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癥狀,在兒科門診中咳嗽患兒非常多見,占門診相當大的比例。在兒科,咳嗽反復發作持續四周以上者稱為慢性咳嗽,其中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是引起慢性咳嗽主要病因之一,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是指各種鼻炎、鼻竇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鼻息肉、腺樣體肥大等上氣道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的患兒多數存在鼻腔分泌物向咽部倒流,刺激咽喉甚至氣管等處的黏膜咳嗽感受器而出現咳嗽,亦稱為鼻后滴漏綜合征,現分析2010 年 1 月-2011 年 1 月我院兒科門診就診的 60 例 UACS 患兒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 2010 年 1 月-2011 年 1月我院兒科門診病人,全部病例均以咳嗽反復發作為主要表現,并持續 4 周以上,且排除了咳嗽變異型哮喘、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氣道異物、氣道畸形等疾病所致的咳嗽。查體無明顯呼吸道陽性體征,X 線胸片檢查無異常。年齡 1.5~12 歲,男 38 例,女 22 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在年齡、病程、癥狀輕重程度上無明顯差異。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 2007 年12 月制定的《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試行)》。小兒上氣道綜合癥臨床特點及診斷線索:①慢性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咳嗽以清晨或體位改變時為甚,常伴有鼻塞、流涕、咽干并有異物感、反復清咽、有咽后壁黏液附著感,少數患兒訴有頭痛,頭暈、低熱等;②檢查鼻竇區可有壓痛,鼻竇開口處可有黃白色分泌物流出,咽后壁濾泡明顯增生,呈鵝卵石樣,有時可見咽后壁黏液樣物附著;③針對性治療如抗組胺藥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鼻用糖皮質激素等有效;④鼻竇炎所致者,鼻竇 X 線平片或 CT 片可見相應改變。中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 年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診斷方法詳細詢問病史:明確咳嗽發生的初始時間、持續時間、咳嗽加重及減輕的誘因、咳嗽較重的時間段及藥物食物過敏史等;細致查體:仔細檢查患兒鼻腔、副鼻竇、咽喉、心肺等部位;完善輔助檢查:X 線副鼻竇瓦氏位片、胸部正位片,兒科過敏原檢測、結核菌素試驗、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抗體、肺功能檢查,24h 食管 pH 值測定,必要時給纖維支氣管鏡、胸部及副鼻竇 CT 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從而明確小兒上氣道綜合癥的臨床診斷。
1.3 排除標準
①治療過程出現各種呼吸道感染的患兒;②家長或患兒用藥不規范、治療不配合者;③同時存在有其他原因引起慢性咳嗽的患兒。
1.4 治療方法
診斷明確的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 30例,對照組 30 例。
治療組:自擬魚腥黃芩湯為基本方:魚腥草 15g,黃芩10g,敗醬草 10g,蜜百部 10g,麥冬 10g,蜜款冬花 6g,木蝴蝶 6g,蒼耳子 6g,辛夷 6g,甘草 3g,浙貝母 6g,射干6g,蜜麻黃 5g。鼻塞流清涕、苔薄白或白膩者加細辛 1~3g,旋復花 10g;涕黃稠或有黃痰、舌苔黃膩者加瓜蔞 10g,前胡 10g;口渴、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者加玄參 10g,北沙參 10g;平素易感體虛者加黃芪 15g,白術 10g。免煎中藥(廣州一方制藥),每日 1 劑,每劑開水沖 100mL,分 2~3次服,療程 14d。
對照組:酮替芬(海南制藥廠有限公司制藥一廠,0.25~0.5mg/次,2 次/d 口服)、順爾寧(孟魯司特鈉咀嚼片)6~14歲 1 次/d,1 片/次(5mg)。2~5 歲 1 次/d,1 片/次(4mg)。療程 14d。要求兩組患兒均于用藥第 7d 及第 14d 復診,以觀察療效。
2 療效觀察
2.1 療效判定標準
小兒上氣道綜合癥目前尚無統一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自擬療效標準,以咳嗽緩解情況為觀察指標判斷臨床療效。臨床控制:治療后咳嗽緩解;顯效:治療后咳嗽顯著改善,咳嗽消失在 2/3 以上;有效:治療后咳嗽較前減輕,咳嗽消失在 1/3 以上;無效:經治療后,咳嗽無明顯改善,咳嗽消失少于 1/3 或加重。
2.2 咳嗽量化積分標準
以數值來表示咳嗽的嚴重程度,使咳嗽的輕重程度更形象,便于量化分析。0 分為正常人,無咳嗽;1 分為輕度咳嗽,白天間斷咳嗽,但不影響正常生活;2 分為中度咳嗽,癥狀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白天咳嗽劇烈,夜間咳嗽較輕);3 分為重度咳嗽,白天夜間均頻繁咳嗽,影響生活及睡眠。
2.3 結果
2.3.1 咳嗽癥狀積分治療前兩組比較(t 值=0.24,P>0.1)無差異,治療組自身前后比較(t 值=9.42,P<0.01),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自身前后比較((t 值=5.54,P<0.01),有顯著差異,治療兩周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t 值=3.18,P<0.01),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 1?!颈?】
