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鞏膜發黃,臨床上 60%的足月兒和 80% 早產兒會在生后 2 ~3 d 出現黃疸。多數新生兒黃疸是一種早期新生兒的暫時現象,但由于圍產感染、溶血及遺傳性疾病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黃疸也不少見。當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 205 ~250 μmol / L 后稱為高膽紅素血癥,其并發膽紅素腦病可或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而致殘,或危及新生兒生命。近年來,我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有增高趨勢,因此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進行積極治療,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十分重要。2010 年 10 月 -2011 年 12 月,我院新生兒科應用茵梔黃口服液及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媽咪愛\\) 輔助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92 例,并與常規治療作對照,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資料 185 例均為新生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其中男98 例,女87 例; 足月兒120 例,早產兒53 例,過期產兒12 例; 自然分娩 130 例,剖宮產 55 例; 出生體重 < 2 500 g 為64 例,2 500 ~ 4 000 g 為 95 例,> 4 000 g 為 26 例; 黃疸出現時間,<24 h 有 65 例,1 ~7 d 有 61 例,> 7 d 有 59 例。按入院次序隨機分為2 組: 治療組92 例,其中男48 例,女44 例; 對照組 93 例,其中男 50 例,女 43 例。入院時經皮測膽紅素水平230. 6 ~ 319. 4 μmol / L,平均\\(288. 44 ± 18. 9\\) μmol / L。診斷標準符合《實用新生兒學》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排除因 RH 溶血病、ABO 溶血病、等所致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排除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等所致直接高膽紅素血癥等。
2 組治療前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 。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根據黃疸程度每天給予 8 ~ 16 h 藍光照射; 對于血清白蛋白降低者給予輸注白蛋白 1 g/kg; 有酸中毒者給予碳酸氫鈉堿化血液糾正酸中毒對癥支持治療及病因治療等。治療組在藍光照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茵梔黃口服液\\(主要成分茵陳、梔子、黃芩甙及金銀花等提取物\\) 口服。每次 3 ml,每日 3 次,及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媽咪愛\\) 口服,每次5 g,每日2 次,3 d 后即進行療效判定。2 組均未停母乳,光照期間均注意保護眼睛、會陰等部位,同時補充水電解質及維生素。
1. 3 觀察指標 入院當日對觀察對象采用日本產 JH20 - 1B型經皮黃疸儀測黃疸指數。測定方法: 用經皮黃疸儀進行常規測定,分別取新生兒前額正中、前胸正中為測定點各測 2次,取其平均值。
1. 4 療效標準 \\(1\\) 治愈: 黃疽消失,TBIL: < 21 μmol /L\\) ;\\(2\\) 顯效: 黃疽明顯減輕,TBIL <85 μmol/L 以上; \\(3\\) 有效: 黃疽有所減輕,TBIL: 85 - 171 μmol/L; \\(4\\) 無效: 黃疸無改變,TBIL: > 171 μmol / L。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 5 軟件分析處理,樣本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 90. 2%,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 3% ,2 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 6. 38,P <0. 025\\) 。見表 1。
3、 討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由于各種原因致膽紅素代謝異常而引起的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表現為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一種常見病癥。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兒。它可以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癥狀,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現,成人血膽紅素 >34 μmol/L 時,鞏膜和皮膚可見黃染。新生兒毛細血管豐富,血清膽紅素 >85 μmol / L 時,才能覺察皮膚黃染。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大多為生理性,少數為病理性,在缺氧、酸中毒、感染、低體重、低血糖、低體溫代謝紊亂等情況下,膽紅素可通過發育不完善的新生兒血 - 腦屏障而發生膽紅素腦病。膽紅素腦病對神經系統的損傷多為永久性,最常受累的區域是基底節,尤其是蒼白球和丘腦下核、海馬溝、紅核、動眼神經核,及一些腦干核等。往往可以造成患兒不同程度的傷殘及后遺癥。由于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核黃疸及神經系統后遺癥是可以預防的,早發現、早診斷、及時治療是必要的。因此,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無論程度輕重及發生早晚,尤其有合并各種代謝紊亂的,都應該必須嚴密動態觀察,給予高度重視和積極治療。本病的病因主要與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泄障礙有關。
目前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多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如合理補液糾正酸中毒、抗感染、輸注白蛋白、藍光照射、口服茵梔黃等。早期干預治療是防止重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和預防膽紅素腦病的要點。病理性黃疸屬中醫學”胎黃”范疇,中醫臨床把新生兒黃疸分為濕熱熏蒸型,感受邪毒型,寒濕瘀滯型和淤血內阻型,但多數新生兒黃疸屬濕熱熏蒸型。認為孕母素體濕盛或內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肝氣郁結,不能疏泄胎毒濕熱之邪,濕、熱、毒郁結血分,肝膽疏泄失常,膽汁輸送排泄受阻,侵入于血,外溢肌膚所致。
中藥湯劑的退黃作用多樣。傳統中藥茵梔黃口服液為傳統方劑茵陳蒿湯加減化裁而來的中成藥,該藥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黃芩苷、金銀花等提取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黃芩苷可明顯地誘導小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 p450 的含量及活性,可抑制變態反應,黃芩苷對各種原因造成肝損傷動物模型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黃芩苷通瀉胃腸郁熱,能使奧狄氏括約肌松弛,膽囊收縮,增加膽汁流量,同時還有抗氧化作用。茵梔黃口服液主要成分茵陳蒿中 6,7 - 二甲氧基香豆素等 10 多種成分均有明顯利膽作用,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改善肝臟微循環,可保護肝細胞膜,防止肝細胞壞死。梔子有很好的保肝作用,梔子苷等有效成分可促進膽汁分泌,可使血清膽紅素,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均明顯降低。茵陳有清熱利濕,消炎利膽之功效,梔子清三焦之濕熱,此二味為退黃之要藥。金銀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尤為顯著。金銀花中活性成分綠原酸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金銀花所含多種綠原酸類化合物具有顯著利膽作用。因此茵梔黃口服液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兼有保肝降酶、抑菌的作用。
媽咪愛主要由屎腸球菌\\(每包含 1. 35 億只\\) 和枯草桿菌活菌\\(每包 1500 萬只\\) ,屎腸球菌于服后很快即能在腸道內定居并迅速增殖,成為腸道內優勢菌群,促進腸道功能成熟,促進胎糞或大便排出以減少腸肝循環,減輕肝臟負擔。并產生細菌性 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排出體外,降低腸道 pH 值,促進膽紅素從糞便中排泄。同時也能促進肝酶的活性,故而降低膽紅素水平。
本資料結果表明,茵梔黃口服液聯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媽咪愛\\) 配合藍光照射治療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具有較好的療效,且方便、經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 義. 新生兒黃疸的評估與干預[J]. 中華兒科雜志,2001,39\\(6\\) : 321-322.
[2] 丁圈芳,張 平,姚 丹,等. 我國分地區正常新生兒黃疸的流行病學調查[J]. 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0\\) : 624-627.
[3]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 實用新生兒學[M]. 第 3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69-300.
[4] 沈曉明,王衛平. 兒科學[M]. 第 7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20.
[5] 王萍芬,朱大年. 中醫兒科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 149.
[6] 謝 緘. 媽咪愛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評價[J]. 廣東醫學,2004,25\\(11\\) : 1335-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