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明顯上升,剖宮產術中大出血在產科臨床中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占分娩總數的2%-11%。近年來我們采用了早期宮腔填塞紗條的方法治療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療效顯著,大大降低了子宮切除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及分組:選擇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航空總醫院發生剖宮產術中大出血\\(≥800mL\\)而行宮腔填紗術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隨機選取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發生剖宮產術中大出血\\(≥800mL\\)而采用傳統方法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孕產次及剖宮產指征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1.2方法:觀察組:40例患者均于胎兒娩出后立即給予縮宮素10u靜脈滴注,20u宮壁肌注,給予卡孕栓1mg舌下含服給藥,待胎盤剝離后,用雙手按摩子宮,對出血點進行縫扎,經上述處理后仍不能控制出血,出血量達800mL者,及時采用紗條宮腔填塞,壓迫止血。
填塞前,清除宮腔內積血及胎盤胎膜殘留組織。填紗方法:填紗為本院自制高壓滅菌,規格為10m,寬20cm的雙層無菌紗布,甲硝唑溶液或碘伏溶液浸泡擰干。
術者以一手在腹部固定宮底,用另一手或卵圓鉗將紗條送入宮腔,從宮底開始自一側填至另一側\\(“之”字形有序填塞\\)務必填緊,不留空隙。以免血液積存。
接近宮頸口處,剪出所需紗條長度,然后將尾部從宮頸口送入陰道下約2-3cm,更換卵圓鉗將剩余紗條充分填塞子宮下段,觀察無活躍出血,縫合子宮切口。術后給予2-3聯抗生素預防感染,給予宮縮劑12-24h,并保持外陰清潔。
對照組:采用常規止血處理,胎兒娩出后,常規給予縮宮素10u靜脈滴注,20u宮壁肌注,給予卡孕栓1mg舌下含服,待胎盤剝離后,雙手按摩子宮,對出血點進行縫扎,使用立止血、止血芳酸等對靜脈進行止血處理,如效果較差,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或子宮次全切除術。
1.3產后出血判定標準:以剖宮產術中采用吸引器攝取的游離血+血凝塊+所用紗布敷料上的血量為產后出血量的標準。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或配對t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時間及產后出血量:觀察組手術時間平均為65.8±3.4min,對照組手術時間平均為98.3±2.8min,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平均為1015±152mL,對照組產后出血量平均為1620±198mL,兩組的手術時間、產后出血量對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2臨床療效:觀察組40例患者經宮腔填紗術后出血均停止,術后取出紗條順利,取紗后無繼續出血,無1例行子宮切除術,術后聯合應用抗生素3-5d,體溫逐漸正常,無切口感染,均甲級愈合,無晚期產后出血,而對照組患者中有8例因頑固性大出血,發生失血性休克、DIC,而行子宮切除術。
3、討論
剖宮產術是臨床解決難產、妊娠合并癥、并發癥的重要手段,產后出血成為剖宮產常見的嚴重并發癥。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以及凝血功能異常,其中宮縮乏力占70-80%,及時處理產后出血,有助于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保持生殖器官的完整性。
宮腔填紗術是一種古老的止血方法,近年來又被人們所重視,紗布刺激子宮體感受器,從而激發子宮收縮,同時壓迫胎盤剝離面止血,該方法可有效治療因子宮收縮乏力、胎盤粘連或胎盤植入導致的剖宮產術中大出血,尤其是前置胎盤下段不收縮出血,采用此法治療,方便而又快速。此法成功的關鍵是在于止血的時機,若要采取宮腔填紗止血宜及早進行,若患者情況已差,則效果往往不好,這是因為子宮肌收縮力已變差。
宮腔填紗術應做到填紗及時、按序緊密填塞、不留空隙;紗布應用碘伏液或甲硝唑液浸泡后擰干,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填紗完成后縫合子宮切口時不要縫及紗布。填紗時間一般控制在24-36h,術后檢測生命指征并聯合應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觀察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情況,必要時及時取出紗布。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5-208.
[2]吳麗艷.產后出血防治方法及原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74\\(19\\):89-90.
[3]高歌.宮腔填塞紗條治療剖宮產大出血的臨床體會[J].中國現代藥用,2009,3\\(1\\):85.
[4]王麗娟.吳紅軍.宮腔填紗治療剖宮產難治性大出血25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0,11\\(4\\):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