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常出現在術后2周之內,老年患者多見,發病機制為腹腔內炎癥或手術創傷等原因造成腸壁滲出及水腫,從而形成動力性與機械性并存的特殊類型腸梗阻[1].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必須及時治療,隨著病情進展有可能發展成為腸穿孔、腸壞死等,嚴重者甚至造成死亡[2].因此,早期規范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糖皮質激素與奧曲肽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選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72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診斷標準[3].入選標準:
①腹部CT或者平片顯示腸壁粘連、水腫增厚.
②術后飲食恢復后出現排便和排氣停止以及腹痛、腹脹等癥狀.
③腹痛、腹脹等癥狀出現時間為術后3周內.排除標準:
①由于腸壁血腫、腸扭轉、腸內疝、腸麻痹以及吻合口狹窄等造成機械性腸梗阻患者.
②合并術后感染等其他嚴重并發癥患者.
③糖皮質激素和奧曲肽禁忌癥患者.
72例患者中男48例,女24例;年齡19~74歲,平 均\\(50.3±5.8\\)歲;病程17~52小時,平均\\(34.5±2.3\\)小時;原發病:胰腺癌4例,卵巢癌8例,腸粘連松解術12例,闌尾炎10例,腹部外傷修補術8例,大腸癌18例,胃癌1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奧曲肽治療組\\(觀察組\\)與糖皮質激素治療組\\(對照組\\)各3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維持酸堿平衡、水電解質平衡以及營養支持、灌腸、解痙、抗感染、胃腸減壓、禁食等常規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加用地塞米松\\(批號:H20033553,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靜脈滴注治療,每天2次,每次5mg,治療6天;觀察組加用奧曲肽針\\(批號:H20090277,江蘇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皮下注射治療,每8小時1次,每次0.1mg,治療6天.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和實驗室指標,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包括腹痛、腹脹消失時間以及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實驗室指標包 括超敏C反應蛋白 \\(hs-CRP\\)、腫瘤壞 死 因 子\\(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內毒素\\(LPS\\),CRP檢測方法是免疫透射比濁法,TNF-α、IL-6檢測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法,LPS檢測方法是鱟試劑偶氮顯色法,上述檢測試劑均是由上海撫生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進行.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x±s\\),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均保守治療成功,無中轉手術治療病例.觀察組腹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分 別 是 \\(1.17±0.54\\)、\\(3.48±1.27\\)、\\(3.37±1.25\\)、\\(2.38±1.04\\)天,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hs-CRP、TNF-α、IL-6、LPS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下降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如果一旦確診,必須要立即給予有針對性的治療,同時加強護理,以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4],對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首先要進行保守治療,主要原因是患者腹腔內廣泛粘連,分離難度較大,如果強行分離,有可能造成短腸綜合征、腸瘺等癥狀,進一步加重了腸梗阻癥狀.因此,在發病早期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欠佳.目前常用的保守治療的主要措施有持酸堿平衡、水電解質平衡以及營養支持、灌腸、解痙、抗感染、胃腸減壓、禁食等.
隨著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發病機制等研究的逐漸深入發現,CRP、TNF-α、IL-6、LPS等炎癥介質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疾病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5].腸道是人體當中最大的一個儲菌庫,在各種刺激下腸道屏障極易發生改變,造成腸內菌群出現移位,抗體介質、細菌、LPS等進入至淋巴液和血液當中,導致炎癥介質水平升高,從而誘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而LPS則是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觸發劑,不斷刺激炎癥因子釋放,LPS濃度越高,造成的損害越大[6].TNF-α是炎癥反應中出現最早的一種炎癥性細胞因子,當TNF-α濃度較高時,就會增加血管內皮細胞的通透性,造成組織水腫,從而使得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癥狀不斷加重;而且TNF-α能夠促進其他炎癥因子的合成與釋放,使得炎癥介質水平不斷提高[7].IL-6是一種促炎性細胞介質,多數是由T淋巴細胞分泌,其作用機制是誘導T淋巴細胞大量增殖和分化,造成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水平逐漸增高,從而參與并促進炎癥過程.正是由于TNF-α、IL-6、LPS等炎癥介質,從而加大了單純保守治療時的難度[8].
奧曲肽是生長抑素類似物[9],能夠抑制胃泌泰、胃酸-胃蛋白酶等全消化道液的分泌,對胰腺、胃腸道病理性分泌過度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胃黏膜的血液供應情況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而且能夠促進胰液素的分泌,抑制膽囊排空,從而減輕了胰酶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腸壁的損害;還可以改善腸載膜的通透性,減少了促炎性介質的釋放和產生,減輕了腸壁炎癥,促進了患者癥狀及體征的恢復.地塞米松屬于長效糖皮質激素的一種[10],糖皮質激素在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時的作用機制主要為抑制胃腸道分泌,從而減少梗阻部位的淤積液體,改善微循環,加快腸壁水腫消退,抑制了抗體介質、細菌、LPS等腸道菌群進入至淋巴液和血液當中,減少了炎癥介質的釋放,有助于降低炎癥介質水平.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腹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hs-CRP、TNF-α、IL-6、LPS下降水平優于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糖皮質激素與奧曲肽均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可選藥物,均可以改善患者hs-CRP、TNF-α、IL-6、LPS水平,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隨著水腫、炎癥反應不斷消退,hs-CRP、TNF-α、IL-6、LPS水平進一步降低,從而使得患者臨床癥狀逐漸恢復,而且觀察組患者恢復時間顯著縮短.
4結論
奧曲肽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優于糖皮質激素,對血漿炎性介質水平有一定調節作用,縮短了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廷翰,邰陽,楊光超,等.地塞米松在結直腸癌根治吻合術后運用的安全性探討[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17\\(7\\):751-754.
[2] 王麗波,何平,吳雙,等.經鼻腸梗阻導管在老年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250-251.
[3]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5-479.
[4] 林瑋斌,蘇曉萍,李毅寧.7例原位回腸膀胱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8\\):816-817.
[5] 蘇峰.腹部手求后旱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奧曲肽治療前后患者血清炎性介質水乎的影響[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5\\):673-675.
[6] 丁冬梅,谷佃寶,江晨.奧曲肽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4\\):3834-3835.
[7] 王大廣,張洋,何亮,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多方位集束治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9\\):885-888.
[8] 徐興科,冉駒.中西醫結 合 治療 術 后早期 炎性腸 梗阻22例[J].西部醫學,2011,23\\(1\\):128-129.
[9] 閆明文,周安堂,王彩霞.奧曲肽在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應用效奧曲肽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10\\):965-966.
[10] 肖明華,胡建平,曹勇.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治療中糖皮質激素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1,17\\(11\\):1507-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