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結節指甲狀腺組織異常聚集而形成的結構。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檢查如彩色超聲、CT和磁共振檢查的廣泛運用,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和患病率日益增高。由于西醫學對甲狀腺結節的治療手段有限,對于惡性結節(甲狀腺癌)進行手術切除、放療、化療及TSH抑制治療。對于絕大多數的良性甲狀腺結節,并沒有有效的干預手段。但患者的就診意愿很大,因此,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結節患者尋求中醫藥的治療。中醫藥診斷治療甲狀腺結節的需求日益增多,也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據報道:中醫藥治療可以縮小甲狀腺結節的體積,改善患者的預后。但臨床中醫師面臨一個迫切的問題:如何使用中醫術語來命名甲狀腺結節?據此,本文從中醫典籍、現代中醫認識、甲狀腺結節臨床特征和提出癭結病名的依據四方面進行論述。
1中醫歷代典籍對甲狀腺結節的認識
中國古代醫家對于甲狀腺結節沒有專門的論述,但對于頸前腫塊癭病卻一直有記載。
1.1 春秋戰國時期 《呂氏春秋·季春紀》中說:"輕水者,多禿與癭病[1]."《淮南子·地形訓》曰:"險阻之氣多癭"[2].《脈書》云:"(?。┰陬U下,為癭。"提出頸前腫塊稱為癭,其發病與地理有關。
1.2 唐宋時期 《外臺秘要》曰:"癭病者,始作與癭核相似。其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邊也,乃不急腿然,則是癭也。中國人息氣結癭者,但垂腿追無核也。長安及襄陽蠻人,其飲沙水喜癭,有核瘰瘰耳,無根,浮動在皮中,其地婦人患之。腎氣實,沙石性合于腎,則令腎實,故病癭也[3]."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癭瘤證治》中記載:"癭多著于肩項,瘤則隨氣凝結,此等皆年數深遠,浸大浸長,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者,名曰肉癭。筋脈露結者,名曰筋癭。赤脈交結者,名曰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曰氣癭。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決破則膿血崩清,多致夭枉"[4].
宋《圣濟總錄·癭瘤門》曰:"婦人多有之,緣憂恚有甚于男子也""山居多癭頸,處險而癭也""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是為五癭。石與泥則因山水飲食而得之;憂、勞、氣則本于七情,情之所至,氣則隨之,或上而不下,或結而不散是也""癭之初結,胸隔滿悶,七筑咽喉,噎塞不通,頸項漸粗,囊結不解,若此之類,皆癭之初結之證也[5]."宋·嚴用和《嚴氏濟生方·癭瘤瘰病門》:"癭者,多結于頸項之間;瘤者,隨氣凝結于皮肉之間,忽然肺起,狀如梅李子,久則滋長。醫經所謂:癭有五種,瘤有六證。五癭者,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是也。六瘤者,骨瘤、脂瘤、膿瘤、血瘤、石瘤、肉瘤是也。治療之法,五癭不可決破,破則腺血崩演,多致夭枉[6]."這一階段對癭病的認識更進一步,發現其發病多見于北方山地。并進行了分類,占主流的分類為五癭即石癭、肉癭、筋癭、血癭和氣癭。
1.3 明清時期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在提到癭瘤時說到:"五癭六瘤其狀各異。五癭者,一曰肉癭,其肉色不變,軟硬中和;二曰筋癭,其筋脈露呈;三曰血癭,其赤脈交接,如纏紅絲;四曰氣癭,憂愁脾甚,喜樂漸消,隨氣消長;五曰石癭,其中堅硬如石,不能轉移是也","治癭瘤以削堅開郁行氣為本[7]."清·吳謙《醫宗金鑒》指出:"夫肝統筋……筋癭宜清肝解郁,養血舒筋,清肝聲蒼丸主之。心主血……血癭宜養血涼血,抑火滋陰,安斂心神,調和血脈,萃連二母丸主之。脾主肌肉……肉癭宜理脾寬中,疏通成土,開郁行痰,調理飲食,加味歸脾丸主之。肺主氣……氣癭宜清肺氣,調經脈,理勞傷,和榮衛,通氣散堅丸主之。腎主骨,怒欲傷腎,腎火郁遏,骨無榮養,致生石癭,宜海藻玉壺湯主之"[8].明清醫家對于癭病的認識更趨完善,分類上與唐宋五癭相似,但在治法方藥上進行了完善,提出了相應的處方。
2現代中醫對甲狀腺疾病的認識
現代中醫學對于甲狀腺疾病統稱為癭病?!吨嗅t內科學》:"癭病是由于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以痰凝、血瘀壅結頸前所引起的,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疾病[9]."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癭病是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疾病。古籍中有稱癭、癭氣、癭瘤、癭囊、影袋等名者[10]."若以臨床表現為前提,結合現代醫學對有關甲狀腺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可分為以下。
2.1 "氣癭" 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甲狀腺功能亢進之癥?!秾嵱弥嗅t內科學》指出":癭氣,是以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其塊觸之柔軟光滑,無結無根,可隨吞咽而活動,并見急躁易怒,眼球外突,消瘦易饑等為特征的頸前積聚之病證"[11].
