胸前。
整復后行X線片復查,效果不滿意即行再次整復,直至滿意為止;整復后第4、11、18、25、30天復查X線片,根據骨位調整夾板與壓墊。輔以骨折三期辨證用藥,復位后即可行功能鍛煉,做手指活動及握拳,后增加肩肘關節運動。30d后拆除中立板外固定,35d去除小夾板,輔以活血通絡藥熏洗,予傷后第2、3、6、9、12月做復查。療效評價標準腕關節功能評價指標是根據GartlandandWerley評分系統從腕關節功能、影像學評估及患者主觀滿意度進行評價,總分:優0~2分、良3~8分、可9~20分、差>21分。
結果
本組隨訪6~12個月,平均10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優125例(69%)、良42例(23%)、可15例(8%),總優良率92%.討論橈骨遠端骨折是常見的骨折,多發生在低能量損傷的老年人,AO分類的A、B型骨折的非手術治療普遍,C型關節內粉碎型骨折,目前以掌側鎖定鋼板固定的治療效果不錯。但是老年人的橈骨遠端骨折,因為病人的年齡,合并的內科疾病,以及病人及家屬對手術的排斥等多種原因,患者常常會選擇非手術治療。
骨折的解剖復位是創傷骨科醫生的無限追求,橈骨遠端骨折的一次性復位成功率及穩定的固定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橈骨遠端骨折的功能復位的最低影像學標準是背傾角<10°,尺偏角>15°,橈骨縮短<5mm,關節面骨折塊的臺階或分離<2mm,橈骨遠端乙狀切跡和尺骨頭基本完好,無腕骨異常排列。
若能滿足上述標準,即使后期畸形愈合,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可導致橈骨遠端短縮,高度丟失引起橈腕、下尺橈關節不穩定,合并創傷性關節炎發生。因此,治療的關鍵,是對橈骨遠端長度、關節面平整、掌傾角及尺偏角這四個方面的矯正及固定。筆者的復位步驟牽引、尺偏、掌(背)曲(伸),以及鄭氏正骨手法強調的搖晃手法通過各肌腱的牽拉,各個骨折碎塊擠壓微調,以恢復關節面平整。
橈骨遠端骨折穩定性的確定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尤為關鍵。姜保國等將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歸納為:①粉碎:背側超過50%皮質粉碎,掌側超過50%皮質粉碎;②骨折原始移位:背傾≥15°,橫向移位≥10mm,橈骨短縮>4mm;關節內骨折:合并尺骨遠端骨折、莖突基底骨折;④嚴重的骨質疏松:不能通過外固定維持復位;⑤合并下尺橈不穩定,但對其界定尚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一般認為,骨折粉碎及移位程度越嚴重其穩定性越差。筆者有部分病人在復位后第3天復查X線片,出現骨折移位,這類病人都屬于AO分型的C型,不穩定的骨質疏松的關節內骨折。王松等對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優先選擇切開復位T形鋼板內固定,橈骨遠端穩定性骨折,優先選擇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目前也有相關報道應用牽引等方法來克服肢體軸線壓力,防止嚴重粉碎性及骨質疏松性橈骨遠端骨折復位后橈骨再短縮,關節面塌陷等再移位。王娟應用手法整復雙帶懸吊牽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劉西紡等自制石膏加皮牽引治療老年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王海洲等采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配合懸吊牽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都是以牽引來有效對抗肢體軸線壓力,預防橈骨短縮,防止再移位。所以筆者認為治療中重要的是滿足患者日常生活對患肢的功能要求,不應偏重于過度的解剖復位和功能恢復。我們使用的中立夾板,于患者虎口處有一中立柱,使前臂、腕、手保持在中立位,一方面使手指頭保持握拳,腕關節微動,并從復位后開始手指,掌指關節的握拳功能鍛煉等;另一方面使患者主動握中立柱來保持適當的牽引;防止腕關節的旋轉,在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上預防骨質疏松的骨折端再次移位,達到穩定有效的固定。
當然,老年骨折更多的是追求功能上的恢復,即便是畸形愈合的患者通過有序的功能指導,可以超越預期的效果。綜上所述,鄭氏正骨中立夾板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復位有效,固定方式可有效預防橈骨短縮、維持手法復位后的骨折位置,操作簡單易行,并發癥少,治療費用低廉,易于在基層醫院和各大醫院門急診推廣,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劉文忠。老年人骨質疏松性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2,4(6):103-104.
[2]徐生根,劉炳勝,毛兆光。橈骨遠端骨折的分型與治療[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l7(5):531-532.
[3]姜保國,張殿英,付中國,等。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建議[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12(11):1053-1055.
[4]王松,秧榮昆,王燁章,等,橈骨遠端骨折手法閉合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與手術療效對比[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7,15(7):11-12.
[5]王娟。手法整復雙帶懸吊牽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J].中醫正骨,2008,2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