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宮頸炎是婦科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高達50%以上
目前,常用的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對其均有一定的療效,但對于難治性宮頸炎的治療效果欠佳,作者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后聯合外用潰瘍散治療難治性宮頸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12月病程超過5年,既往經過規范藥物或1~2次物理治療效果不佳的120例慢性宮頸炎患者。
均已婚,有孕產史,年齡25~45歲。所有患者檢查排除癌變,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平均年齡(38.46±4.51)歲,對照組60例,平均年齡(35.63±4.92)歲,兩組患者年齡、孕產次、性生活年限、病程、宮頸炎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考《婦產科學》。宮頸病變類型:(1)宮頸重度乳突型糜爛;(2)宮頸肥大直徑大于或等于3.5cm;(3)宮頸有較多大小不等納氏囊腫;(4)多發性宮頸息肉;(5)宮頸管息肉樣炎性增生。
1.3方法兩組患者均于月經干凈3~7d接受治療,給予吲哚美辛栓1枚于術前半小時塞入肛門,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暴露宮頸,根據病灶范圍選用不同型號的電圈,從宮頸病灶外緣3mm的正常宮頸組織處插入電圈,插入組織深度約2mm,由宮頸一側緩慢、均勻連續移至另一側,切除病變組織,切除深度約10mm。
術畢治療組用外用潰瘍散1支在宮頸創面上藥,帶尾棉球填塞,第2天來院取出,于術后第3天來院消毒宮頸后用外用潰瘍散直接在宮頸創面上藥,每次1支,隔天1次,4次為1療程;對照組在宮頸創面以帶尾棉球填塞,第2天來院取出,于術后第7天來院觀察宮頸創面情況,定期復查待其自然修復。兩組患者術后均口服同樣抗生素5d(頭孢丙烯片0.5g,每天1次;甲硝唑片0.2g,每天3次)。術中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術后禁性生活2個月。
1.4療效觀測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自覺臨床癥狀的變化,于術后1、2、4、8周復查宮頸,記錄陰道分泌物的顏色、性狀、量及氣味;宮頸創面痂膜脫落情況及宮頸創面傷口愈合情況。
1.5療效標準痊愈:宮頸光滑,宮頸肥大者較術前縮小1/3以上,臨床癥狀消退;顯效:宮頸糜爛面積大部分修復,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無效:術后各種癥狀及體征無好轉。
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陰道排液情況比較見表1。
2.2兩組術后陰道出血情況術后10d左右,宮頸創面開始脫痂,兩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見表2。
2.3術后創面愈合情況治療組術后4周內宮頸創面愈合42例,6周內愈合18例,平均愈合時間為(24.83±5.92)d;對照組術后4周內宮頸創面愈合15例,6周內愈合34例,8周內愈合11例,平均愈合時間為(30.78±6.42)d。治療組宮頸創面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宮頸炎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常見生殖器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經間期出血,性交后出血,腰酸、下腹墜痛等,對廣大女性心理及生理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治療不及時,甚至有發生癌變的危險。難治性宮頸炎由于病變面積大,部位深,發展成為宮頸癌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治療慢性宮頸炎能夠預防宮頸癌的發生,尋找有效的慢性宮頸炎治療方法極其重要。目前,慢性宮頸炎傳統的治療方法原理均是將宮頸糜爛面單層柱狀上皮破壞脫落,轉為新生的復層鱗狀上皮覆蓋,以達到治愈目的。這些方法的治療局限于平面,治療深度有限,對難治性宮頸炎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宮頸環形電切術是通過環形電極產生電波,在接觸人體組織時產生的阻抗吸收電波,利用產生的高熱在短時間內完成切割和止血治療。宮頸環形電切術中可根據病變范圍及深度選取不同型號電圈對不同程度的病灶進行治療,因此作者采用高頻電波刀行宮頸環形切除術治療上述難治性宮頸炎。但由于術中切除面積較大,術后因脫痂面積大導致出血增加,陰道分泌物增多,易合并感染,導致創面愈合時間延長,肉芽組織增生等不良反應,這樣會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和工作。
外用潰瘍散是由寒水石、冰片、雄黃、朱砂、石決明、麝香等藥組成的細小粉末?,F代藥理研究結果證明,其藥理作用有:(1)雄黃、冰片有鎮靜止痛作用;(2)雄黃、朱砂、冰片和麝香均有抑菌殺菌作用;(3)寒水石和石決明有止血愈傷作用。因此,作者將外用潰瘍散用于宮頸環形電切術后的宮頸創面,藥物粉末可長時間吸附在宮頸創面,不受體位改變的影響,充分發揮其殺菌止血、促進組織再生修復,加速宮頸創面愈合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陰道流液、出血的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出血時間及宮頸創面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宮頸環形電切術聯合外用潰瘍散治療難治性宮頸炎療效顯著、并發癥少、創面恢復快,充分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有臨床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鄧高丕.中西醫婦科新理論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4.
[2]豐有吉,沈鏘.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73.
[3]石一復.子宮頸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55-56.
[4]于少偉,陳敏,畢潔亮.慢性宮頸炎的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5,5(6):91-92.
[5]石一復.實用婦產科診斷和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0.
[6]鄭虎占.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58-60.
[7]孟海霞,蘇日娜,其木格.慢性宮頸炎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07,3(2):115-117.
[8]李娟清,石一復.子宮頸炎性疾病[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7):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