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籍《外科醫鏡》是清代名醫高思敬在 1907年為治療外科疾病所撰的代表著作,書中共列出中藥方劑 104 首,使用中藥 169 種,總用藥次數為726 次。通過數據挖掘分析其藥物、藥類、藥性、歸經、頻數、頻率及藥物功效,為臨床治療外科疾病總結出更有效的臨床藥證體系。
1 方劑中使用單味中藥的頻數、頻率分析
通過對 104 首方劑進行統計分析,涉及 169 種中藥,用藥總次數 726 次。使用頻率最高為 6.34%,最低為 0.14%。其中 10 種藥物\\( 5.92%\\) 使用頻率大于 2.00%,19 種藥物\\( 11.24%\\) 使用頻率介于1.00% ~ 2.00%,24 種藥物\\( 14.20%\\) 使用頻率介于0.50% ~ 1.00%,使用頻率小于 0.50%的有 116 種中藥\\( 68.64%\\) 。其藥物頻率分布見表 1。
2 方劑中使用藥類的頻數、頻率分析
根據《中藥學》和《中藥大辭典》分類標準,104 首方劑中的 169 種中藥將分為 17 類。首先藥類使用頻率最高是補虛藥\\( 32.23%\\) ; 其次是清熱藥\\( 18.04%\\) 和解表藥\\( 10.19%\\) ,作為治療外科疾病的基本配伍藥類; 再次是臨床增效配伍藥類活血化瘀藥\\( 7.44%\\) 和利水滲濕藥\\( 7.30%\\) ; 而化痰平喘藥等藥類在治療中也有一定的使用頻率。其每類中藥頻、數頻率分布見表 2。
3 方劑中藥味、藥性歸經頻數、頻率分析
依據《中藥學》和《中藥大辭典》分類標準,將 104 首方劑中的 169 種中藥進行藥味、藥性、歸經的頻數、頻率統計分析研究。
3.1 方劑中藥味、藥性頻數、頻率分析通過頻數、頻率統計分析可知: 藥味以甘、苦、辛為主,累計頻率達 83.60%; 藥性以溫、寒、平為主,累計頻率達 94.78%。其選用分布見表 3?!?-3】
3.2 方劑中藥物歸經頻數、頻率分析通過藥物歸經的頻數、頻率統計分析可知: 方劑中的 169 種中藥歸經依次以肝、肺、脾、心、胃、腎為主,累計頻率 89.70%。其中,歸肝經頻次位居第 1,頻率 17.62%; 其次是肺經,頻率 16.89%; 再次是脾經,頻率 16.79%。其分布見表 4?!?】
4 方劑中使用頻次前 20 味藥物的主要功效
研究使用頻次居前 20 味藥物的主要功效,其分析結果為: 補虛藥 9 種,占 5.33%; 清熱藥 4 種,占 2.37%; 利水滲濕藥等 7 種,占 4.14%。其中藥功效分類見表 5?!?】
5 結論
醫籍《外科醫鏡》是清代名醫高思敬在 1907 年為治療外科疾病所撰的專著,全書共 12 卷。集中藥方劑 104 首,卷末載洗心滌慮良方 1 首,共載方 105首。目錄以證名編次,正文按方劑編次的格局。提出辨證關鍵: 審陰陽,查虛實。學術特點: 1\\) 以經典為宗,尤重視古籍研究; 2\\) 精通內科,強調內外統一、整體觀念; 3\\) 初起用內消,將成須托化,已成用刀針; 4\\) 強調瘡有變證,方宜化裁; 5\\) 善在心領神會,方能藥到病除。
根據上述對名醫高思敬治療外科疾病的分析研究可知: 核心單味藥以甘草、當歸、茯苓、人參、熟地黃、黃芪、金銀花、炮姜、白芥子、麥門冬等為主; 藥類以補虛藥、清熱藥、解表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等為主??傊?,通過對該古籍 169 種藥物數據分析及主要藥物功效研究,吸取了清代醫家高思敬治療外科疾病的臨床藥證精華,為臨床辨證治療外科疾病總結出了科學合理的臨床藥證體系。同時以臨證處方形式勸人積德行善的“紫府仙人授寶方、洗心滌慮養真湯”,進一步揭示了健康的情操與體魄之間的關系,這一思想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們的健身調養具有很高的理論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高思敬\\( 清\\) 著,程傳浩點校.外科醫鏡[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16-105.
[2]劉忠德.外科卷[M].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719-1749.
[3]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51-1932.
[4]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 1-1489.
[5]楊鶴儕.高思敬先生醫學生活史及學術思想簡介[J].天津中醫,1985,15\\( 3\\)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