2.3.2 兩組總療效比較按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控顯率計算公式為:[(臨床控制+顯效)/組樣本數]×100%,總有效率計算公式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組樣本數]×100%,兩組療效經 x2檢驗,結果表明兩組控顯率比較有顯著意義(x2=7.5,P<0.01),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x2=4.04,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 2?!颈?】
2.3.3 不良反應治療初期,對照組 6 例出現乏力、嗜睡等不良反應,未經特殊處理自行緩解;治療組無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指標觀察,兩組經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大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3 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5 歲,2010 年 5 月 10 日初診。反復咳嗽 1月余,咳嗽呈陣發性,白天較夜間頻繁,咳吐少量白色黏痰,時有清嗓、鼻塞、流黃涕,服用小兒酚黃那敏顆粒、酮替芬及多種頭孢類抗生素治療 20 余天未見緩解,近兩年有過敏性鼻炎史。查體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雙側鼻腔有少量黃白色膿性分泌物,各鼻竇區無明顯壓痛,咽部充血,咽后壁可見淋巴濾泡增生,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血常規及 X 線胸片未見異常,肺功能正常。中醫辨證風熱犯肺,肺失宣降,治宜疏風通竅,化痰止咳,用魚腥草黃芩湯加減:魚腥草 15g,黃芩 10g,敗醬草 10g,蜜百部 10g,麥冬 10g,蜜款冬花 6g,木蝴蝶 6g,蒼耳子 6g,辛夷 6g,甘草 3g,浙貝母 6g,射干6g,蜜麻黃 5g,瓜蔞 10g,前胡 10g。7 劑,1 劑/d 開水沖泡100mL,分早晚 2 次溫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魚腥刺激性食物。7d 后復診,患兒咳嗽明顯減輕,咳痰減少且較前易咳出,但汗出較多,舌淡苔薄白,脈弱,原方加黃芪 15g,白術 10g,再服 7 劑后癥狀消失。
4 討 論
上氣道咳嗽綜合征以反復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病程長,咳嗽頻繁,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對于此類病癥西醫目前多用第一代抗組胺藥和血管減充血劑來治療,常用藥物有:酮替芬、順爾寧、氯麻滴鼻液等,但效果欠佳,且有乏力、嗜睡、口干等不良反應。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易于化熱,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患兒病程較長,病久郁而化熱,故多見熱像或寒熱錯雜,中醫辨證多屬風熱犯肺或肺熱壅盛而致肺竅不利,應以疏風清熱、宣肺通竅為治療原則。魚腥草黃芩湯的設計從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角度出發,魚腥草、黃芩清熱瀉火為君,辛夷、蒼耳子、麻黃疏風通竅,射干、木蝴蝶、麥冬利咽,浙貝母、款冬花、百部化痰止咳,共為臣藥,生甘草解毒利咽調和諸藥為佐使藥,共奏清肺、通竅、化痰止咳之效?,F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芩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與抑制炎性介質的生成和釋放有關,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前列腺素 E 和白三烯的生成,從而減輕炎性介質擴張血管、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及白細胞的趨化作用,并具有抗免疫反應作用,尤其對 I 型變態反應作用顯著;魚腥草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辛夷有拮抗組胺,降低炎癥組織的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充血、水腫等炎性反應之作用,可收縮鼻黏膜血管、抗過敏,有效對抗過敏性鼻炎所致的鼻癢、噴嚏、流涕等癥狀;蒼耳子對速發型過敏反應具有抑制作用,恰中上氣道咳嗽綜合征之病機。治療效果理想,未見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M].2009
[2]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2007 年修訂\\).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2\\):104-107
[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2\\):104-107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54-56
[6]侯佳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02:42-43
[7]侯佳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02:60-61
[8]李小莉,張永忠.辛夷揮發油的抗過敏實驗研究[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2,22\\(9\\):520
[9]戴岳,畢培曦,陳耀邦.蒼耳子對速發型過敏反應的抑制作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1\\(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