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腸疾病是指和肛門、直腸相關的疾病,臨床上痔瘡、肛周膿腫、肛裂、肛瘺等比較常見,近年來此類疾病發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1]。肛腸手術作為該病最普遍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比較常用,但是術后常常會出現水腫、疼痛、出血和創面愈合慢等癥狀,嚴重制約了手術的愈合,對患者康復帶來不利影響[2 ~3]。為了更好的促進術后患者的痊愈,提高術后生活質量,本文通過中藥坐浴對治療肛腸病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探討了不同坐浴開始時間對治療肛腸病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
1 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了 2013 年 6 月至 2014 年 3 月在我科治療的100 名肛腸病術后患者,在所選的患者中痔瘡患者 45 例,肛瘺 11 例,肛裂 21 例,其余為肛周膿腫患者。其診斷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肛腸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隨機將患者分成治療組 \\( 75例\\) 和對照組 \\( 25 例\\) ,再將治療組分成Ⅰ \\( 25例\\) 、Ⅱ \\( 25 例\\) 、Ⅲ \\( 25 例\\) 三組,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類型和創面面積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 P>0. 05\\) ,詳見表 1。
2 方 法
2. 1 治療方法 治療組藥物成分: 蒼術 20g,白芍10g,甘草 15g,明礬 10g,徐長卿 10g,威靈仙 15g,大黃 10g,蒲公英 15g,金銀花 10g。前期有癢感時,加入川椒 10g; 后期加入黃芪 20g。上述藥物煎熬600ml,藥物除去渣后,將臀部浸入藥水中,坐浴18min,早晨和晚上各 1 次。其中Ⅰ組自術后第 1 天開始坐浴; Ⅱ組自術后第 4 天開始坐浴; Ⅲ組自術后第 7 天開始坐浴。其中 15 天為 1 個療程,結束后觀察效果。對照組: 高錳酸鉀 1. 0g 溶于 5000ml 溫水后,坐浴 18 分鐘,早晨和晚上各 1 次。
2. 2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 0 軟件來統計數據,計量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進行相關統計學檢驗。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P<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療效觀察
3. 1 觀察指標 水腫的判定: 通過直尺測定,測量從水腫的中心開始,小于 1cm 為無水腫 \\( 0 分\\) ; 輕度水腫在 1cm 到 2cm 之間 \\( 1 分\\) ; 中度水腫為大于2cm \\( 2 分\\) 。滲血的判定: 臨床上用 3 層無菌棉紗纏繞術部,有極少量血漬流出表示無出血 \\( 0 分\\) ; 輕度為紗棉滲血棉紗面積少于一層 \\( 1 分\\) ; 中度為紗棉滲血棉紗面積少于兩層 \\( 2 分\\) 。疼痛的判定: 臨床上無痛是 0 分,輕度痛是 1 ~4 分,中度痛是 5 ~7分,重度痛是 8 ~10 分。
3. 2 療效標準 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為痊愈,臨床癥狀大部分痊愈 \\( 70% 以上\\) 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痊愈 \\( 25%以上\\) 為有效[4]。
3. 3 結果
3. 3. 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治療Ⅱ組與治療組Ⅰ組、Ⅲ組、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 P<0. 05\\) ,見表 2。
3. 3. 2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和疼痛、水腫、出血評分比較 見表 3。治療組Ⅱ組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水腫評分和出血評分與Ⅰ組、Ⅲ組和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 P<0. 05\\)。
3. 3. 3 治療組各組創面愈合率比較 見表 4。治療組Ⅱ組第 7 天和第 10 天的創面愈合率與Ⅰ組、Ⅲ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 P<0. 05\\) 。
3 討 論
肛腸手術作為肛腸疾病最普遍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十分常用,但是術后常常會出現水腫、疼痛、出血和創面愈合慢等反應,嚴重制約了手術的愈合,對患者康復帶來不利影響[5]。而通過中藥坐浴的方式,能迅速使術部的藥物濃度升高,覆蓋創面,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能很快的促進炎癥吸收和創面愈合。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直接用藥能避免藥物在肝臟、腎臟的階段,防治消化酶破壞,使得藥物在上述階段的損失降到最低,從而更好的發揮治療效果。肛腸疾病,多數由于濕熱下注,而手術治療,破壞了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瘀滯,故而出現水腫、疼痛等癥狀。因此結合該病的特點,采用清熱祛濕、活血化瘀的治法,方中蒼術、明礬,燥濕止癢; 白芍、甘草、徐長卿、大黃,活血化瘀、緩急止痛; 蒲公英,金銀花清熱解毒; 威靈仙功效祛風除濕、消骨鯁,用在此處,既可以祛風以勝濕,又可以借其消散作用,消除水腫等。諸藥合用,達到除濕消腫的目的。肛腸坐浴對于擴張局部的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止癢都有很好的作用,這是由于坐浴的多數藥物[6],如大黃、蒲公英和金銀花等具有殺菌、抑菌和控制感染的作用,可以起到預防感染的效果[7]。本文的結果顯示,治療組在總體療效、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水腫評分和出血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 P<0. 05\\) 。臨床效果觀察中藥坐浴能明顯的促進肛腸疾病術后的愈合,而且沒有明顯的毒副反應,對于術后創面愈合具有明顯的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Ⅱ組第 7 天和第 10 天的創面愈合率與Ⅰ組、Ⅲ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P<0. 05\\) ,說明在術后第 4 天開始,中藥坐浴效果要好于從第1 天和第7 天開始。這是由于在手術后的第 1 天,術部的各種組織都處于破壞階段,有許多凝固的血液,同時伴隨著各種細胞的增生,對血液的回流造成了困難,引起身體疼痛和肌肉痙攣,如果在這個術部組織剛開始準備修復的時候坐浴,難以達到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和創面愈合的效果,反而會使得疼痛加劇,嚴重者甚至會有水腫出現[8 ~9]。而當炎癥消失和毛細血管形成以后,進行中藥坐浴,不但能夠使藥物迅速作用術部,臨床癥狀減退,而且藥物和溫熱作用使術部組織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加快,促進血液和纖維蛋白凝固,降低細胞的聚集,改善組織的再生,代謝廢物排除,使疼痛、水腫和出血癥狀明顯改善[10]。
綜上所述,中藥坐浴對治療肛腸病術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創面愈合、減少水腫和降低疼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肛腸病術后從第四天開始坐浴,效果要好于第 1 天和第 7天。
參考文獻
[1] 鐵秀蘭. 骶管內注入嗎啡用于肛腸科術后止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健康護理,2010,19 \\( 6\\) : 52 ~53
[2] 丁道峰,元成偉. 活血化瘀方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 106 例[J]. 甘肅中醫,2010,2 \\( 12\\) : 38 ~39
[3] 楊保華. 復方紫草油紗用于肛瘺術后促進創面愈合臨床研究. [D]. 濟南: 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