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brucellosis) 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急性或慢性全身傳染病。近年來,人類布魯氏菌病呈持續增長趨勢,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約有 50 萬人感染布魯氏菌病,每年因該病造成的經濟損失近30 億美元[1].布魯氏菌病在我國約 25 個省市區的人和動物中廣泛存在和流行。其臨床表現不一,且無特異性,易復發。95% 以上發熱為 39. 4℃ 以上,90% 以上病人訴違和、發冷、出汗、疲憊、無力。50% 以上病例有關節痛、咳嗽、睪丸痛、尿痛、眼痛或視力模糊[2].累及多個臟器,且病程較長,治療不當后呈現慢性,出現持續性疲困、不適和精神抑郁等。目前西醫治療以抗生素為主,長療程、多療程使用。其藥物不良作用大,有些產生耐藥,且沒有特效藥,而中醫藥在治療布魯氏菌病越來越顯現其優勢,現將中醫藥治療布魯氏菌病現狀進行綜合歸納分析。
病名: 布魯氏菌病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文獻有關本病的專論不多,更無與此相應的疾病名稱,傳統上中醫學常以主癥來給疾病命名,以其發熱、出汗、疲憊乏力、關節痛等特點,目前中醫將其歸屬于濕溫或濕熱痹癥的范疇。
病因病機: 西醫學認為布魯氏菌病是布魯氏菌屬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侵入人體導致的一種傳染病,布魯氏菌是一種胞內寄生菌,主要存在于人體網狀內皮系統的細胞內,感染的靶細胞主要是巨噬細胞與胎盤滋養層細胞,也可在樹突狀細胞中生長繁殖[3].目前,人們已經鑒定分離了一些布魯氏菌的毒力相關因子,如脂多糖、外膜蛋白、Ⅳ型分泌系統 BvrR/BvrS 雙組分系統、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應激反應蛋白,以及密度感應系統等其他毒力因子[4],然而要完全解讀布魯氏菌的致病機制尚有一段路程。中醫認為,本病屬感受濕熱病邪所致[5].初起濕遏衛氣,故見發熱; 脾胃受累,更見中焦運化失司,氣機受阻,清陽不升,肌湊開泄,故見汗出; 濕性重濁粘滯,濕熱膠結,更難速除,久之可乘虛入絡,循經傷及諸臟及關節。流注關節,脈絡失和則關節紅腫疼痛; 乘及肝脾,氣血凝滯結于脅下而成積證。中醫治療方法如下。
1 單味藥治療。
吳國清[6]通過使用扶正補虛藥、活血化瘀類、抗過敏作用的常用中藥、祛風濕藥四類藥物治療慢性布魯氏菌病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情況分析。結果表明這四類中藥對改善機體免疫、改善微循環、抑制過敏介質釋放、抗炎與鎮痛等均有明顯作用。如人參、黃芪、黨參、靈芝等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秦艽、清風藤、漢防己、獨活、五加皮等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從而論證了治療慢性布魯氏菌病的常用中藥主要是扶正補虛、活血化瘀、抗過敏、祛風除濕類中藥。另現代藥理研究[7],羌活揮發油對布氏菌有抑制作用。
2 復方制劑治療。
羅曉東[8]通過觀察 67 例慢性布魯氏菌病關節疼痛選用西藥合用身痛逐瘀湯加減,發現療效確切,治愈率 91. 04%.于清潔[9]運用蠲痹丸和全歸丸。通過 6年對 280 例慢性布病患者的效果觀察,總有效率占85. 71% 以上。對緩解乏力的占 87. 50% ,消除多汗占61. 76% ,各關節疼痛的緩解 50% 以上。針對本病致病特點,作者在臨床中運用清開靈注射液治療發熱; 脈絡寧注射液治療關節疼痛; 生脈飲治療布魯氏菌病慢性期患者低熱乏力; 黃芪聯合香丹治療急性期或亞急性期布魯氏菌病患者,取得顯著療效,曾先后發表論文在雜志上。
3 辨證分型治療。
陳利華[10]結合臨床實際將布魯氏菌病分為濕熱壅遏、濕濁內蘊、氣虛血瘀、陰虛內熱、氣陰兩虛、腎陽虛損、正虛邪戀型 7 種; 分別采用辨證論治,治療效果良好,總體治愈率大于 93%.宮愛民等[11]將其分為氣虛證、陽虛證、陰虛證、血瘀證、濕熱證、濕濁證。高輝[12]等將布魯氏菌病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辨證分為濕熱內蘊型、濕濁痹阻型,采用清熱解毒,利濕化濁,宣絡通痹為主治療; 慢性期虛損型主要在于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抑制過強的變態反應,治療以扶正固本,益氣養陰為主; 痹證型治療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為主。
現常遵循彭勝權[5]的辨證施治,認為在整個布魯氏菌病中,濕熱之邪無不貫穿其中,濕熱遏阻衛氣癥見身熱不揚或間歇發熱,惡寒或汗出惡風,頭痛,身痛,胸脘痞悶,或見腹痛,納呆,惡心嘔吐,舌邊尖紅,苔白膩脈濡或弦滑; 治以清熱透邪,芳香化濕; 三仁湯加減,或可口服藿香正氣水。濕熱蘊蒸氣分癥見高熱,汗多,口渴,肌肉酸痛,或見關節紅腫疼痛,舌紅苔黃,脈數; 治以清氣泄熱,燥濕止痛; 白虎加蒼術湯合三妙散或二妙丸口服。濕熱阻滯筋脈癥見身熱,汗出,頭痛,煩躁,周身骨節煩痛,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以清利濕熱,化瘀通絡,宣痹湯加減,或可口服三妙丸。濕熱化燥化火,氣營兩燔,癥見高熱,汗出,口渴,咳嗽,甚至咳血、鼻衄,便血,肢節煩痛,治以清氣涼營; 用玉女煎加減,神昏譫語者家加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若邪熱久留,損傷氣陰者,癥見低熱或無熱,疲乏,盜汗,心煩失眠,筋脈拘急鈍痛,治以補益氣液,柔肝寧心; 用生脈散合阿膠雞子黃湯加減。
