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環境改變和吸煙人數增加,我國肺癌及結核球、支氣管擴張癥、炎性假瘤、肺囊腫、肺良性腫瘤等肺部良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其最佳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1].由于胸腔解剖的特殊性,傳統開胸手術對患者有較大創傷性,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隨著醫學技術發展,腹腔鏡問世迎來了手術微創時代,胸腔鏡手術( VATS) 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切口小、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療效好等優勢,隨著胸腔鏡手術器械和手術方式的不斷成熟,胸腔鏡手術在臨床應用范圍不斷增大,在肺葉切除中運用較為成熟,并能進行肺癌淋巴清掃等復雜手術[2].據國外有關資料顯示,撐開肋骨的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部疾病,將胸腔鏡的運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度[3].另有資料顯示,國外有學者完成 VATS 下支氣管袖式肺葉切除術,更有學者將 VATS 運用于新生兒和嬰兒手術[4].可見 VATS 在臨床已得到廣泛并深層次的應用,為比較與傳統胸外開胸手術在肺葉切除中臨床治療效果的異同,筆者分別采用傳統胸外開胸手術和胸腔鏡手術對需行肺葉切除的肺部疾病患者進行手術,取得一定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0 年 4 月至 2014 年 2 月心胸外科收治行肺葉切除的 18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分組方法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90例。觀察組中,男 54 例,女 36 例,年齡 26~76 歲,平均( 47.3±4.5) 歲,其中肺癌患者 35 例,需行縱隔淋巴清掃,結核球患者 22 例,支氣管擴張癥 17 例,肺囊腫患者 9 例,良性腫瘤患者 5 例,炎性假瘤患者 2 例; 對照組中,男 56 例,女 34 例,年齡 25~75 歲,平均( 46.4±4.6) 歲,其中肺癌患者 36 例,需行縱隔淋巴清掃,結核球患者 21 例,支氣管擴張癥 16 例,肺囊腫患者 8例,良性腫瘤患者 6 例,炎性假瘤患者 3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疾病等臨床資料上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分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在知情同意下均簽署手術同意書,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1.2 入組標準: ①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相關臨床檢查,明確診斷為肺部相關疾??; ②所有患者入院后各項檢查均符合手術指證; ③排除合并有其它嚴重疾病患者,排除有嚴重心肺腎肝功能障礙患者; ④排除不愿參加本次研究患者。
1.3 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凝血、心電圖、免疫組合及各項輔助檢查,各項指標顯示均符合手術。常規麻醉后,取健側臥位,健側單肺通氣,術側肺萎縮,將胸部稍墊高。根據患者疾病程度,選擇不同手術部位。觀察組使用胸腔鏡進行手術,做 4~6cm 長的主操作孔,不撐開肋間,將器械從主操作孔進入胸腔,先進行探查,觀察胸腔病變情況后行肺葉切除術。切除肺葉時,將預備切除的肺葉行分離,然后將相關肺動脈、肺靜脈、支氣管等斷離,使用切割縫合器進行切除縫合,如為肺癌還需做相關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用 36℃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檢查是否有出血、是否有漏氣,并檢查余肺膨脹情況。后留置胸腔引流管,并關閉胸腔。對照組麻醉和手術切口選擇同觀察組,一般經第 5 肋間后外側或外側作長約20 ~ 30cm 切口,逐層分開肌肉,然后用肋骨牽引器將肋間隙撐開約 15cm 寬。然后直視下觀察胸腔內情況,使用剪刀、電刀等游離肺葉血管、支氣管并結扎剪斷,并使用絲線縫合,如為肺癌患者還需做相關淋巴結清掃,術后用 36℃ 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檢查是否有出血、是否有漏氣,并檢查余肺膨脹情況。后留置胸腔引流管,并關閉胸腔。
1.4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液量、引流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采用 VAS 量表對疼痛情況進行評分[5]: 0 分表示無疼痛感,10 分為劇烈疼痛,隨分數增加疼痛感增強。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 SPSS18.0 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x珋±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 α=0.05,P<α 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統計:
觀察組手術時間、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 103.5±13.9) min、( 3. 5 ± 1. 0) d、( 5. 5 ± 1. 3) d,對照組分別為( 275.6±35.8) min、( 8.5±2.1) d、( 10.6±2.1) d,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詳見表 1.【1】
