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種病變主體在肝小葉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貯積為病理特征但無過量飲酒史的臨床病理綜合征,臨床包括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3種類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該病增長迅速且呈低齡化發病趨勢。筆者采用肝脾CT比值評價臨床經驗處方所制備脂肝丸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療效,并對其與證候療效進行了相關性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參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及《肝膽病診斷學》等相關內容制定。(1)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 g,女性每周<70 g;(2)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全胃腸外營養、肝豆狀核變性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3)肝臟影像學指標符合彌散性脂肪肝論斷標準且無其它原因可解釋;除原發疾病臨床表現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區隱痛、肝脾腫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及體征;(4)有代謝綜合征相關組分的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ALT、AST或GGT持續增高半年以上;(5)肝活體組織檢查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
1.2 CT診斷及分度標準彌漫性肝臟密度降低,肝臟與脾臟的CT值之比≤1。病情分度:肝/脾CT比值≤1.0但>0.7者,為輕度;肝/脾CT比值≤0.7但>0.5者,為中度;肝/脾CT比值≤0.5者,為重度。
1.3 痰濁瘀結證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訂。主癥:脘腹脹滿或食后腹脹;便溏或黏脹痛,或竄痛或脹滿不適;惡心噯氣;肝脾腫大;舌色紫紅或有瘀點、瘀斑;脈象濡或澀。見以上主癥3項,加次癥1項,或主癥2項,加2項及以上,即可辨證。
1.4 試驗病例數與分組 治療組60例,對照組19例。病例分組時先將擬觀察病例數編號,采用計算機軟件按3∶1的比例將編號隨機分為兩組。試驗時先按患者納入順序編號,再按編號所在組別采用相應治療方案。試驗過程中對照組因受試者失訪脫落1例。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脂肝丸(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制劑室配劑),處方:澤瀉15g,丹參15g,決明子20 g,山楂10 g,制首烏10 g,郁金10 g,虎杖10 g。1包/次(6 g/包),2次/d。對照組:模擬脂肝丸(成分為糊精及淀粉,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制劑室配劑),1包/次(6 g/包),2次/d。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試驗過程中,受試者不得服用以所試驗病證為主要適應癥的中西藥物及采用針對上述病證的其他治療方法。
1.6 療效標準
1.6.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制定。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肝腫大者肝臟回縮至正常,肝功能異常者恢復正常,CT復查脂肪肝特征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肝腫大者肝臟回縮,肝功能異常者恢復正常,脂肪肝CT病情分級減少1級及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肝腫大者肝臟有所回縮,肝功能異常者復查基本正常。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者。
1.6.2 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內容制定。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7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采用SPSS 16.0。計量型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型數據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兩組療效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
2 結 果
2.1 肝脾CT比值療效 見表1?!颈?】
2.2 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綜合療效 (見表2)【表2】
2.3 痰濁瘀結證療效評價 (見表3、表4)?!颈?-4】
2.4 肝脾CT比值與證候積分改善的相關性分析
本次試驗兩組共完成病例79例,對中醫證候療效與治療前后超聲分度變化進行相關分析檢驗,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二者間具有明顯的相關。即伴隨肝脾CT比值的好轉中醫證候積分也相應的改善,提示二者間具有同向性變化和明顯的內在聯系。
3 討 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也是全球關注的醫學研究熱點。我國脂肪肝發生率有日漸增高的趨勢,甚至出現許多低齡患者,已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中醫認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多由過嗜肥甘之品、內釀濕邪痰濁,壅滯肝脾致氣機失調、血行不暢所致。故治宜利濕降濁,疏肝化瘀,祛除肝脾壅滯之濕,疏暢經絡郁滯之氣血,使清陽當升則升,濁陰當降則降,臟腑氣機升降復常,則諸癥乃愈。脂肝丸處方即遵上法擇藥組方而成,處方由二陳湯加萊菔子、香附子、丹參、山楂、柴胡等組成,功能化痰降濁,疏肝祛瘀,與所主治病證病因病機吻合,故能獲效。
目前研究證明,醫學影像學是診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價值的指標,部分研究也證明了中醫辨證分型與影像學特征具有相關性。由于CT對密度的敏感性很高,在脂肪肝的診斷、治療以及隨訪中較MRI、B超有明顯的優越性。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用藥后肝脾CT比值較療前明顯下降,以及兩組用藥前后差值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脂肝丸治療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的總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分別為65.0%和85.0%,治療痰濁瘀結證的總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分別為50.0%和86.7%的病、證療效,提示脂肪肝脾臟CT比值的改善與病證療效是一致的。由于肝/脾CT值相對有病證療效更具備客觀性,因此將其中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療效評價和隨訪的指標是可行的。
中醫和西醫是當今國內社會的兩大主流醫學體系,二者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說明、闡述疾病發生的原因,疾病變化的趨勢,二者的目的是一致,即都是為了預防、診斷與治療人類的疾病。辨證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基礎,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特色與優勢;現代醫學認為疾病是由特定的病因所引起的特異性反應,反映著疾病的基本矛盾。但二者存在的客體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理解為對同一內在本質的不同外在表向和認識,二者間也必有某種必然的聯系。本研究通過對用藥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與肝脾CT比值變化進行相關性研究,證明了二者具有明顯的正向聯系,即受試者證候改善的同時CT影像學也具有了明顯的改善。這可能為探索不同證候的影像學特征,以及探討中醫證候及其療效的實質提供一定的啟發和思路。
參考文獻
[1] 厲有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11
[2] 高永坤.脂肪肝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7\\):77,84
[3] 李朝敏,龔枚,李明權,等.當飛利肝寧膠囊治療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患者113例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2012,53\\(1\\):38-39
[4]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6\\):483-486
[5] 葉維法,鐘振義.肝膽病診斷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1,413
[6] 鄭曉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