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預防產婦剖宮產術后低血壓綜合征的方法主要有體位的改變以及預先擴容處理等,筆者采用預防支架對產婦剖宮產術后低血壓綜合征進行預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10例均為我院婦產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選擇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初產婦39例,經產婦16例;年齡25歲~36歲,平均年齡(28.72±2.37)歲;體重55~80kg,平均(62.45±3.47)kg;孕周38周~41周,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3例,Ⅱ級32例。對照組:初產婦37例,經產婦18例;年齡24歲~37歲,平均年齡(29.96±4.53)歲;體重53~80kg,平均(61.82±2.84)kg;孕周37周~41周;ASA分級:Ⅰ級24例,Ⅱ級31例。2組產婦年齡、體重、孕周、分娩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和排除標準入選標準:所有產婦均為足月單胎;所有新生兒體重均為2.5kg以上;所有產婦分娩前均無妊娠合并癥;所有胎兒分娩前均正常。排除標準:排除早產的孕婦;排除雙胎或多胎的產婦;排除伴有妊娠糖尿病的產婦;排除伴有妊娠高血壓的產婦;排除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產婦;排除伴有精神異常的產婦;排除伴有胎兒窘迫的產婦;排除不愿參加此項研究的產婦。
1.3方法所有產婦均選擇腰麻進行手術麻醉。產婦在手術前均未給予鎮靜藥物治療,進入手術室后,給予500mL復方氯化鈉快速靜滴,對血壓、心電圖(ECG)以及血氧飽和度(SpO2)進行密切監測,給予產婦2L/min的低流量鼻導管吸氧。
在產婦平臥位時,連續進行3次無創血壓的監測,計算基礎血壓。為產婦建立上肢靜脈通道,然后讓其取右側臥位,于產婦的L2~3椎間隙進行腰麻穿刺,于尾端注入麻醉藥物。腰麻藥物選擇: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將2.5mL麻醉藥物注入產婦的蛛網膜下腔,30s~45s內注射完畢。藥物注射完成后立即讓產婦取平臥位。同時,對照組產婦均將手術床向左側傾斜15°;觀察組產婦均使用預防支架,首先將預防支架固定在手術床上,當產婦麻醉完成后,立即使用預防支架將產婦的腹部向上托起。術中將產婦的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如果收縮壓(SBP)<90mmHg,或者SBP<基礎血壓30%時,給予靜脈注射麻黃堿5~10mg;如果產婦的心率(HR)<50次/min,則給予靜脈注射阿托品0.3~0.5mg。
1.4觀察指標比較2組產婦麻醉前、麻醉后10min、胎兒娩出前、胎兒娩出后以及手術結束時的主動脈SBP、主動脈舒張壓(DBP)、平均動脈壓(MAP)以及HR。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產婦的SBP、DBP和MAP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P<0.05),而HR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見表1。
3、討論
隨著剖宮產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選擇剖宮產作為分娩方式的孕婦越來越多。腰麻是目前剖宮產手術中最為常見的麻醉方法,但術后產婦容易發生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嚴重威脅著產婦以及新生兒的生命。臨床上預防產婦剖宮產術后低血壓綜合征的方法主要有體位的改變以及預先擴容處理等,但效果不佳,筆者使用預防支架預防產婦剖宮產術后低血壓綜合征,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預防方法。本文觀察組產婦的SBP、DBP和MAP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而HR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
綜上所述,使用預防支架預防產婦剖宮產術后低血壓綜合征具有確切的效果,并且對產婦的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畢嚴斌,王月蘭.麻黃堿治療腰麻剖宮產術低血壓對臍動脈血氣及胎兒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8,24(11):580-582.
[2]田洪蓮.麻醉后體位對產婦剖宮產術仰臥位綜合征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1,24(3):110-111.
[3]姚翔燕,孟凡民,張加強,等.剖宮產術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預防托架對產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5):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