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遺尿癥是指5歲以上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癥。近年來,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兒童的精神負擔日漸增多,小兒遺尿癥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中醫療法對小兒遺尿癥具有較好療效和優勢。為探尋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筆者采用針藥結合療法對下元虛寒型小兒遺尿癥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30例患兒均為本院2008年2月-2012年8月兒科門診患者,將其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3組。
中藥治療組112例,男58例,女54例;年齡5~14歲,其中5~7歲61例,>7~10歲37例,>10~14歲14例;有家族史者73例。針灸治療組108例,男55例,女53例;年齡5~14歲,其中5~7歲58例,>7~10歲36例,>10~14歲14例;有家族史者71例。針藥結合組110例,男56例,女54例;年齡5~14歲,其中5~7歲61例,>7~10歲36例,>10~14歲13例;有家族史者72例。3組患兒性別、年齡、家族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關于小兒遺尿癥診斷標準。5歲以上小兒每周至少2次不能從睡眠中醒來而發生無意識排尿行為,且癥狀至少持續3個月;3~5歲的小兒若出現夜間無意識排尿行為,每周至少5次,癥狀持續至少3個月。
1.2.2 中醫辨證標準
依據《中醫兒科學》下元虛寒證辨證標準,以夜間遺尿為主,伴有尿量多、小便清長、腰酸、膝軟、面色少華、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無力。
1.2.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小兒遺尿癥診斷標準;符合下元虛寒證辨證標準;患兒家長對治療方案知情同意。
1.2.4 排除標準
近1個月內接受同類針灸或相關藥物治療者;實驗室檢查尿常規異常者;有泌尿系統器質性病變者。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治療組
予中藥自擬方治療。處方:益智仁6g,補骨脂6g,桑螵蛸10g,分心木10g,鹿角霜10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金櫻子10g,肉蓯蓉10g,炙麻黃5g,白果6g。每日1劑,水煎服。2個月為1個療程。
2.2 針灸治療組
予針灸治療。方法:患兒首取仰臥位,取百會、神門\\(雙側\\)、三陰交\\(雙側\\)、氣海、關元、中極、水道\\(雙\\),淺刺,留針10min;運用TDP\\(重慶新峰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型號CQ-27\\)照射關元,以穴位周圍皮膚發紅而不引起灼痛為度。次取俯臥位,針刺腎俞\\(雙側\\)、膀胱俞\\(雙側\\)、三焦俞\\(雙側\\)、命門,TDP照射命門,方法同上。隔日治療1次,2個月為1個療程。
2.3 針藥結合組
予中藥和針灸治療,方法同中藥治療組和針灸治療組。2個月為1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下元虛寒證相關癥狀及體征的量化評分標準
目前關于遺尿癥狀及證候尚無統一的量化評分標準。筆者根據臨床經驗,并結合《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采用四等級法制訂下元虛寒證遺尿癥狀\\(遺尿、頻次、尿質量\\)及中醫證候\\(面色、精神、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量化評分標準\\(見表1\\);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無力采用二分制法量化評分,無計0分,有計1分。
3.2 療效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經治療后未再遺尿為治愈;遺尿次數減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為好轉;遺尿無變化為未愈。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Kruskal-WallisH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3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半月復診1次,至治療結束3組無脫落病例,治療2個月后隨訪半年。結果見表2~表4。
5 討論
小兒遺尿癥病變涉及多個臟腑,其中尤以腎氣、腎陽不足,膀胱虛寒多見。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薄队子准伞ば”悴焕C治》曰:“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薄吨T病源候論·遺尿候》進一步指出:“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冷,不能約于水故也?!睋?筆者以溫補腎氣腎陽為基本治法,采用自擬方進行治療。方中益智仁澀精固氣、溫中縮小便;補骨脂溫補腎陽、固精暖脾;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菟絲子、枸杞子既溫補腎氣腎陽,又澀精止遺,其藥性平和,補澀兼施,補而不滯;分心木為經驗用藥,該藥性味平和,具有固腎澀精作用,臨證多用于遺尿、遺精等癥,療效顯著;鹿角霜益腎助陽,補力雖弱,但不滋膩,且有收斂作用,尤適用于小兒。
此外,遺尿雖為下焦之病,然肺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氣,有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故治療中要重視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可加入炙麻黃和白果。麻黃入肺和膀胱經,具有開宣肺氣、通調水道之功,且對于伴有寐深沉睡不醒者,可加用炙麻黃以宣肺醒神;白果有收斂肺氣之功,但有小毒,不可過量。據臨床經驗,白果用量與患兒年齡相當,即5歲患兒用5g,8歲患兒則用8g,但總量不超過10g。
針灸治療遺尿,《靈樞·本輸》最早指出其治療原則為“遺溺則補之”。腎與膀胱相表里,故取腎俞以補腎氣;膀胱俞與中極為俞募相配,可振奮膀胱氣機;關元乃小腸募穴,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刺之可調脾腎經氣;百會有醒腦開竅之功;針刺氣??杉ぐl一身之宗氣;王冰注《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神門,心脈也?!睂τ谑人y醒之小兒遺尿,針心經之原穴,可交通心腎,約束膀胱。諸穴相配,加TDP照射,共達溫補腎氣、固攝下元之功。肺、脾、腎三氣足,則膀胱約束有權,遺尿自止。
總之,針灸可使陽氣順達、氣行其所,從而固攝小便,改善遺尿癥狀。中藥以溫、補、澀、通糾正機體的陰陽失衡,療效持久,改善證候優勢較大。針藥結合,非簡單的功效疊加,乃取針灸速通經絡,使中藥的補益、固澀之氣暢行無阻,提高中藥的療效;中藥溫通補澀,驅除寒邪,輔助疏通經絡,提高針灸療效。中藥與針灸相輔相成,溫、通、補、澀各得其法,故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雒煥文.培元益氣散治療小兒遺尿癥55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1\\):74.
[2]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02.
[3]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71.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