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性心律失常指竇性緩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率、室性自主心律、傳導阻滯( 包括竇房傳導阻滯、心房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 等以心率減慢為特征的疾病。臨床常見的有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中醫無心律失常病證,但臨床通常將之歸納為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真心痛一類病證范疇。目前臨床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主要用擬腎上腺素類藥物、β 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藥物,但這些藥物不良作用多,不宜長期服用。近年來人工心臟起搏器也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其為有創治療,并發癥不容忽視,且費用昂貴,難以推廣?,F代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本病有其獨特優勢,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療效肯定,易于推廣。筆者通過中醫辨證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 46 例,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入選的 46 例患者均為筆者自 2010年-2014 年門診患者,其中男性 27 例,女性 19 例; 年齡 20 ~75 歲,平均( 47. 21 ± 16. 35) 歲; 竇性心動過緩23 例、病竇綜合征 5 例、竇房傳導阻滯 6 例、房室傳導阻滯 12 例; 原發?。?心肌炎 3 例,擴張性心肌病 2 例,冠心病 21 例,心臟病術后( 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8 例,無器質性心臟病者12 例,排除高血壓病、腎臟疾病及心力衰竭。
1. 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現代心臟內科學》和《臨床心電圖學》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1,2].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和 1993 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①心腎陽虛型: 心悸倦怠,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小便清長,五更泄瀉,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 ②氣虛血瘀型: 少氣懶言,心痛時作,心悸氣喘,失眠多夢,唇甲青紫,食少腹脹,舌質紫黯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③氣陰兩虛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失眠易驚,舌淡紅,脈沉遲細弱。
1. 3 納入標準 符合《現代心臟內科學》和《臨床心電圖學》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內科學》和 1993 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診斷標準。
1. 4 治療方法 ①心腎陽虛型( 18 例) : 擬溫陽益氣、活血通絡,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四君子湯加桂枝、丹參、紅花。處方: 麻黃 15 g,制附子( 先煎) 15 g,細辛 3 g,黨參 15 g,黃芪 20 g,白術 15 g,茯苓 15 g,桂枝 10 g,丹參 10 g,紅花 10 g,炙甘草 6 g.②氣虛血瘀型( 15例) : 擬健脾益氣、活血化瘀,四君子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處方: 黨參 15 g,黃芪 30 g,白術 30 g,茯苓30 g,赤芍 15 g,當歸 10 g,熟地黃 10 g,桃仁 9 g,紅花9 g,枳殼 15 g,川芎 15 g,川牛膝 15 g,甘草 6 g.③氣陰兩虛型( 13 例) : 擬益氣養陰,行氣活血,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四物湯加減。處方: 人參 10 g,麥冬30 g,五味子 15 g,白術 30 g,茯苓 15 g,熟地黃 15 g,當歸 10 g,白芍 15 g,川芎 10 g,甘草 6 g.均每日 1 劑,水煎300m1,分 2 次服用,1 個月為一療程,1 個療程結束后,根據患者病情,繼續下一個療程。平均治療 3 個月后,心率穩定的患者采用維持量( 以原方做丸劑,每次10 g,每天 3 次) 或間斷服藥。觀察過程中,失訪患者 2例和中藥治療無效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患者 3 例退出。隨訪 6 個月。
1. 5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 1 個月、3 個月、6 個月癥狀變化,監測 24h 動態心電圖、靜息狀態下常規心電圖。
1. 6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臨床痊愈: 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24h 動態心電圖心率經常在 60 次/min 以上,所有緩慢性心律失常消失; 顯效: 主要癥狀消失,24h 動態心電圖心率比治療前提高 >10 次/min,緩慢性心律失常明顯改善; 有效: 部分癥狀消失,24h 動態心電圖心率比治療前提高> 5 次 / min,有關緩慢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效: 癥狀和 24h 動態心電圖心率無改善。
1. 7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統計軟件進行 t 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 1 患者在不同療程的治療結果 3 個月后,失訪患者 2 例和中藥治療無效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患者 3例退出。臨床總有效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3 個月后由于患者改用丸藥、減少服藥計量或間斷服藥,心率有所下降,但仍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見表 1.
2. 2 不良反應 個別患者服藥初始出現輕微口干、便秘、便稀等癥狀,但可以耐受,服藥 2 周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
3 討論。
筆者認為本病以心腎陽虛最為多見,故臨床常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加入黃芪、人參、白術、甘草可增加益氣溫陽之力,加入麥冬、五味子可滋陰斂陽,且制陽藥之燥,正合張景岳“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意。對此古方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麻黃中的麻黃堿能使冠狀動脈血管擴張,增加冠脈血流量和心輸出量。附子有效成分之一消旋去甲烏堿具有 β 受體激動作用,能提高竇房結的自律性,改善和加快竇房及房室傳導。細辛揮發油可明顯增加冠脈血流量,對心臟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頻率作用。此外,黃芪內含糖類、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膽堿葉酸等,具有強心、降壓和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等作用。人參含人參甙等成份,能作用于垂體而興奮垂體-腎上腺系統,使心臟收縮力加強,其作用特點與強心甙相似。麥冬具有顯著的抗心律失常及調節心肌興奮性的功能,五味子有加強和調節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改善心肌營養和功能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且經濟實惠,是一種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普及的治療手段,具有獨特優勢。
參考文獻
[1] 陳國偉,鄭宗愕。 現代心臟內科學[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495.
[2] 黃宛。 臨床心電圖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206-25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5: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