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結節是繼糖尿病后內分泌領域的又一常見多發病。近幾年,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給人們生活和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已成為國內外學者日益重視的問題[1].因此,有必要明確甲狀腺結節患病的相關影響因素,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和綜述。
1 甲狀腺結節的影響因素。
1.1 年齡和性別 研究顯示,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與年齡和性別密切相關。上海中老年甲狀腺結節患病率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人群占31.7%,50歲以上44.3%,60歲以上52.5%,70歲以上61.8%[2].大連大樣本調查發現結節檢出率為38.5%,60歲以上老年人檢出率高達62%,其中男性檢出率54.7%、女性檢出率74.6%[3].國外相關報道[4]提示,女性甲狀腺結節患病率高于男性人群,日本40歲以上女性中甲狀腺結節發病率為35.3%,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推斷甲狀腺結節的高發病率可能與女性的生理因素、雌激素水平及妊娠時機體特殊需求有一定關系。此外,甲狀腺結節在兒童中的患病率雖然很低,約為1%-1.5%,但需注意的是兒童甲狀腺結節發展為惡性的危險是成人的4倍,在兒童中占繼發性惡性腫瘤的首位[5].
1.2 碘攝入量 碘是維持人體甲狀腺正常功能的必需元素。Knudsen等[6]
研究發現,在碘輕、中度缺乏地區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分別為15.0%和22.6%.國內研究顯示,缺碘地區單發結節發病率增高,高碘地區多發結節高發,但結節總發病率無明顯差異[7].而肖天梅等[8]的研究發現,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隨尿碘水平升高而增加。韓俊霞等[9]的研究則發現,尿碘較低與較高時甲狀腺結節患病率均有所增加,具體機制不詳。也有學者指出,碘攝入過量誘發了自身免疫反應和細胞凋亡,導致甲狀腺細胞過度凋亡,或者與碘過量抑制了甲狀腺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有關。因此,碘攝入與甲狀腺結節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1.3 電離輻射因素 Imaizumi等[10]
對2668名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幸存者進行調查,得出甲狀腺結節患病與射線接觸劑量有關的結論。且研究證實,兒童時期的電離輻射接觸會大大增加患甲狀腺結節的幾率。韓晴等[11]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當接觸的年總有效劑量≤2.44mSv/a時,不會增加醫院放射工作人員的患病風險,該結果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致[12].有流行病學研究發現[13],CT的使用使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有所增加。因此,可通過減少不必要的診斷性醫療照射減少甲狀腺結節的發生。
1.4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在甲狀腺結節的發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發現,Graves病患者較普通人群更易罹患甲狀腺結節,橋本甲狀腺炎患者合并甲狀腺結節非常常見,通常認為甲狀腺炎和甲狀腺結節共同的發病因素為免疫缺陷和內分泌功能失調。也有學者指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時,甲狀腺組織不斷遭受免疫攻擊,使甲狀腺功能減退,當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長期升高時,促使了甲狀腺結節甚至甲狀腺癌的形成。
1.5 其它相關因素 據報道,吸煙者甲狀腺結節患病率為不吸煙者的2倍,考慮可能與煙草煙霧中氧氰酸的代謝物抑制人體對碘的攝取,造成缺碘性甲狀腺結節有關[14].田曉玲等[15]的研究發現,超重/肥胖者發生甲狀腺結節的風險是體質量指數正常者的2.28倍,原因可能與瘦素水平增高有關。Rezzonico等[16]研究發現,降糖藥物二甲雙胍能顯著降低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提示糖代謝與甲狀腺激素代謝關系密切。席燕等[17]的研究顯示,高血壓病人在藥物控制血壓后低T3狀況得到逆轉,說明高血壓可能是甲狀腺結節發生的危險因素。王春艷等[18]的研究還發現,甲狀腺結節患病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主要包括腦力勞動、長期精神緊張、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戶外運動少、免疫力下降等。
2 預防措施。
甲狀腺結節的影響因素復雜多樣,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導致內環境紊亂、免疫平衡失調,使該疾病呈現出一些新的流行病學特征。因此,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甲狀腺結節的預防工作:①定期體檢,及早發現疾病,對確診人群做好隨訪工作,定期復查;對女性、文化程度高、年齡偏大、工作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高?!比巳哼M行重點宣教。②合理膳食,減少碘的攝入量,但對于青春期、妊娠、哺乳期或寒冷、外傷及傳染病等特殊情況時應除外;避免辛辣及油膩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③適度鍛煉身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保障充足的睡眠,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④兒童期盡量避免頭頸部X線照射,有職業接觸的人群加強職業暴露防護意識,防止生活、工作環境被放射性物質污染。⑤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制定健康管理規劃,倡導人們養成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提高自身承受力,減輕壓力感,消除焦慮抑郁情緒,及時有效疏導心理不良情緒,積極預防甲狀腺結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