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一種綜合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是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影響頸椎的穩定性,發生一系列病理性改變,這些變化直接刺激壓迫或通過影響血道,使頸部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發生功能或結構上的損害,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心悸、頸項發僵、活動受限、發硬、疼痛、背部沉重、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以及皮膚感覺減退等。
近年由于社會生活和工作的影響,頸椎綜合征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很多辦公室人員和學生都患上了此癥,醫者運用整脊療法配合小針刀治療頸椎綜合征,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120例均為我科住院或門診患者,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齡31~56歲,平均42.5歲;病程0.2~13年,平均4.5年。將120例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齡38歲;平均病程4.5年。對照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齡40歲;平均病程4.7年。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性別、年 齡分布、病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1.觀察組采用小針刀和整脊療法
\\(1\\)針刀治療: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頸交感神經觸激術,位置在枕骨隆突下、L2~L3棘突正中線旁開2.5cm處進針。頸肩肌肉松解術,位置在岡上肌腱肌腹壓痛處、岡下肌大小菱形肌粘連處、項韌帶。操作方法:
①頸交感神經觸激術:俯臥位,雙手放置前額處,頸部伸展,左手拇指按壓住定位處,深部有骨質感覺。固定按壓防止皮膚滑動、移位,右手持針刀在左手食指緊貼指甲垂直進針刀,深達3cm左右處可觸及L2橫突骨質。針刀在橫突骨質劃向其末端再進針刀0.5~1cm,擺動針刀出現酸麻脹或放射至耳后感,退出針刀至皮下,壓迫2~3min,創可貼外敷。觀察3~5min,病人無不適反應進行對側觸激。
②頸肩肌肉松解術:俯臥低頭位。選取以上進針點,操作時,刀口線方向要與各肌的肌纖維走行方向一致,針刀體與皮膚成90°,在骨面縱疏橫剝2~3刀即可出針刀。
\\(2\\)整脊治療:每次針刀后患者取坐位。醫者站立于其身后偏右側,先行準備手法,用點穴法松解頸椎棘突旁椎板及小關節附著處頸部深長肌肉與頸椎橫突附著處前、中、斜角肌。然后囑患者隨醫者挾持頭部之手緩緩前屈并向健側側屈,達到最大的前屈與側屈限度,在此方向緩緩牽伸患者頭頸,醫者按壓右側小關節的拇指指腹向前施壓,助手同時牽拉患者右臂,待指下感到小關節松動,此刻醫者用右臂、肘、手將其頭頸部迅速向右、后、上方旋扳,指下每可覺小關節跳動,并聞及“咔嗒”彈響聲。醫者之右手臂將患者頭部扶正,然后站中立位頸椎軸線用肘部托起下頜并輕輕牽伸頭頸部,牽引之時用左手拇指指腹再向前上方推頂,手法告畢。施術過程中定點準確,要在施術頸椎節段小關節后方,牽扳之手要先緩后速、先柔后剛,發力有度,恰到好處,以頸椎小關節松動為宜。
上述方法每周1次,2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2.對照組:采用針刺療法
取穴:頸肩夾脊、風池、啞門、風府等。操作:患者取端坐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毫針進行針刺,進針深度以患者有得氣感為準,得氣后留針30min,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上述方法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結果療效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治療頸椎病的療效標準進行擬定。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勞動和工作;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僅在勞累情況下出現輕度癥狀,功能恢復,不影響工作;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仍留有不同程度頸部不適、上肢麻木、疼痛 等癥狀;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60例,治愈39例,顯效13例,有效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60例,治愈15例,顯效7例,有效27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1.7%。經統計學處理,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治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整脊手法配合小針刀組臨床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優于針刺組。
討論
頸椎綜合征是由于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于不協調受力狀態,頸后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頸椎綜合征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椎間盤退變常會引起自發性的椎間不穩定,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后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椎體前后韌帶的松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漸增大,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后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
整脊療法可以起到舒經活絡、解痙消炎鎮痛作用。
通過整脊可以解除肌肉痙攣,改善病變軟組織血供,提高局部組織痛閾,整脊能松解區域性肌肉痙攣,從而達到“松則通”之目的。整復關節,重建力學平衡。由于長期積累性損傷、長期不良姿勢等因素的影響,一旦人體力學結構失去平衡,就會造成頸肩臂部等癥狀。通過整脊手法分筋、理筋,消除軟組織損害導致的肌肉異常應力,片刻之間使移位、轉移或錯位的關系達到正常的解剖或功能復位,重建脊柱與關節的力學平衡,從而達到“順則通”之目的。調整氣血,改善臟器功能。由于人體軟組織損害性病變經軀體內臟反射可引起相應的內臟功能改變,如頭暈、眼脹、視力減退、耳鳴、心悸、氣短、假性心絞痛等癥狀,經整脊療法以深在的手法作用于特定的軟組織壓痛點或相關的脊椎節段腧穴處,會產生實時的生物信息,經過神經和經絡系統傳遞輸入到相關的臟器,調整與改善失常的臟器功能。
小針刀是將中醫針灸的“針”與西醫外科手術的“刀”結合,一方面發揮中醫針灸經絡學的特點,用“針”刺激局部穴位,疏通氣血,調節局部陰陽平衡,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又發揮手術“刀”的作用,將粘連松解,解除壓迫,恢復組織功能。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137.
[2]米豐喜.手法整復配合小針刀治療頸性眩暈10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