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近年來在我國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多并發心腦血管疾病,在各類血管并發癥中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較為常見。
該病多發生于40-70歲中老年人,臨床上患者多訴下肢發涼、麻木、疼痛,可伴有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嚴重者晚期可致下肢壞疽、甚至致殘,影響糖尿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水平。目前西醫在治療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上尚缺乏特效藥物,主要在血糖控制基礎上加用調脂及預防血栓形成等藥物,但療效均不夠理想。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范疇,祖國醫學對消渴及其并發癥有自成體系較為完整的研究。因此筆者嘗試從中醫的角度探討中醫對2型糖尿病并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療效?,F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1)年齡40-70歲;(2)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主訴單側或雙側下肢發涼、感覺障礙、疼痛、間歇性跛行等,體檢存在下肢皮膚溫度低,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且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有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符合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征診斷標準;(4)無合并下肢皮膚潰破、壞疽、下肢動脈閉塞或FonmineIV期等其他可能影響肢體動脈疾病,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颊?;(5)知情同意可配合堅持完成治療者。
1.2 一般資料 病例資料來源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符合納入標準患者共140例,結合患者病例編號與隨機數字表法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70例,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9.8±5.8\\)歲;平均病程\\(7.6±3.5\\)年,按Fontalne標準進行分期,I期46例,II期19例,III期5例。對照組70例,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齡\\(58.1±5.1\\)歲;平均病程(7.75±3.75\\)年;分期:I期43例,II期23例,III期4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拜阿司匹林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78),0.1 g/次,1次/d,睡前服用;給予辛伐他汀片(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75\\),10 mg/次,1次/d,睡前服用;用胰島素或其他降糖藥常規治療糖尿病。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自擬通脈湯。組方:干姜8 g,山楂10 g,鹿角膠10 g,麻黃4 g,川芎10 g,赤芍10 g,當歸14 g,黃芪12 g,白芥子10 g。服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 mL分早晚兩次溫熱后服用,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檢測如下指標:斑塊厚度;股淺動脈及足背動脈3條血管內中膜厚度(IMT)、血管內直徑及血管內血液峰值流速。檢測儀器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A-cuson S2000 高檔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1.5 療效標準 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關于糖尿病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及療效(草案)制定。
痊愈:患者自訴無下肢發涼、發麻、疼痛感等,體格檢查下肢溫度基本恢復正常,膚色與正常人無差異,足背動脈搏動有力,彩超檢查基本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自訴下肢疼痛麻木感明顯減輕,下肢溫度,皮膚顏色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彩超檢查血管情況改善明顯。
有效:患者自訴下肢疼痛、麻木感有所改善,體格檢查下肢溫度,皮膚顏色無明顯變化,彩超檢查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或改善輕微。無效:患者自訴癥狀無改善,體格檢查及彩超較治療前無變化。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x±s),應用t檢驗。單向有序等級資料統計分析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Wilcoxon兩樣本比較法\\)。檢驗水準設定為0.05。
2 結 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3%,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1)【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斑塊厚度及各血管內中膜厚度(IMT)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血管內斑塊厚度,并對比選取的下肢股淺動脈、脛前動脈及足背動脈內中膜厚度,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各指標均無組間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斑塊厚度及下肢各血管中內膜厚度均有所下降,兩組間進行對比,治療組斑塊及各血管內中膜厚度消減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各血管內徑比較 儀器測量兩組患者股淺動脈、脛前動脈及足背動脈的內徑,并進行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各血管內徑無組間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管內徑均有增加。
兩組進行組間對比,治療后,治療組血管內徑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即治療結束后治療組血管內徑得到了更好的舒張。(見表3)【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各血管血液峰值流速比較 選取股淺動脈、脛前動脈及足背動脈3條血管,儀器測量兩組患者3條血管峰值流速。治療后,兩組患者峰值流速均有所減緩。兩組間比較,治療組各血管峰值流速較對照組而言減緩至更低水平(P<0.05),說明治療組在改善血管峰值流速上效果較對照組更好。(見表4)【表4】
3 討 論
糖尿病,中醫又稱“消渴”,《靈樞·五變》中說:“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闭f明瘀血合并氣滯為糖尿病及血管病變重要病理基礎。氣虛則致病,氣在人體防御機制中的具有重要作用。就糖尿病而言,陰虛氣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氣兩虛至燥熱為其病機。中醫認為,2型糖尿病并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屬“脫疽”、“痹證”范疇,本在氣虛以及陰虛,進而至血瘀。氣虛則血運不暢,血流緩慢,血液瘀滯,陰虛則血運澀滯,血液黏稠,血流黏滯,二者結合則瘀血黏滯,脈絡不通。故臨床表現為下肢血運不暢,進而出現麻木、寒冷、疼痛等癥狀。中醫辯證認為,本病病機以氣陰兩虛為本,血脈阻滯為標。故需活血化瘀,滋陰補氣。
因此根據以上中醫理論筆者采用自擬通脈湯,方中干姜性溫,歸脾、胃、心、肺經,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緩解患者下肢寒冷癥狀,干姜另有化滯消積、活血散瘀之功效;黃芪、當歸均性溫,同歸肝、心、脾經歸,二者可健脾益氣,補氣固本、補氣活血,氣足則組別 例數 時間血運暢;鹿角膠可溫補肝腎,益精養血,進一步加強臟器功能以保證血氣;山楂、赤芍、川芎三味藥主活血行氣,化滯消積、通絡散瘀,在改善血管血氣運轉及消除斑塊阻滯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另外兼有祛風止痛之功效;白芥子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尤其對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等功效顯著;該方最后佐以麻黃發散,加強整體藥效。該方益氣補血,滋補肝脾,養血活血,從根本上加強患者血氣,固本培元,同時消除血液瘀滯,疏通經絡,緩解疼痛,起到了在固本基礎上疏通血管的功效。。
本次研究結果分析,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癥狀分布及客觀檢查指標無組間差異(P>0.05),實施治療后,治療組療效有效率達92.8%,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另外兩組患者在血液參數上也表現出不同變化。治療組在改善斑塊及內中膜厚度上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方在改善血管內斑塊等病理基礎上確有療效,另外治療組在改善血管內徑上及降低各血管峰值流速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方可以加強擴血管及改善血運狀況。
綜上所述,對于2型中老年邊糖尿病并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在常規糖尿病治療加西藥治療基礎上,應用通脈湯予以支持,可以顯著加強動脈斑塊消除效果,減少下肢動脈中內膜厚度,擴張血管內徑,降低動脈血管峰值流速,在整體治療上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鞠上,楊博華,崔云龍.益氣活血、化痰解毒中藥配合常規治療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PTA術后再狹窄[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9\\):901-904
[2] 譚姣容,田冬梅,童平,等.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12\\):2265-2268
[3] 王國珍,曾勝.自擬祛瘀通脈湯配合西藥治療糖尿病性冠心病26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2,18\\(1\\):45-46
[4] 方少兵,梁秋娥,張彥華,等.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診斷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2012,39\\(4\\):43-44
[5]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糖尿病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及療效標準\\(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9\\(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