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七氟醚;瑞芬太尼;剖宮產;全身麻醉。
腰硬聯合麻醉是剖宮產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但部分高危產婦或胎兒發生窘迫時需要改用全身麻醉[1],對產婦和胎兒可造成一定不良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和麻醉劑量對產婦和新生兒有重要意義[2].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阿片類藥物,起效迅速,代謝快,且與藥物劑量和用藥時間無關,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探討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在剖宮產術全身麻醉中的應用效果,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圣瑪婦產醫院 2015年 3月至 2016年 9月收治的 80例單胎剖宮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有無椎管內麻醉禁忌證分為兩組。對照組 40例,無椎管內麻醉禁忌證,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產婦年齡為 22~36歲,平均為(27\ue0101±2\ue0103)歲,體質量為 61~84kg,孕齡為 37~40周;觀察組 40例,產婦有椎管內麻醉禁忌證,包括凝血功能障礙、脊柱損傷等,采用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產婦年齡為 23~38歲,平均(28\ue0104±2\ue0107)歲,體質量 63~82kg,孕齡 37~41周。
1.2 麻醉方法 對照組行腰硬聯合麻醉,產婦左側臥位,于L3~L4間隙穿刺,在蛛網膜下腔注入 0\ue01025%羅哌卡因 10~15mg,并留置硬膜外導管,調整麻醉阻滯平面于 T6~T8.觀察組采用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全麻,完善術前準備后,面罩吸入3\ue0105%七氟醚,氧流量為4~6L/min,靜脈注入瑞芬太尼1μg/kg誘導,胎兒娩出后持續泵入 0\ue0102~0\ue0103μg/(kg·min)瑞芬太尼維持,同時調整七氟醚到 2\ue0105%直至手術結束。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麻醉誘導前(T1)、誘導后 5min(T2)、胎兒娩出時(T3)MAP、HR變化及術中出血量,記錄新生兒出生后第 1、5、10分鐘時 Apgar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ue01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定量資料采用均數 ±標準差(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P<0\ue01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MAP、HR變化 對照組 T1:MAP為(90\ue01031±6\ue01082)mmHg,HR為(85\ue01065±7\ue01032)次/min;T2:MAP為(78\ue01073±7\ue01014)mmHg,HR為(75\ue01047±8\ue01083)次/min;T3:MAP為(81\ue01052±6\ue01088)mmHg,HR為(79\ue01032±7\ue01097)次/min.觀察組 T1:MAP為(92\ue01021±5\ue01072)mmHg,HR為(87\ue01037±8\ue01035)次/min,T2:MAP為(69\ue01022±7\ue01034)mmHg,HR為(74\ue01025±7\ue01041)次/min,T3:MAP為(73\ue01046±7\ue01069)mmHg,HR為(79\ue01033±6\ue01092)次/min.兩組產婦各時點數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ue01005)。
2.2 Apgar評分 兩組新生兒娩出后各時點 Apgar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ue01005)。見表 1.
2.3 術中出血量 腰硬聯合麻醉組術中平均出血量(301\ue01042±33\ue01026)ml,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組(306\ue01067±31\ue01065)ml.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ue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