4 中藥外治及針灸治療。
布魯氏菌病的外治治療主要表現在骨關節癥狀。巴德瑪[13]等采用在原有抗菌、脫敏、口服中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熏蒸治療( 五加皮 30 g,威靈仙30 g,沒藥 15 g,丹參 30 g,伸筋草 30 g,透骨草 30 g等) ,其湯藥倒進熏蒸機容器內并加熱使藥物產生蒸汽,并通過機子的噴口處出汽,噴口處要與患病部位皮膚之間的最佳距離為 15 ~ 20cm,溫度調至患者耐受為限,并調定時間約 30 ~ 45min 之間。使患者脫去衣服臥于床上,加專用罩覆蓋,露出頭部,此時藥物蒸汽在罩內流動,遍及全身,到時自動關機。分頸部以下全身熏蒸和局部熏蒸,一個療程為 10d.通過中藥熏蒸的方法以活血化瘀、活血止疼、腫脹消退、使功能改善等。使骨關節性布魯氏菌病的治療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治愈。治愈率已達到 90% 以上,近期療效肯定。魏紹振[14]采用威靈仙注射液 2 ~ 3ml 穴位注射,根據關節部位不同,肩關節: 巨骨、肩貞、肩外俞、肩中俞; 肘關節: 陽池、曲澤、天井; 膝關節: 委中、內外膝眼、足三里、陽陵泉; 腰: 阿是穴、雙腎俞、委中; 踝關節: 昆侖、大溪、中封。隔日注射 1 次,8 次為一個療程,治療 3 個療程后發現有效率為 93% .
張雪英[15]等將布魯氏菌病辨證分 3 型,用黃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及曲池穴以扶正祛邪,益氣養血; 毫針針刺五臟背腧穴、膈腧、刺絡放血多種治療手段以益氣活血調整臟腑機能虛實平衡,經絡氣血充盈,筋骨得以濡養,疼痛消失,夜寐自安; 火針點刺華佗夾脊穴增強機體免疫力治療。
5 蒙醫藥治療。
莎莉[16]采用西藥合用蒙藥阿拉坦五味丸、清熱八味散、珍珠丸等及其他輔助治療。急性期布魯氏菌病病人治療 961 例,治愈率 89. 70%,有效率 99. 79%.1409 例慢性期布魯氏菌病病人中,有效率達 89. 8% .
香虹[17]運用早服用五味潤僵湯,中午服用二十五驢血丸; 晚服用十五味云鳳散; 觀察 37 例患者,總有效率 89. 2%.
6 問題與展望。
西醫雖然對布魯氏菌病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發病機制復雜,尚未完全了解。治療上采用聯合、多療程抗生素治療,其肝腎功能損害較劇,均以對癥治療為主;且隨著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及蔓延,如何預防布魯氏菌病的發生及提高布魯氏菌病患者生活質量越來越成為目前所需。然而布魯氏菌病人用疫苗尚未問世,中醫藥治療本病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上取得了臨床療效,但仍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缺乏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開展。因此,在今后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本病易感人群中運用中醫藥治未病思想,提高機體免疫力,使患者免受其害亦應當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Seleem M N,Boyle S M,Sriranganathan N. Brucellosis: a re-emerging zoonosis [J]. Vet Microbiol,2010,140( 3-4) : 392-398
[2] Lee Goldman Dennis Ausiello,王賢才。 西氏內科學[M]. 22 版。 西安 北京、廣州、上海: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2898-2901
[3] 董炳梅,王金良,唐娜,等。 布魯氏菌的致病機制與細胞免疫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2,28( 6) : 635 – 639
[4] 喬鳳。 外膜蛋白 Omp25 在布魯氏菌菌毒力及免疫保護作用中的作用研究[D]. 長春: 吉林大學,2009.
[5] 彭勝權。 溫病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487-490.
[6] 吳國清。 淺談中藥治療慢性布氏菌病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A].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中藥專業委員會。 2009 浙江省中藥學術年會論文集[C].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中藥專業委員會,2009: 3.
[7] 李立民,鄒江武,于靜波。 中醫院臨床用藥手冊[S]. 長春: 長春出版社,1993: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