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半歲到3歲幼兒為多發人群。該疾病發生原因可能是氣候突然發生變化造成小兒腹部受涼,最終引發腹瀉,夏天尤為小兒腹瀉的高發期。小兒腹瀉臨床主要特征為排便次數增多,排遺物稀薄,并伴隨著高熱、惡心、嘔吐及食欲降低等并發性癥狀[1].若該疾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最終可能演變為嚴重性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后果非常嚴重。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出現水樣便、蛋花樣便,每天排便次數超過6次,部分患兒還出現嘔吐、口渴等癥狀。將100例患兒隨機分配為中藥組和西藥組,各50例。
其中,中醫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為3個月至3.6歲,平均年齡為2.7歲,病程為2~7天;輕度脫水患兒37例,中度脫水患兒13例。西醫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4個月至3.5歲,平均年齡為2.6歲,病程為2~7天;輕度脫水患兒34例,中度脫水患兒16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兒均根據醫囑嚴格控制食量,并以米湯、糖水代替患兒主食,可減輕患兒胃腸道負擔。對于出現嚴重脫水患兒,要在最短時間內給予靜脈注射,防止患兒出現進一步的電解質紊亂。
1.2.1西藥組
給予患兒抗生素、腸道黏膜保護劑和緩解胃痙攣藥物治療,療程為5天。
1.2.2中藥組
根據患兒不同病癥給予辨證內服中藥和推拿治療。濕熱瀉型:治療處方為葛根15g,黃連、黃芩、甘草各6g及山楂3g;輔以清小腸、大腸、脾經、推六腑、揉天樞、揉魚尾、摩腹等推拿方法。風寒瀉型:給予藿香正氣水5~10mL,口服,每天2次;具體推拿方法為補脾經、推三關、補大腸、揉外勞、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魚尾、推攢竹。傷食瀉型:給予保和丸,口服,每天3次;推拿方法為運板門、運內八卦、補脾經、清大腸、揉天樞、摩腹、揉魚尾。脾虛瀉型:
藥方組成為白術、茯苓、山藥、白扁豆、肉豆蔻各12g,黨參、甘草、蓮子、砂仁、加益智仁、石榴皮各6g,薏苡仁、桔梗各3g;推拿方法為補脾經、大腸、推三關、摩腹、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魚尾、捏脊、重按脾俞、胃俞。治療5天為1個療程,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推拿一般以滑石粉、姜蔥汁為潤滑劑,每天1次即可。
1.3療效標準
將臨床效果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3個等級:治愈:患兒臨床癥狀徹底消失,大便出現具體形狀,排便次數恢復到正常水平;好轉:患兒臨床癥狀基本上消失,排便次數及便中水分也有明顯降低,大便偶然會出現脂肪球或白細胞;無效:未能達到以上臨床效果。
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中藥組患兒治愈19例,好轉1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0.0%;西藥組患兒治愈11例,好轉17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為56.0%.中藥組患兒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小兒腹瀉常發于半歲到3歲幼兒,尤以夏季發病率最高。我國醫學認為,引起小兒腹瀉主要原因為小兒臟腑沒有充分發育,腸胃功能發育不成熟,小兒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侵襲而引起腹瀉,或由于飲食不當造成飲食內傷及患兒自身的脾胃虛弱所致。小兒腹瀉發病位置在其脾胃處,脾胃升降又是引起患兒胃動力失常的關鍵性因素[2].因此,臨床治療小兒腹瀉以健脾化濕為基本治療原則,實證以祛邪為主,虛證則以扶正益氣、溫陽健脾為主,從而實現止瀉的目的。中藥藥物輔以推拿刺激患兒穴位,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根據患兒具體癥狀進行推拿,改善患兒內部陰陽失調病理狀態,加速陰陽恢復速度。本研究中,中藥治療能明顯提高小兒腹瀉總有效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3].
綜上所述,中醫綜合治療小兒腹瀉能明顯提高患兒治愈率,藥物性質比較溫和,且操作簡單,副作用較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偉雄。中醫綜合治療小兒腹瀉84例臨床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2,4(4):57-58.
[2] 李虹,張亞平。中醫綜合治療小兒腹瀉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3(2):85-86.
[3] 張麗華。中醫綜合治療小兒腹瀉臨床研究[J].中 醫 學 報,2013(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