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人口速度的加快 , 冠心病的發病人數越來越多 , 需采取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的患者也日益增加。體外循環下實施冠脈搭橋手術是目前一種比較成熟的治療方式 , 然而體外循環技術對患者身體損害較大 , 如稀釋性貧血[1].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 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已經成為臨床外科冠脈搭橋手術的新趨勢。本文選取 2012年 1 月 ~2015 年 1 月在本院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的 142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 并對體外循環下和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 , 旨在為需行冠脈搭橋手術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1 月 ~2015 年 1 月在本院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的 142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 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 (62 例 ) 和觀察組 (80 例 )。對照組患者中女 20 例 , 男 42 例 , 平均年齡 (60.3±2.4) 歲 , 血管病變數 (2.79±0.21) 個 , 術前危險因素包括陳舊性心肌梗死17 例、急性心肌梗死 10 例、不穩定心絞痛 35 例。觀察組患者中女 32 例 , 男 48 例 , 平均年齡 (61.1±2.9) 歲 , 血管病變數 (2.74±0.31) 個 , 術前危險因素包括陳舊性心肌梗死 23例、急性心肌梗死 15 例、不穩定心絞痛 42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體外循環下實施冠脈搭橋手術 :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 在胸口正中處作一切口并將胸骨劈開 , 觀察患者血壓和心率變化 , 在患者左前降支顯露后采用Octopus3 或 Guidant 對心肌局部進行固定 , 隨后采用分流栓協助進行吻合操作 , 使用注射器向吻合口處打水以便保持輸液過程中無血化。觀察組患者實施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 取仰臥位 , 將左胸部墊高 30°, 在患者左后和右前胸壁處貼上自動除顫片 , 并與自動體外除顫儀進行連接 , 在左前胸第 4 肋間作一 6 cm 切口 , 進入胸內后采用單肺通氣 , 置入懸吊式的乳內動脈牽開系統 , 牽開肋骨同時 , 適度的牽拉胸壁 , 以便為下一步操作提供良好視野。
1. 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
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ICU 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分別為 (15.66±1.17)、(2.89±0.15)、(7.33±0.64)d, 對照組分別為 (22.02±2.43)、(5.80±0.59)、(17.37±1.34)d, 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18.0416、-43.4209、-58.9411,P=0.0000<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心律失常1 例、二次開胸 1 例、術后腎功能不全 2 例 , 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心律失常 6 例、二次開胸 4 例、術后腎功能不全 8 例 ,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5.0%(4/80) 與對照組的 29.0%(18/62) 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5.4083,P=0.0001<0.05)。
3討論
冠心病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老年性疾病 , 其主要因冠狀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引起血管閉塞或狹窄 , 導致心臟供血受到影響 , 進而引起心肌缺氧缺血 , 嚴重患者出現心肌梗死 ,甚至發生死亡[2].目前外科治療冠心病較為有效的方法為冠脈搭橋 , 其原理為在冠脈狹窄的遠端和近端建立新的通道 ,讓血液能繞過閉塞或狹窄血管處 , 從而為心肌細胞提供營養和氧氣 , 進而提高心臟功能。
傳統的冠狀動脈搭橋術需在體外循環 ( 在心臟停跳狀態下 ) 下進行 , 但是體外循環會導致患者機體內炎癥介質的釋放和生成 , 進而引起全身炎癥性反應 , 導致組織和器官發生損傷[3].另外 , 在阻斷主動脈后 , 再開放主動脈將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損傷 , 造成心律失常和心肌細胞發生壞死。
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 經胸小切口進行冠脈搭橋手術越來越受到廣大臨床醫生的歡迎。研究報道 , 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可不需在心臟停跳情況下進行 , 手術期間可保持患者冠脈灌注壓 , 同時手術期間心臟血液流動分布與術前未見明顯變動 , 不會導致心內膜非缺血區域發生缺血 , 而且在手術期間可隨時對近端進行吻合[4].
本研究結果顯示 , 實施胸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ICU 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 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肖連波等[1]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 , 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和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 , 可作為冠心病患者冠脈搭橋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肖連波 , 張玉輝 , 楊明 , 等 . 經左胸小切口非停跳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研究 . 河北醫學 , 2015(4):605-608.
[2] 謝定雄 , 丁延虹 , 黃方炯 , 等 . 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 66例報告 .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 2014(10):875-877, 880.
[3] 閔楷茵 , 竇國平 , 楊曉東 , 等 . 胸廓內動脈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應用解剖學研究 .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 2013, 11(2):140-142.
[4] 吳揚 , 高長青 , 楊明 , 等 . 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治療單支病變的早中期結果 . 心血管外科雜志 ( 電子版 ), 201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