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1~12 月,我們采用中醫傳統方劑柴葛解肌湯合羚羊角粉治療小兒外感實熱癥 62 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門診自愿并堅持口服中藥治療的外感實熱癥患兒 62 例,其中男性 34 例、女性 28 例,年齡 2~5 歲 21 例、5~7歲 13 例、7~10 歲 12 例、10~14 歲 16 例,病程 0.5~1d 33 例、3d 以內14 例、3d 以上 15 例;診斷依據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1.2 治療方法:口服中藥由經方《傷寒六書》之柴葛解肌湯加減組成:柴胡 10~15g、葛根 15~30g、黃芩 10~20g、羌活 6~10g、白芷 10~12g、赤芍 6~10g、桔梗 6~10g、生石膏 20~30g、甘草 6~10g,若無惡寒頭痛去羌活、白芷,喘甚者加炙麻黃 6~10g、地龍 10~15g,咳嗽較重者加百部 10~15g、杏仁 6~10g,痰黏者加瓜蔞仁 10~15g、浙貝 6~10g,口渴苔黃而干者加天花粉 15~30g、蘆根 10~15g,咽痛加板藍根15~30g、連翹 10~15g、牛蒡子 10~15g,腹痛加白芍 15~20g,便秘加金銀花 3~5g 代茶飲,重者可加酒大黃 6~10g、羚羊角粉 0.3~0.9g(視發熱情況定),用生姜 3 片、蔥 2 個、棗 3 個為引,每日水煎 100~300mL,5 歲以下 100~200mL,5 歲以上 200~300mL,分三到五次服用,7d 為 1 療程。
2 結 果
2.1 療效:治愈(無發熱、咳嗽,癥狀消失雙肺聽診正常)49 例,顯效(發熱明顯減輕、咽部不適偶有咳嗽)13 例,無效(發熱,時有咳嗽或咽痛或雙肺仍可聞及干濕啰音、胸片示肺紋理稍粗)0 例,總有效率100%。
2.2 典型病例:患兒田 xx,男,6 歲,發熱 3d,體溫 39℃伴頭痛,前額兩眉間痛,咳嗽、口渴心煩,大便兩日未解,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曾用西醫輸液治療效果差,針停熱起,辨證為陽明經熱為主,為陽表證未解,治當外解太陽之表,內清陽明之熱,中和少陽之樞,三管齊下。選藥如下:柴胡 15g、葛根 20g、黃芩 20g、赤芍 10g、川羌 6g、白芷10g、生石膏 30g、碎蘆根 15g、連翹 15g、天花粉 20g、生甘草 10g、桔梗 10g,水煎兩次各 15min 共取汁 300mL,羚羊角粉 0.6g 分四次服用,服藥后靜臥半小時,稍加衣被,雙花 5g 代茶飲。3d 后復診訴服用一劑周身微汗出,熱退便通,未再發熱,仍咳嗽,遂去川羌 6g、白芷 10g、加百部 10g、地龍 12g,繼服三劑患兒癥狀消失,精力充沛,盡情玩耍。
3 討 論
小兒為純陽之體感受外邪后從陽化熱,故多表現為發熱。發熱是兒科疾病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也是家長們關注和焦慮的重點,對于發熱癥狀的處理,目前最為多見的是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抗炎藥。兒科常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懸液及抗生素等,對反復發熱或高熱的患兒,往往因反復多次用此類退熱藥,致使患兒大汗淋漓,違背了《傷寒論》中退熱時“微似有汗”的原則,最終造成患兒正氣受損,變生他病,且抗生素的濫用使患兒自身免疫力降低,呈現反復持續高熱。本方作為一副清解三陽合病的代表方劑,方中柴胡葛根解肌清熱共為君藥,其中柴胡《珍珠囊》“去往來寒熱,膽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現代研究證明其有效成分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并通過某種途徑抑制神經元內 cAMP 的產生或釋放,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受到抑制,致使體溫下降?!渡褶r本草經》言葛根“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解諸毒”。藥理研究證明,葛根有顯著降低體溫的作用?!睹t別錄》言石膏“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現代研究證明,其有效成分可抑制體溫調節中樞,減輕骨骼肌的興奮性,減少血管通透性,故有解熱鎮痛消炎等作用。方中羌活、白芷、赤芍、黃芩諸藥經現代研究證實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熱鎮痛作用?!睹t別錄》言羚羊角“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現代研究證實有較強和較持久的解熱鎮靜鎮痛消炎催眠等作用。中醫講有一份惡寒便有一份表證,方中蔥頭、生姜、大棗為引,可以起到調節營衛、調和脾胃、散寒通竅的作用,使邪從肌膚腠理出,起到邪去正安的效果。若大便不通時囑其多飲金銀花水(金銀花有清熱瀉火的作用,水浸劑比水煎劑效果好)以瀉火通便,因肺與大腸相表里,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本方適用于小兒發熱性疾病,對應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皰疹性咽峽炎,氣管支氣管炎,肺炎等伴有的發熱者。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6.
[2]張廷模.中藥學[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