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又被稱為乳腺增生,是臨床治療過程中,較為多常見的女性乳房病變,目前該病的發病率現不斷攀升趨勢,且逐步向低齡化蔓延[1]?,F代醫學研究發現,乳癖與乳腺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該病的早期發現,合理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2]。臨床治療過程中根據乳癖患者的脈象舌象,將其分為“肝郁氣滯、沖任失調、脾虛痰凝及腎虛血瘀 4 種類型”,研究發現乳癖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肝失疏泄,濕阻中焦所引發的氣滯,氣虛,痰凝; 痰阻中焦,協挾癖血,阻礙氣機,導致血行障礙,進而誘發血瘀[3],因此中醫理論認為形成乳癖證的首要病機是肝失疏泄,其治療理念遵循活血化瘀的原則[4 -5]。我科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針對該病肝氣郁結、沖任失調、痰凝血癖的致病因素,采用血府逐瘀丸,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治療療效,現將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選擇 368 例 2009 年 9 月—2013 年 9 月,兩年間到來我院進行治療,并確診為乳癖的女性患者,年齡21 ~ 53 歲,平均年齡\\( 35. 4 ± 5. 9\\) 歲,病程 1 ~ 13 年,平均病程\\( 4. 3 ±1. 6\\) 年,所有患者均為月經正常的女性。按照彩超多普勒聲像所界定的分型標準[6],其中Ⅰ型 98 例,Ⅱ型 143 例,Ⅲ型 127 例; 單側乳房病變 79 例,雙側乳房病變289 例; 隨機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 184例,依照患者的脈象,舌象及臨床表現,對照組中肝郁氣滯型 48 例,沖任失調型 50 例,脾虛痰凝型 41 例,腎虛血瘀型45 例,試驗組中肝郁氣滯型 49 例,沖任失調型 51 例,脾虛痰凝型 40 例,腎虛血瘀型 44 例,兩組患者分別在年齡,癥候類型及病程等因素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 P >0. 05\\) ,存在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患者多現一側或兩側乳房疼痛,多見隱痛,壓痛及脹痛,疼痛于行經前或情緒波動時尤甚,患者多見月經量少色黯,且行經腹痛,結合乳腺彩超多普勒檢查及乳腺鉬靶 X 攝片檢查均見病變乳房內現不規則腫塊,且病變組織未與皮膚產生黏連。
1. 3 納入標準 所有參加本實驗的研究對象,均系經診斷為乳癖的患者,且半年內未服用過對心臟、腎臟、肝臟及對內分泌產生影響的藥物,排除乳腺炎,乳腺腫瘤,哺乳期,妊娠期及月經周期異常,患有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
1. 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 給予乳塊消片\\( 北京中醫藥大學藥廠 國藥準字 Z11020271\\) 1. 4 ~2. 1 g/次,3 次/d; 試驗組患者: 給予血府逐淤丸\\( 哈藥集團世一堂制藥廠 國藥準字 Z20055352\\) 4 g/次,2 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給藥治療 2 個療程\\( 每個療程 30 d\\) ,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忌食生冷,忌情緒波動。
1. 5 考察指標 療程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各種癥候類型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 療程結束后患者乳房內腫塊,乳腺疼痛,月經量少色黯,且行經腹痛等癥狀完全消失,治療結束 3 個月后復查結果顯示未見復發; 顯效: 經過治療后,患者乳癖相關癥狀顯著改善,且最大腫塊直徑顯著縮小 60%以上,接受治療后 3 個月復查結果顯示未見復發; 好轉: 最大腫塊的直徑縮小低于 60%,但大于20% ,患者乳癖相關癥狀均有所好轉; 無效: 腫塊未見明顯縮小,疼痛癥狀沒有緩解甚至出現加重; 有效率 = \\( 痊愈 +顯效 + 好轉\\) /總病例數。同時對患者血液流變學及用藥安全性進行對比分析。
1. 6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 17 . 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 ± 標準差\\( x珋 ± s \\)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應用 Ridit 檢驗,P < 0. 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各種癥候類型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 90. 2%,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 80. 4%,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P < 0. 05\\) 。其中肝郁氣滯型、沖任失調型的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見表 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試驗組患者各項指標均顯著改善\\( P <0. 05\\) ,對照組患者僅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及紅細胞積壓三項指標均有所好轉\\( P < 0. 05\\) ,組間比較試驗組患者的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見表 2。
2. 3 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給藥治療后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檢測給藥治療前后肝、功能,末現異常改變,各項指標較治療前比較,均在正常范圍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見表 3。
3 討論
血府逐瘀丸是以清代醫家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成方組成為基礎,結合當代工藝提取精制所成,能夠通氣止痛,活血化瘀,化痰行氣,主要用于治療氣滯不暢,瘀血內阻,痰阻中焦所引發的胸痛、乳癖等癥[7]。血府逐瘀丸主要包括四逆散、桃紅四物湯、桔梗及牛膝,成方中桃紅四物湯內的當歸、赤芍、紅花、桃仁、生地等藥物經配伍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中生地與當歸合用,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既能祛瘀血又不傷陰; 四逆散內的柴胡升陽舉陷,疏肝解郁; 桔梗引藥上行,直達病灶,能夠開宣肺氣,同積殼配伍后升中有降,使氣行帶動血行; 牛膝能夠祛除瘀血,引乳房中瘀血下行,通條血脈,諸藥經配伍后,揚長避短,各奏其效,相輔相成達到理氣化痰,祛瘀生新,舒肝解郁的治療效果。王輝等[8]研究表明,該藥內的桃仁、川芍及紅花,能夠擴張病變組織內血管,增加毛細血管Ⅰ型膠原纖維量,增加血管舒張力,加快血液循環速度,改善病變組織周圍的血液灌注能力,促進纖維樣病變組織和增生腫塊的消融吸收,緩解全身及乳腺病灶周圍的局部組織微循環障礙,進而祛除乳癖組織,緩解疼痛,達到良好的治療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 試驗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尤其對肝郁氣滯型、沖任失調型有更為明顯的治療效果,其中乳癖患者的主要病機是肝失疏泄所引起的氣滯,導致血流不暢,引發血瘀,從而使患者出現任沖失調,氣血兩虛等癥狀,血府逐瘀丸通過方中理氣藥及活血藥的協同作用,既能疏肝理氣,又能調經活血,因此對于肝郁氣滯型及任沖失調型乳癖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其他兩種類型更為確切。王娟[9]研究表明此方夠能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六項指標,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延長凝血時間,增加病變區域及周圍組織的血小板膜區和紅細胞的流動性,同時減少血栓素B2 含量,促進血管通暢,進而控制乳癖組織內血栓形成,縮短血管內血栓長度。本研究結果顯示: 試驗組患者各項血液指標均顯著改善,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進一步研究發現本藥物還具有抗炎,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通過用藥安全性考察,提示實驗藥物不會影響患者肝腎功能,保證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依照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應用血府逐瘀丸,能夠顯著提高肝郁氣滯型和沖任失調型乳癖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凡凡. 乳腺增生病中醫外治療法概況[J]. 河北中醫,2011,33\\( 2\\) : 313 - 315.
[2] 劉文英,裴曉華. 乳腺癌早期診斷方法和現代研究進展[C].中醫外科學術年會論文集,2008: 198 -201.
[3] 關興,宋愛莉,徐芳,等. 乳腺增生病辨證分型研究探討[C].第四屆山東中醫藥學會外科專業委員會成立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 78 -80.
[4] 劉東平. 中醫治療乳腺增生病的進展[J]. 貴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3\\( 4\\) : 132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