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與方法
1. 1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確診。慢性腹瀉,血、膿和黏液便,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包括發熱,輕度貧血,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并除外腸結核、放射性腸炎等引起的結腸炎癥,總結如下。
1. 2 一般資料:全部 115 例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 例,男 38 例,女 22 例;年齡 20 - 50 歲,平均 35 歲;病程 8 個月至 16 年。對照組 55 例,男 31 例,女 24 例;年齡 19 - 55 歲,平均 37 歲;病程 6 個月至 18 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 05\\),具有可比性。
1. 3 治療方法
1. 3. 1 對照組:安必仙膠囊\\( 珠海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4024353\\)0. 5g,2 次/d 口服。連用 15d。
1. 3. 2 治療組:自擬中藥方劑升清降濁湯高位灌腸治療。方劑:黃芪 100g、黨參 50g、防風 50g、葛根 30g、白頭翁 20g、黃連20g、秦皮、木香、白芍、當歸、桃仁、白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仙靈脾、破故紙、烏梅、五倍子各 10g。采用中藥自動煎藥機煎取 500mL 并過濾備用。具體操作:排空二便,取左臥位,將藥液100mL\\(38℃ 左右\\) 裝入一次性灌腸袋內掛在離床高 60cm 處備用。潤滑肛管,將肛管經肛門輕輕插入 20cm 左右,以 30 滴/min 的速度滴入。滴完拔管后囑患者胸膝位 10min 后休息,保留 1h。每日 1 次,15d1 個療程。
1. 3. 3 療程:兩組均 15d 為一療程,2 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 4 療效標準:治愈:通過治療大便次數日 1 - 2 次,為正常軟便,體重增加,進食正常,停藥 1 年無復發。好轉:通過治療,病人黏液血便或黏液便減少或消失,但停藥后 1 年內疾病復發。未愈:通過治療,病人癥狀無變化。
2、 結 果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 1。治療組:治愈 41 例,好轉 15例,未愈4 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治愈29 例,好轉16 例,未愈 10 例,總有效率 81. 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經 X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 <0. 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3、 討 論
現代醫學近年來普遍認為結腸炎患者機體免疫缺陷和免疫失調對腸黏膜產生的自身免疫現象是本病持續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時腸道炎癥致微量元素、維生素的缺乏可能是 UC 的誘發因素。
中醫認為本病屬“泄瀉”范疇。其病因之本在脾胃,同時和肝腎的關系密切相關,脾與胃同居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氣主升,脾氣上升,將運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輸布,即脾臟的升清功能。胃氣主降,胃氣通降,將受納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殘渣通降下行,即胃的降濁功能。
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共同維系著大腸的正常傳導功能。若脾虛氣陷,可導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響脾氣升運功能。胃氣通降失常,脾失運化致大腸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與糟粕俱下,可導致腹瀉。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說。
又所謂脾氣虧虛,水濕不化,下注腸道,發生泄瀉。即“無濕不作瀉”,濕邪郁久化熱,產生濕熱,濕熱郁久導致血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得該病纏綿難愈。古人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彼陨褰禎?,益氣固本配合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是治療該病的根本。而且研究表現:“根據內窺鏡所見的結腸粘膜充血、潰瘍、壞死等表現……其瘀血征象普遍存在;從而確定濕熱及瘀血為其病理改變”黃芪配黨參重用健脾益氣,防風配葛根升清止瀉,即達到升清功效。木香對腸道有興奮作用,能夠促進消化液分泌等配合白頭翁、黃連、秦皮清熱利濕,當歸、桃仁活血化瘀,可以使得腸道內的濁邪肅清,即達到降濁功效。白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同時現代研究認為白術可促進胃腸分泌,有促進胃腸血液循環作用仙靈脾、破故紙溫補腎陽。烏梅、五倍子固腸止瀉。這樣配合升清降濁,祛濕活血,固澀止瀉,溫補脾腎從而標本兼治,結腸炎自然得到治療。另外,結腸部位血液循環豐富,有利于藥物的吸收,歷來都是醫家們常用的治療途徑,藥溫 37- 38℃ 接近腸道內的溫度,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且不易引起排便反射。升清降濁灌腸法,以扶正祛邪為大法,結合辯證施治,在培護患者正氣的基礎上,達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的目的,并且可以長時間的應用,因而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可以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 第 12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914 -1918.
[2] 何相宜,陳維雄. 炎癥性腸疾病的藥物治療及選擇[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3\\):194 -195.
[3] 丁承華. 中藥治療慢性結腸炎 40 例臨床分析[J]. 河北中醫藥學報,1999,14\\(2\\):17 -18.
[4] 雷載權. 中藥學[M]. 6 版.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