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P 指的是低體重新生兒和早產發育尚未成熟的視網膜受各種因素影響 , 所發生的一種纖維組織異常增生和新生視網膜血管形成的視網膜增殖性病變[1].隨著臨床圍生醫學的不斷發展、早產兒存活率的不斷提高 , 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發生率逐年上升 , 已成為世界臨床兒童致盲的最主要原因[2].本文旨在探討不同胎齡新生兒視網膜發育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5 月 ~2014 年 11 月在本院門診接受視網膜血管發育情況檢查的 1~3 d 新生兒 86 例 , 其中男 58 例 , 女 28 例。8 例新生兒胎齡 28~30 周 , 17 例胎齡30+1~32 周 , 19 例胎齡 32+1~34 周 , 12 例胎齡 34+1~37 周 , 30例胎齡 37+1~41 周。
1. 2研究方法 所有新生兒于出生后 1~3 d 接受常規視網膜血管發育情況檢查 , 4~6 周復查眼底 , 詳細記錄新生兒的性別、孕齡、胎數、生產方式、吸氧時間、出生體重、基礎疾病 ( 顱內出血、窒息、貧血、缺血缺氧性腦病、呼吸衰竭、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肺炎等 )、吸氧方式、ROP 篩查結果等。
2 結果
86 例新生兒視網膜發育情況 : 出生 1~3 d 時 8 例胎齡為28~30 周的新生兒中有 6 例 ( 占 75.0%) 視網膜發育欠佳 , 17例胎齡為 30+1~32 周中有 7 例 ( 占 41.2%) 視網膜發育欠佳 ,19 例胎齡 32+1~34 周中有 5 例 ( 占 26.3% 視網膜發育欠佳 ),12 例胎齡 34+1~37 周中僅有 1 例 ( 占 8.3%) 視網膜發育欠佳 ,32 例胎齡 37+1~41 周新生兒視網膜均發育良好。出生時 19例視網膜發育欠佳的新生兒中 , 有 11 例 ( 占 57.9%) 于生后4~6 周復查時被查出 ROP, 出生時視網膜發育良好的新生兒均未出現 ROP.11 例 ROP 患兒存在母親產前應用皮質激素、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呼吸窘迫等情況 , 見表 1.【1】
3 討論
吸氧是誘導 ROP 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 胚胎 16 周人眼的視網膜開始血管化 , 視網膜血管的生長方向是視乳頭向 - 鋸齒緣方向 ;32 周鼻側血管到達鋸齒緣 , 40 周顳側到達鋸齒緣。若嬰兒出生過早 , 視網膜血管還未到達鋸齒緣 , 血管還在發育 , 對高濃度氧尤為敏感 , 易使尚未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內皮受到損傷 , 無血管區易出現缺血性視網膜病變。早產兒( 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 ) 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 , 新生兒肺的換氣及通氣功能也可能存在一些障礙 , 所以治療過程中 ,為提高血氧濃度需吸入一定濃度的氧氣 , 但胎兒早產后 , 視網膜停止宮內正常發育 , 而發育欠佳的視網膜血管對氧尤為敏感 , 高濃度氧氣進入新生兒體內循環后 , 使脈絡膜血液中的氧分壓升高 , 使視網膜接收到的氧濃度過高 , 導致視網膜血管發生閉塞和收縮 , 供氧停止后 , 氧分壓則降低 , 而脈絡膜血管卻不能為視網膜提供充足的氧氣 , 造成視網膜缺氧 ,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 繼而引發 ROP[3].但是 , 只是限定氧的使用也不能徹底控制 ROP 的發生 , 氧氣吸入只是視網膜血管受損的一個 , 最基本因素是早產、新生兒出生時體重越低、孕齡越小 , 視網膜血管的發育越不成熟等 , 再加上生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 早產兒極易發生 ROP[4].另外 , 新生兒出生體質量、母親產前應用皮質激素、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呼吸窘迫與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也密切相關。而高膽紅素腦病、出生時窒息、顱內出血、HIE 等與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無明顯關系。
臨床需積極預防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 , 全面掌握早產兒吸氧的適應證及操作技術規范 , 對吸氧過程進行全面監測 , 堅決杜絕過長時間、過量給氧 ;及時檢查提前出生、體重 <2000 g 高危早產兒的眼底 , 利用鞏膜壓迫法聯合間接檢眼鏡進行檢查 , 若新生兒出現閾值病變 , 需及時給予對癥治療 , 以盡早阻斷視網膜病變的進展 , 促進高危早產兒視力的正常發育。
參 考 文 獻
[1] 陳文浩 , 劉德林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及相關因素分析 . 中國婦幼保健 , 2011, 26(35):5542-5544.
[2] 尹虹 , 黎曉新 , 李慧玲 , 等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篩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 中華眼科雜志 , 2005(4):295-299.
[3] 程亞影 , 馬清敏 , 宮麗芬 , 等 . 不同胎齡新生兒視網膜發育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 2010 (18):1408-1410.
[4] 薛幸 . 新生兒視網膜病變與妊娠期危險因素和出生后生長發育狀況的關系 . 眼科新進展 , 2012(10):97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