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是指面神經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陣發性不自主抽搐 , 多為單側面部肌肉抽搐 , 好發于中老年人。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治療面肌痙攣的有效方法 , 療效顯著 , 安全性高 ,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F作者以 320 例面肌痙攣患者為例 ,分析患者手術效果 , 并注意患者術后并發癥 , 有效處理及預防 , 以此提高患者手術效果 , 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1 月 ~2014 年 10 月到本院接受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320 例面肌痙攣患者 , 表現為患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為主;經針灸等治療 , 短期內疾病緩解后又復發;排除惡性腫瘤等繼發性病變導致的面肌痙攣 ;男 79 例 , 女241 例;年齡 24~75 歲 , 平均年齡 (58.5±8.9) 歲;左側 172 例,右側 148 例 ;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1. 2手術方法 患者均行微血管減壓術 , 采取全身麻醉 , 做標準乙狀竇后入路 , 做切口 5~7 cm, 依次切開皮膚、筋膜、軟組織 , 撐開后 , 取鉆孔適當擴大骨窗約 2 cm2, 以骨蠟將打開的乳突氣房進行封閉 ,“+”形切開硬腦膜 , 于顯微鏡下操作。對小腦行內側牽拉 , 開放面神經以上的蛛網膜 , 探查責任血管 , 游離后以 Teflon 隔離 , 對面神經和責任血管進行隔離 , 以此充分減壓 , 確認止血后 , 以生理鹽水對術野進行沖洗 , 密切縫合硬腦膜 , 對顱骨以鈦板修補 , 逐層縫合切口 , 術后常規加壓包扎。
1. 3評價標準 近期療效[1]:優 :患者術后 2 周面肌痙攣消失 ;良 :術后面肌存在抽搐 , 與術前相比明顯減輕 ;差 :面肌痙攣無緩解。遠期療效 :優 :患者面肌痙攣無復發,或輕度抽搐,不受影響;良:術后面肌抽搐,較術前減輕;差:面肌抽搐嚴重。聽力減退評價[2]:輕度減退 :將患者健側外耳道堵住 ,2 m距離可大聲交流;中度減退:1 m距離大聲交流;重度減退:1 m 距離無法交流。若患者術后 3 個月聽力無明顯好轉可稱為永久性聽力減退。
2結果
2. 1320 例患者術后效果分析 患者術后隨訪 1 年 , 術后即刻恢復優 204 例 , 良 103 例 , 差 13 例 , 優良率為 95.9%(307/320) ;術后 1 年恢復優 217 例 , 良 101 例 , 差 2 例 , 優良率為 99.4%(318/320)。
2. 2320 例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320 例面肌痙攣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1.9%(38/320), 包括 17 例術側不同程度的面癱 , 13 例聽力下降 , 8 例耳鳴。隨訪 1 年 , 17 例面癱及 8 例耳鳴患者癥狀均恢復 ;13 例聽力下降患者 , 其中輕度7 例 , 中度 4 例 , 重度 2 例 , 隨訪 1 年后輕、中度患者聽力恢復 , 2 例重度患者聽力較術前降低明顯 , 經特殊處理后好轉。
3討論
面肌痙攣臨床治療時 , 微血管減壓術是其主要手段。血管壓迫是導致面肌痙攣的主要原因 , 是面神經壓迫的顱神經病變。微血管減壓術屬于非破壞性手術 , 通過緩解長期血管對神經的壓迫 , 以此恢復面部原有功能。在此次研究中 , 患者術后即刻恢復優良率 95.9%, 術后 1 年恢復優良率 99.4%.
由結果可以看出 ,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具有顯著效果 ,可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據相關資料[3]顯示 , 部分面肌痙攣患者術后存在延遲痙攣癥狀 , 在實施微血管減壓術后 , 一些患者術后癥狀不能即刻消失 , 多是經過 6 個月時間面肌痙攣癥狀才能逐漸緩解。因此在判斷面肌痙攣時 , 可在術后 1年時間評價患者術后療效?;颊哐舆t治愈時 , 可能是責任血管搏動性壓力會刺激面神經出腦干區 , 而血管長期壓迫 , 導致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及面神經運動核興奮性增高 , 微血管減壓術可緩解血管壓迫癥狀 , 但面神經根脫髓鞘病變的修復及面神經運動核興奮性的降低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緩解 , 因此導致癥狀的延遲愈合。
在實施微血管減壓術時 , 術中需仔細明確責任血管 , 探查靶神經 , 對面聽神經與后組神經之間的蛛網膜予以徹底游離 , 準確松解和游離周圍血管 ;同時需徹底隔離或分開血管神經 , 分離期間避免血管扭曲或打折 , 注意完全隔開整個血管和靶神經。若術中遇到有較多穿支動脈的責任血管 , 難以充分游離 , 此時可采取較小的塑性墊棉進行隔離 , 避免損傷穿支血管。
并發癥是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的主要原因, 在此次研究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1.9%, 隨訪 1 年 , 17 例面癱及 8 例耳鳴患者癥狀均恢復 , 13 例聽力下降患者中 2 例重度患者聽力較術前降低明顯。由此可見 , 面癱、耳鳴及聽力下降是微血管減壓術后常見并發癥。面癱發生原因不明 , 可能是隔離責任血管時 , 牽拉神經造成滋養神經內聽動脈或返回穿動脈損傷 ,一般術后 6 個月內即可恢復 ;耳鳴通常在術后 6 個月也可恢復。聽力降低的原因分析中包括 :聽神經滋養血管損傷、聽神經機械性損傷伴水腫、乳突開放等。通常聽力降低患者術后恢復較難 , 需采取特殊處理。為了降低術后聽力降低的發生率 , 術中需輕柔操作 , 減少對面神經的牽拉和刺激 , 避免損傷滋養血管 , 術中避免使用雙極電凝、剝離子等操作 , 以免刺激聽神經 , 術后以骨蠟封閉開放乳突 , 以此減少對聽力的影響。術中通過聽覺腦干誘發電位密切監測患者聽神經 ,若發現異常情況 , 需立即提醒操作者 , 以此減少對聽神經的損害。
綜上所述 ,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效果顯著 , 但術后存在一定并發癥 , 術中需注意操作技巧 , 術后準確處理 ,以此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 黃旭 , 閆昕 , 林貴軍 , 等 . 尼莫地平減少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術后面聽神經相關并發癥的作用 . 實用醫學雜志 , 2014, 30(13):2148-2150.
[2] 呂學明 , 呂福林 , 袁紹紀 , 等 .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腦神經疾病的并發癥分析 .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 2010, 36(1):53-54.
[3] 王凱 , 張繼志 , 鄧東風 , 等 .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老年面肌痙攣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分析 .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 2012, 11(11):116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