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霉素是臨床上治療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的支氣管炎、肺炎的常用藥物。但由于紅霉素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比較多,比較重,患兒常出現腹脹、惡心、嘔吐、腹痛,嚴重者腹痛難忍,嘔吐頻繁,給患兒繼續用藥帶來了困難。我院采用中藥配制的敷臍散敷臍防治靜脈滴注紅霉素出現胃腸道反應 100 例,經臨床觀察發現,采用敷臍散敷臍在防治靜脈滴注紅霉素引起胃腸道反應方面,效果甚佳。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所選擇的病例均為我院兒科門診患兒,共 100 例,男性 42 例、女性 58 例,年齡為 3~14 歲,未外敷其他中藥治療,使用紅霉素 30mg(/kg·d) 靜脈滴注治療后 1~3d 后出現腹脹、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反應癥狀。
1.2 方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50 例,對照組為單純使用紅霉素,觀察組為使用紅霉素+敷臍散貼敷。貼敷具體的方法為布袋裝好的敷臍散,于靜脈滴注紅霉素前 30min 敷于患兒臍部,用紙膠布"#"形固定,于輸液結束后 1h 取下。敷臍散為將中藥花椒、茴香、吳茱萸、肉桂、干姜按比例共研成細末,取 10g 用小布袋裝好備用。兩組年齡、病情、治療方法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 1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組間比較采用配對 t 檢驗。
1.4 療效標準:以患兒是否出現惡心、嘔吐、納差、胃痛、腹部不適等胃腸道反應來判定療效:0 級為無胃腸道反應,Ⅰ級為有輕度的胃腸道反應,患兒表現為有惡心感,出現間歇輕度腹痛或僅有不適嘔吐現象發生,能堅持繼續用藥,Ⅱ級為重度的胃腸道反應,患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難忍,不能堅持繼續用藥。
2 結 果
兩組發生胃腸道不良反應程度的比較見下表。觀察組使用敷臍散后胃腸道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颈?】
3 討 論
紅霉素作為臨床常用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具有促胃動力作用,可通過刺激胃腸神經叢中乙酰膽堿的釋放,使胃腸運動增加造成強烈的胃腸道反應。紅霉素輸液后損傷脾胃功能,使脾失健運,而導致胃失和降則嘔吐,氣機運行不暢則腹痛,治療要采用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方法。敷臍散中的花椒、小茴香為君主,性味辛,歸脾、胃經。能理氣和胃,其含有的揮發油能促進胃腸分泌,能排出腸內氣體,有時可降低胃腸蠕動,有助于緩解痙攣,減輕疼痛;肉桂和干姜暖脾胃降逆止嘔鎮痛作用為臣藥。中藥敷臍是中醫內病外治方法之一,而臍部既是神闕穴,又是胃腸盤曲會聚之處且與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緊密聯系,中藥敷神闕穴,既有藥物的刺激作用,又有藥物本身的功效,通過神闕穴,借奇經和十二經脈及其十二經別之循環,布輸于五臟六腑,散達于四肢百骸,以達病所,而祛疾除痼。臍部給藥不僅可以作用于全身上下、表里,產生治療效果,而且胃腸道癥狀效果明顯。且外用藥吸收少,對人體影響小,安全性較高,操作方便。特別是對患兒的依從性好,沒有痛苦,樂于接受,減少了患兒的心理負擔及機體上的痛苦,明顯提高了療效。
參考文獻
[1]邢春霞,張仲源,王湘茗.中藥敷臍預防紅霉素所致胃腸道反應70 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3,12(2):15.
[2]尹飛,岳少杰.臨床兒科新理論和新技術[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67.
[3] 邢民. 淺談神闕穴的主治功用及臨床應用 [J]. 中醫外治雜志,2006,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