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病 , 由于疾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 , 容易出現嵌頓現象 , 間接誘發腹膜炎、中毒休克現象 ,嚴重者危及生命健康[1].目前 , 臨床均借助外科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但由于傳統疝修補術手術時間長、術后恢復慢、并發癥多等因素的存在 , 逐漸被廣大患者所拋棄。選取本院接收腹股溝疝患者 100 例 , 分別給予不同方法治療 ,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擇 2013 年 6 月 ~2015 年 1 月本院接收腹股溝疝患者 100 例 , 按臨床意愿分成醫治組和對照組 , 各 50例。醫治組中男 34 例 , 女 16 例 , 年齡 20~60 歲 , 平均年齡(45.6±6.6) 歲 ;病程 2~24 個月 , 平均病程 (12.3±4.3) 個月 ;初次病發 42 例 , 再次病發 8 例;按照疝分類分為:斜疝 46 例;直疝 4 例 ;??萍耙陨蠈W歷 10 例 , 高中學歷 16 例 , 初中學歷 20 例 , 小學學歷 4 例。對照組中男 35 例 , 女 15 例 , 年齡25~65 歲 , 平均年齡 (50.8±6.8) 歲 ;病程 3~25 個月 , 平均病程 (13.4±4.4) 個月 ;初次病發 43 例 , 再次病發 7 例 ;按照疝分類分為:斜疝 42 例;直疝 8 例;??萍耙陨蠈W歷 11 例 ,高中學歷 17 例 , 初中學歷 19 例 , 小學學歷 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臨床診斷 ①患者均符合腹股溝疝疾病臨床診斷 ;②臨床癥狀 :患者均具有脹痛、惡心、嘔吐、便秘等臨床癥狀 ;③排除腹部手術患者、臟器功能嚴重損傷患者及孕產婦 ;④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組研究實驗 , 且簽署臨床意向書。
1. 3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傳統疝修補術治療 , 實施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 均借助 Bassini 法進行手術 , 麻醉后提起患者精索 , 并固定其腹內斜肌、聯合腱 ( 固定于患者腹股溝韌帶處 ), 將精索放置于患者腹內外斜肌之間 , 然后逐層縫合患者組織。
醫治組患者給予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 , 實施氣管插管麻醉 , 讓患者取頭低腳高且側臥位 , 在肚臍下方行長度為 2 cm 的切口 , 切口方向為斜向 , 該切口深度需接觸腹部肌肉前鞘 , 牽引患者腹部肌肉 , 并分離 , 進入腹膜間隙 ;在患者肚臍下方 2 cm 處設置穿刺點 , 置入 2 個套針 , 在患者肚臍下皮膚處放入套針 , 建立氣腹 , 借助腹腔鏡分離患者恥骨、腹股溝 , 并在腹腔鏡直視狀態下游離疝囊 , 內翻疝囊或結扎疝囊頸 , 若患者疝囊無法全部進入陰囊 , 則不需要完全分出該疝囊 , 可結扎頸部后切斷 ;其次將補片卷曲后覆蓋恥骨 ,需確保完全覆蓋 ;最后拔出套管 , 解除氣腹 , 腹膜恢復至正常狀態后固定補片。
1. 4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 判定標準 :患者臨床手術成功 , 術后快速康復為治愈 ;患者臨床手術成功 , 術后恢復緩慢為好轉 ;患者臨床手術成功 , 術后未恢復 , 需進一步治療為無效 ;總有效率 =( 治愈 +好轉 )/ 總例數 ×100%.②對比兩組患者相應指標 ;③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④對比兩組患者臨床隨訪復發率。
1. 5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 1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治療效果比較 醫治組治愈 30 例 ,好轉 18 例 , 無效 2 例 , 總有效率為 96.0%;對照組治愈 20 例 ,好轉 20 例 , 無效 10 例 , 總有效率為 80.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2兩組患者相應指標比較 醫治組手術時間 (48.7±12.7)min、出血總量 (23.6±4.6)ml、下床活動時間 (31.6±7.7)h、住院時間 (6.6±1.7)d 均優于對照組 (63.7±10.3)min、(46.0±6.9)ml、(15.8±3.4)h、(9.0±3.6)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3兩組患者臨床手術并發癥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治療后均出現不同程度并發癥 , 醫治組患者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腫等并發癥發生率為 6.0%, 低于對照組的 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4兩組患者臨床隨訪復發率比較 臨床隨訪 6 個月發現 ,兩組患者均出現復發現象 , 醫治組患者復發率為 2.0%, 低于對照組的 1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小結
近年來 , 醫學對腹股溝疝疾病的深入研究及腹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 , 對腹股溝疝疾病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2-5].
綜上所述 , 借助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 , 安全、可靠 , 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 縮短住院時間 , 減少并發癥 , 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周琳 , 周畢軍 . 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 . 中國老年學雜志 , 2013, 15(7):1682-1683.
[2] 朱順福 , 胡正龍 . 完全腹膜外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效果觀察 . 中國鄉村醫藥 , 2013, 22(16):25-30.
[3] 吳仕和 , 張炎 , 鄒貴軍 , 等 .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傳統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比較 .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 2014, 16(25):4880-4882.
[4] 湯俊 , 涂湘炎 , 羅特東 . 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及腹腔鏡疝修補術的臨床比較 . 亞太傳統醫藥 , 2010, 14(8):71-72.
[5] 余開平 , 朱玲華 . 腹腔鏡下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 北京醫學 , 2015, 23(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