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癥好發于40~60歲中老年人。2006年3月以來,我們采用綜合療法治療跟痛癥50例,療效滿意?,F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50例中,男15例,女35例;年齡38~80歲,平均56.3歲。有局部外傷史22例。查體:跟骨上方有軟骨樣隆起,表面皮膚增厚,膚色微紅、腫脹,觸之有囊樣彈性感,局部壓痛明顯。
X線檢查部分病例發現跟骨骨質疏松或跟腱附著處增生及骨質增生。
1.2 治療方法
\\(1\\)針刺與手法治療:俯臥位,足跟向上,在跟腱腫脹處或壓痛明顯處常規消毒皮膚,取毫針沿跟腱兩側與作者單位:100191北京,總參北京塔院干休所門診部\\(周慶杰\\)跟腱平行\\(從遠端向近心端\\)刺入,或在足跟痛點采取垂直提插針刺法,反復2或3次后,再施以貼附、舒順及分離、彈撥、刮法等手法2或3次。
\\(2\\)物理治療:TDP燈透藥、離子導入、超短波理療等。上述治療7次為1個療程,間隔3天進行下一療程治療。必要時加用中藥內服及外用熏洗、注射療法等。
1.3 療效評定標準
\\(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且療效鞏固;\\(2\\)有效:癥狀及體征顯著減輕;\\(3\\)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1.4 結果
本組病例治療2或3療程。治愈43例,占86.0%;有效7例,占14.0%??傆行?00.0%。
2 討論
跟痛癥分為跟后痛、跟下痛、跟骨病等3種類型。跟后痛又細分為跟后滑囊炎、跟腱止點撕裂傷、痹癥性跟痛癥;跟下痛細分為跖腱起點筋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墊炎;跟骨病主要是指腎虛性跟痛癥。足跟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部分,解剖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如跟下皮膚是人體皮膚中最厚的部位,皮下脂肪墊致密而發達。各種解剖結構和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隨著身體素質的下降、長期慢性勞損,以及持久站立、長距離行走的刺激,均可引發跟骨周圍疼痛。我們采用針刺、手法、理療,以及中藥內服和外用熏洗、注射療法等綜合治療,不但能夠顯著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而且徹底消除了局部致痛因素,因而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