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緒論】大學聲樂演唱教學方法創新探究緒論
【第一章】譚晶的歌唱經歷及演唱風格對專業學生的影響
【2.1 2.2】譚晶流行、民族、美聲“跨界唱法”的融會貫通
【2.3 2.4】譚晶“跨界唱法”的技法特點與藝術表現力
【第三章】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應用
【第四章】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對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譚晶演唱技法在專業教學中的運用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4 章 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對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的啟示
4.1 高校聲樂教學離不開傳統民族音樂的滋潤
現階段,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非常重視本民族的音樂發展,因為音樂可以呈現某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所以各個國家都致力于弘揚本民族的音樂民族,使民族音樂形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盛景①.從音樂交流和發展的現狀來看,抓住國外友人欣賞眼光的中國音樂并非是我們目前的通俗音樂,而注重傳統音樂如戲曲、民歌歷史悠久,其本身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為我們今天的聲樂教學積累了不少的經驗。說它群眾基礎性,主要是指這些戲曲、民歌本身從群眾勞動生活中來,可謂“生于民間、長于民間”,是廣大勞動群眾的智慧結晶,這就為我們今天創造大眾化的民族聲樂奠定了基礎,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拓展了新思路。
譚晶的聲樂演唱技法在很多觀眾看來似乎其是通俗音樂的代表,但事實上譚晶卻采用“跨界唱法”的方式,借鑒多種音樂風格,使得以民族聲樂為契機進行演唱的大膽嘗試。事實上,譚晶的聲樂演唱之所以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譚晶幼年時到現在接觸的寶貴民族音樂,在接受眾多媒體訪問時譚晶多次表明歌唱中借由民族演唱技法給表現和詮釋歌曲帶去更多的啟發,而且傳統音樂的滋養也是不能忘卻的寶貴財富。比如譚晶在演唱通俗歌曲《遠情》時,這首歌曲體現了山西一位普通晉商一生的跌宕浮沉,在歌曲演唱中,譚晶從山西的地方小調中汲取營養,從民族唱法中借鑒聲樂演唱技巧,才最終使《遠情》這首歌曲大獲成功??梢韵胍?,譚晶在聲樂技法上的優異表現很多都是汲取民族音樂這份大養料,繼而由各個少數民族、各地區不同風格民歌和戲曲,將地域腔體等民間曲調相融合,成為其歌唱唱法的基礎②.所以,譚晶沿用民族音樂經典為觀眾唱歌,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把觀眾心底對民族的熱愛感激發出來。
因此在中國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因此,這些大膽嘗試新風格的歌者們中,從演唱技法中可以看出,都離不開中國本民族音樂滋潤的土壤,否則就等于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失去成長的土地,磨滅其藝術特征??v觀多年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發展歷程中的諸多優秀作品,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可以讓觀眾不厭其煩的欣賞下去的聲樂作品,大多是借鑒和吸收本民族聲樂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歌曲。所以,在當代“跨界唱法”的發展中,盡管我們也提倡從西方美聲唱法中汲取營養,尤其是借鑒西方美聲唱法完整、科學的發聲體系以及呼吸訓練,但是這些外來的因素目的是輔佐中國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中國的聲樂演唱藝術發展基礎仍然是中國民族的聲樂文化,只有把本民族的傳統音樂符號作為聲樂前進的根本,才能使我國創作出來的聲樂演唱作品符合中國聲樂藝術成長的語境,才能真正符合中國大眾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內涵。
4.2 高校聲樂教學要轉變唱法的觀念
在傳統高校聲樂教學中,高校設置美聲、民族以及流行三種不同的唱法專業,這樣的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但是負面影響同樣不能小覷。文化的多元性促使審美的進步,這種進步打破原有審美界限。不同音樂形式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不清晰,正如藝術家趙沨先生所說的那樣,以至與再今后的聲樂發展中將沒有唱法的區分,逐漸打破人們的原有認知。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三種唱法的劃分會使創作者的歌曲創作受到影響,會導致創作者在編歌時必須單一的按照民族、美聲或者通俗的套路進行,但實際上歌曲由心而發,本來就應該是自由表達的。從歌唱者的角度來看,民族、美聲和通俗唱法的不同表達也會一定程度上抹殺歌唱者自由揮發的個性,使歌唱者拘泥于特定的角色中。從高校聲樂教學來看,某某老師教民族、某某老師教美聲等,這種唱法專業的劃分,也會遏制聲樂藝術的整體發展。所以,從譚晶的“跨界唱法”這一現象出現之后,高校就應該意識到聲樂教學若想發展必然要突破唱法的束縛,從教學理念上重視多種唱法的融入與結合。
從譚晶的“跨界唱法”也可以看出這點,三種唱法的劃分盡管可以成為歌唱比賽中的評分準則,但是三種唱法絕對不會是歌唱者本身對唱法的認知柵欄。譚晶在學習聲樂時,其老師并沒有把她的唱法歸并為哪一類型,而是從她的嗓音出發,去尋找適合其嗓音的歌唱領域。所以,譚晶的“跨界唱法”藝術告訴我們,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應該要突破唱法的束縛,不能束縛學生在唱法上的個性發展,而是要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正確的欣賞與技術技法的表現,從而在系統的學習中進行多種唱法的混合教學模式,利用這種多元化的唱法學習,鼓勵學生構建一種多元化的聲樂表現方式,在這種聲樂表現方式下,打破原有思維定式,指引“跨界唱法”的未來趨勢。
4.3 高校聲樂教學中多樣化的課程設置