2.2 "癭囊" 是指地方性甲狀腺腫,文獻中也稱"影袋""影囊".其中地方性甲狀腺腫主要見于離海較遠、海拔較高的山區,古稱"土癭",即與水土相關的癭腫。
2.3 "癭瘤" 又稱為"肉癭",指的是由于氣郁痰結血瘀所致的以一側或雙側頸前的結塊,狀如核可大可小,可軟可硬,甚至有核累累為特點的病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甲狀腺腺瘤和結節性甲狀腺腫等。臨床上經常見到的包括復發性的甲狀腺腫瘤、甲狀腺囊腺瘤(甲狀腺囊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ZY/TOO 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2]也稱甲狀腺瘤為"肉癭".
2.4 "癰癭"或稱"癭癰" 是內有郁火,外感風熱,邪毒結于頸前所致的以頸前癭并紅腫熱痛,甚至可化膿破潰為特征的病證。特征性癥狀是頸前瘤肺紅腫熱痛。具有中醫外科學"癰"的一般特點。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所謂"癭癰是內有郁火,外感風熱邪毒,結于癭囊而成。證見喉結兩旁結塊腫硬疼癰。相當于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12].
2.5 "痛癭"或稱"癭痛" 是風熱時邪、溫熱邪毒留戀,氣血痰瘀聚于頸前喉結部位導致的以頸前癭腫劇烈疼痛為特征,曰久可伴有"癭氣"或虛損癥狀的病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亞急性甲狀腺炎(簡稱亞甲炎),又稱為DeQuervain甲狀腺炎、也稱肉芽胖性甲狀腺炎或巨細胞性甲狀腺炎。
2.6 "石癭"是由于氣郁、痰結、血瘀曰久成毒所致的以頸前出現一側或雙側結塊堅硬如石,觸之凹凸不平,堅硬有根,可隨吞咽的動作而上下活動為特征的疾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甲狀腺癌等一類的惡性腫瘤。
綜上所述,現代中醫學將甲狀腺疾病統稱為"癭病".與現代醫學病名診斷相對應的疾病診斷小結如下:氣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癭囊-地方性甲狀腺腫、肉癭-甲狀腺腺瘤、癰癭-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痛癭-亞急性甲狀腺炎、石癭-甲狀腺癌??梢钥吹脚R床上常見的甲狀腺結節并沒有相應的中醫病名可以使用。
3甲狀腺結節的臨床特征
當我們談到對甲狀腺結節進行中醫命名之前,一定要對這樣一個疾病進行詳細的了解。由此,現代醫學對甲狀腺結節的認識如下:甲狀腺結節(thyroidnodule)是指正常甲狀腺組織內一個或多個區域的組織過度生長,結構和(或)功能發生改變。甲狀腺結節只是種形態上的描述,與病因和病理變化及診斷無關[13].
甲狀腺結節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60歲以上人群約為50%,對非甲狀腺病患者進行高分辨力超聲檢查其檢出率也達13%~40%.雖然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很高,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很低,據美國國家癌癥監測部門的資料顯示,甲狀腺癌的年發病率約為4/10萬,因此大部分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
當前甲狀腺結節的患者多數并無臨床癥狀,少數患者有頸部的不適,或者發現頸前腫塊,但大多數的患者并無癥狀或體征。因此很難歸屬于中醫學中的"癭瘤""癭囊"范疇,只歸于"癭病"雖然可以,但不夠明確。
4癭結病名的提出及其依據
基于以上對甲狀腺結節的中醫典籍回顧、現代中醫學相關認識及現代醫學的臨床特征。我們認為應該提出一個新的中醫學診斷名稱"癭結",使用"癭結"來診斷甲狀腺結節這種臨床常見疾病?;谝韵?個理由。"癭"字最早應當來源于"嬰"字。嬰之會意,《說文解字》曰:"頭,頸飾也"[14].劉照《釋名》:"'癭,嬰也。'謂嬰之病狀,有如貝殼編成之圏,佩于頸也。"[15]
《漢語大字典》解釋"癭"的含義有:囊狀腺瘤。多生于頸部,包括甲狀腺腫大的含義?,F代中醫學認為癭指對所有甲狀腺疾病的稱謂。"結":作為結節的簡稱,結節的原義指生物體表面或內部組織中圓形的小突起。兩者合而稱為"癭結"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甲狀腺結節".表明其病位和基本病機":癭結"提示:癭者病位在甲狀腺,結者提示基本病機為痰濕凝結而致病。
提示中醫治療的基本法則:由于以結為其主要病機及臨床表現,故軟堅散結之法為治療甲狀腺結節(癭結)的基本大法,歷代醫家運用:理氣散結、活血散結、疏肝散結、破血散結、化濕散結等方法治療甲狀腺結節亦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綜合以上的論述,根據中醫歷代典籍、現代中醫學理論、甲狀腺結節的臨床特征、命名的來源和依據。提出建議:將甲狀腺結節的中醫病名確定為"癭結",以利于加強對甲狀腺結節這一臨床常見疾病的中醫基礎和臨床研究,有利于臨床中醫醫師診斷及治療甲狀腺結節,更有利于今后的學術交流及甲狀腺病的中醫學發展。當然,一個疾病病名的確定,尚需要中醫同道及國家相關學術團體和中醫藥管理部門的討論、審議和批準,在此只是作為一種學術觀點給予提出,希望得到各位醫學同道的批評與指正。
參考文獻:
[1]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M].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22.
[2] 漢·劉安,吳廣平,劉文生譯。白話淮南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8:618.
[3] 唐·王秦撰。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4] 宋·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206.
[5] 宋·趙佶。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2110-2111.
[6] 宋·嚴用和。嚴氏濟生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88.
[7]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354-355.
[8] 清·吳謙。醫宗金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14.
[9] 汪悅。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