2.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胸液量和 VAS 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胸液量、VAS 疼痛評分分別為( 121.1±25.2) mL、( 802.7±151.8) mL、( 4.1±1.2) 分,對照組分別為( 266. 7 ± 53. 1) mL、( 1622. 7 ±356.8) mL、( 8.9 ± 3.5) 分,觀察組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詳見表 2.【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5.56%( 5/9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14.44%( 13/90) ,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χ2= 3.9506,P = 0.0469) .詳見表 3.【3】
3 討 論
胸腔鏡手術是當前心胸外科發展趨勢,是心胸外科中一項重大技術革命[6].但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正處于經驗積累、探討和總結的階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技術認知和評價,在我國起步稍比國外晚,這就要求我國廣大同仁不斷努力探索,形成一套技術成熟、療效顯著的手術技術[7].如何提高手術療效、減少手術風險、減少手術創傷是每個外科醫生的共同愿望,也是時代賦予醫生的職責和使命,所以就要求我們在手術過程中勇于創新、不斷探索和總結,力爭將胸腔鏡手術發展得又快又好。
胸腔鏡手術在肺葉切除中具有創傷小、組織損傷小、術后并發癥少、術后疼痛輕、患者術后恢復快等特點[8].但其手術技術和手術設備要求高,難以達到普及,限制了在心胸外科中發展。但近幾年根據國外研究報道,可知胸腔鏡手術在肺葉切除中,已不斷擴大其手術指證,已在新生兒及嬰兒中成功應用[9].相信在不久的經來,通過不斷學習、創新、改良,胸腔鏡手術會成為一項常規手術,被廣大醫生所熟練掌握,造福更多患者。通過本次研究,得出胸腔鏡手術在肺葉切除中與常規手術相比,能明顯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引流時間及患者住院時間,說明胸腔鏡手術能減少對患者創傷、縮短手術時間、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據有關資料顯示,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其切口小,能明顯減少因開胸和關胸手術時間,并能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對患者創傷,幫助患者改善預后。由表 2 數據得出,胸腔鏡手術能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術后胸液量和術后疼痛,有研究指出,胸腔鏡手術與常規開胸手術相比最大優點為手術切口小,能減少對患者創傷,減少手術風險,但其手術切口小的缺點為手術暴露不足,要求術者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術。由表 3 數據得出,胸腔鏡手術能減少手術并發癥,特別對肺漏氣和肺部感染有明顯預防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穎猛,黃偉釗,姜海明,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與開胸肺葉切除治療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 20) :5161~5162.
[2] 章蔚,李娟,耿擎天,等。單點或多點胸椎旁神經阻滯在胸腔鏡肺葉切除患者術后鎮痛的臨床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 2) :109~113.
[3] Yang H C,Cho S,Jheon S,et al.Single-incision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using theSILS por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hree - port surgery[J].Surgical Endoscopy,2013,27( 1) :139~145.
[4] 李國,王建利,陳武,等。胸腔鏡與傳統肺葉切除對肺癌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 6) :1075 ~ 1077.
[5] 李廣旭,武永廣,宋平平,等。單操作孔全胸腔鏡手術在胸部腫瘤手術中的應用分析[J].癌癥進展,2014,( 3) : 268~ 271.
[6] 楊列,姜建青,鄭軼峰,等。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葉切除經驗[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 12) :2207~2208.
[7] 王君,徐美清。單中心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 200 例臨床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20( 1) :19~21.
[8] 苗勁柏,孫鳳華,張文謙,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支氣管擴張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2,19( 4) :395~398.
[9] 丘平,王正,林少霖,等。電視輔助胸腔鏡與傳統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比較[J].新醫學,2011,42( 4) :219 ~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