第一,在以往的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們在課程上是按照專業分開的,即如果教師以美聲唱法為專業那么只能教授美聲課,以民族唱法為專業只能教授民族課。但事實上,很多教師經過多年來音樂的熏陶,既能夠教美聲課也能夠教民族課。另外一個現象是,現在的高校聲樂教學體系中,有教師專修美聲唱法,也有教師專修民族唱法,卻沒有通俗唱法的席位。而且,迄今為止,很少有學校設置通俗專業,很多目前活躍在音樂舞臺上的通俗歌手大多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實際上,高校聲樂教學課程設置的單一化和界限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多種唱法的認知,也阻礙了學生對“跨界唱法”的認知和實踐。從譚晶的“跨界唱法”也可以看出這點,譚晶之所以能夠在歌唱領域的道路越走越寬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譚晶涉獵多種唱法和歌唱理論知識,而且譚晶在大學時參加通俗唱法的比賽,其老師針對譚晶通俗唱法的問題也給予其很多指導,才有今天精彩的譚晶與作品的呈現。所以,在未來的發展中,高校聲樂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該多樣化,積極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多種唱法。
第二,高校聲樂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的多樣化和全面化也體現在技術和理論的結合方面。從譚晶的“跨界唱法”之所以成功也可以看出這點,譚晶在演唱歌曲時不僅有歌唱技巧,也有歌唱文化底蘊的沉淀。尤其在音樂學習方面,譚晶不斷地加深其在歌唱領域的藝術修養,不斷提升自己對音樂的感知。當代諸多的問題擺在高校聲樂教學之中,如學生個人質量素質,專業課程的開設與開發都影響高校聲樂教學,追逐要的是聲樂技法教學的單一化是問題出現的源頭。應建立健全梯子形人才培養模式,控制專業音樂教育人才選拔機制,嚴進嚴出。提升專業學生文化素質水平,認知古今音樂文化,貫通中西音樂文化,注重技術課程的嚴謹性和專業性,科學的教學大綱體系、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都將成為高校音樂教學向更高更快的途徑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打破唱法限制,洋為中用也好,土洋結合也罷,盡可能的讓學生多學多用,活學活用,這才是當代高校聲樂發展的趨勢。以跨界唱法為例除了譚晶之外,打破唱法之間的壁壘、進行中西方“跨界演唱”的歌手大有人在,甚至將原生態等多種唱法上進行改革和創新,這些都是高校聲樂必須思考的。4.4 努力提升學生跨界演唱的個性化發展有一個問題成為高校聲樂發展的弊端,即把原本興趣廣泛,對各種通俗歌曲、地方民間小調、傳統戲曲或者歐美流行歌曲都頗有涉獵的學生培養成“千人一面,萬人一聲”的“學院派”.而在經過基本上長達四年的“學院派”學習之后,學生在聲樂美學觀念上肯定是標準的“學院派”唱法,而且也不會對其它唱法輕易的嘗試,造成學生個性化演唱嚴重缺失。事實上,這種“千人一面,萬人一聲”的現象并非單純是高校聲樂教師一個人的責任,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是時代的問題。
我們回憶起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發現,在那個時期出現的眾多民間歌手并非是這種僵化的“學院派”唱腔,如蒙古族的德德瑪、寶音德力格爾,維吾爾族的克里木,朝鮮族的金善玉,藏族的才旦卓瑪、澤仁雍珠,青?!盎▋和酢敝熘俚?,湖南的何紀光,東北的郭頌,每個人都帶有本地域的風情特色,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區風景。但是從改革開放之后到現在的三四十年中,我國的聲樂領域涌現出一大批高水平,高層次的聲樂專業教師,他們之中有很多作曲家和聲樂理論家,他們在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美聲的唱法,這對于開闊學生音域、控制學生的呼吸方式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時期在聲樂舞臺上活躍的歌唱者也大多從“學院教育”中出來,他們系出同門,自然在歌唱方式和風格上存在著“千篇一律”的現象。
但是,正如譚晶在演唱方式上采用“跨界唱法”一樣,在面對“千人一面,萬人一聲”的現象時,我們不應該回避這種現象,相反應該正視這種現象,這樣才能扭轉這種聲樂教學上不利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扭轉聲樂教學上這種不利的局面呢?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唱法,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唱法。沈湘曾說過,制約學生的思想,就是在扼殺學生未來的發展,去理解去解決學生在聲樂演唱的諸多問題,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好的聲音,怎樣才能發出美得聲音,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剛剛接觸聲樂的學生,要建立他們的自信心,進而分析其可塑性,向其個性延伸的方向發展。
①對于當代高校聲樂教學發展來說也的確如此,在學生的聲音塑造方面,不同的學生所具有的潛力是不同的。所以,當代的高校聲樂教師要摒棄舊的觀念和思想,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去教學。不僅要從自身出發實驗“跨界演唱”,而且還要挖掘學生的個性,打破唱法之間的分界,提倡借鑒不同唱法進行學習,進而讓學生擁有駕馭不同唱法的能力。在今后針對高校聲樂專業的學生教學中,教師們一定要注意增強學生的演唱實踐,讓學生在這些音樂實踐中鍛煉自己對歌曲聲音的感知力,對舞臺表演的把控力。
所以,當代高校聲樂專業的學生應該多多學習不同的唱法,培養自身對時代不同的審美追求。而聲樂教師也應該對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唱法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這樣就會使學生對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唱法有一個整體上的認知,也可以激勵學生對跨界唱法的認知和許可。此外,聲樂教師還應該嘗試不同領域的唱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有著強烈的追求跨界唱法的動力,才能挖掘學生在不同聲樂表現領域的個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