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緒論】大學聲樂演唱教學方法創新探究緒論
【第一章】譚晶的歌唱經歷及演唱風格對專業學生的影響
【2.1 2.2】譚晶流行、民族、美聲“跨界唱法”的融會貫通
【2.3 2.4】譚晶“跨界唱法”的技法特點與藝術表現力
【第三章】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應用
【第四章】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對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譚晶演唱技法在專業教學中的運用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應用
3.1 加強跨界演唱的呼吸訓練
呼吸訓練是西方美聲唱法在訓練中的重中之重。即“歌唱藝術是由呼吸訓練組成的?!睆倪@句話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呼吸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歌唱的成功與否。聲樂演唱的基本概念就是腹肌及隔膜對氣息的控制,它是一種對抗性的壓強訓練,壓強越大,氣息支持力度越強,而歌者在演唱時的呼吸不能像平時呼吸一樣,歌唱的呼氣是呼與吸分解,歌者就是通過的氣息的支持與控制作為技術技巧來進行呼吸訓練,因此在聲樂練習中,聲音的流暢性和通透性越差,就會使聲音越來越緊,一旦出現長句就會聲嘶力竭,甚至有破音出現。在不同的唱法中特別是在跨界演唱中,呼與吸訓練則更加重要。
跨界演唱中,不論采用哪種唱法,呼吸都必須采用最基本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這種呼吸利用橫膈膜、腹肌、肋肌和對氣息進行控制,從而使氣息流暢、通透。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不管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都采用的是這種呼吸訓練,而在通俗唱法中由于存在說唱、氣聲唱以及喊唱等形式,所以很多學生對通俗演唱時的呼吸訓練知之甚少,從而忽視其練習,這就會導致學生在演唱通俗歌曲時高音發緊、低音發虛的情況出現。所以無論是那一種唱法的“跨界演唱”,呼吸的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①。尤其是在教學實踐中,“跨界唱法”的中低音區盡量用自然、單純的真聲,聯合氣息的流暢性和支撐感進行呼吸演唱,而在需要廣度和張力的高音區,就需要利用強大的氣流支持才使胸腔迸開,使高音能夠后繼有力。同時,即便是在“美民”的跨界演唱中,高聲部分也需要利用美聲的呼吸控制方法控制氣息,這樣才能使民族唱法顯得更具有感染力。從譚晶的跨界演唱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不管是《青藏高原》、《遠情》還是其它,譚晶在高音區往往采用美聲的呼吸方式進行真假聲的轉換,使聲音顯得流暢了很多。
所以,不管是采用哪種唱法進行歌唱表演,還是利用“跨界唱法”進行聲樂演唱,都需要良好的氣息支撐。只有做到良好的呼吸訓練,才能使歌唱者在聲樂演唱時在擴大音域、表現音色時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表現自身的歌唱實力,更好的表達自身的聲音情感。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呼吸訓練,可以采用“狗喘氣”、“聞花”等訓練方式,結合“急吸緩呼”、“緩吸緩呼”等方式進行呼吸訓練,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正確的深呼吸方式,并領會到“呼”與“吸”的辯證統一性,從而使聲音的表現更具有流暢性和感染力。
3.2 強化跨界演唱的基礎訓練
從某種程度來看,人類的嗓子就仿佛一件精美的樂器,可以根據音色和語言的不同調和成表現音樂的最佳織品。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的不僅僅是采用科學、正確的方法更好的利用這件精美的樂器,還應該系統地根據發聲原理和嗓音結構建立演唱的發聲體系,了解唇、齒、共鳴腔體、喉以及其它器官在演唱中的發聲原理。尤其是在跨界演唱中,對不同唱法的發聲和共鳴器腔體的合理利用會使“跨界唱法”得到合理的訓練。
沈湘在談論到發聲和共鳴問題認為訓練在應以全局進行考慮,在準備唱歌時,呼吸必須深而不墜,喉器下放而不壓,這樣就能打開共鳴腔而不感覺撐著,聲門才能自由,才能發揮共鳴,由此使泛音出現。咬字清新自如,才是良好的發聲狀態。①當然,沈湘先生提到的這種發聲和共鳴方式不僅適用于美聲唱法,而在通俗、民族唱法中也可以使用。所以,在“跨界唱法”中我們也可以采用這種發聲和共鳴的方式。
在跨界演唱中,根據不同的唱法,發聲和共鳴方式也略有不同,美聲講究飽滿柔和的“混聲”發聲方式,注重共鳴腔體的調節作用;而民族唱法則是口腔前端與頭腔前部直接共鳴,講究音樂與字詞結合;通俗唱法則看重口腔周邊腔體的共鳴,所以在跨界唱法中,學生應該按照不同唱法的發聲和共鳴方式了解自己的聲音狀態。比如譚晶在演唱美聲歌曲時,借鑒民族唱法的吐字和聲音玩轉型,而在演唱民歌時則會借鑒美聲高音部分的通透性,使歌唱富有表現力。
在中國傳統民族唱法中共鳴以口腔共鳴為主,即吐字多是在口腔前半部分構成,盡管這符合自然發音,也方便咬字,但演唱時聲音尖利直白;而且這種口腔共鳴采用頭腔、胸腔共鳴較少,容易使聲帶緊張,形成的聲音也漂且淺薄。所以民族唱法應該擴大胸腔、咽腔、頭腔等共鳴,應該運用美聲唱法的整體共鳴進行補充。關于此點,譚晶在唱歌時充分認識到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發聲方面的不同,她講對兩種發聲技巧彼此補充。在民族唱法時,由于其口咽腔開度小,“通道”感不足,特別是喉部打開非常艱難,這就會粘連喉嚨,使發聲不順暢。為此,譚晶把西方美聲唱法的發聲方法借鑒至民族唱法中,美聲唱法的立體聲響使譚晶在演繹民歌時聲色飽滿、豎狀空間感鮮明。
同時,每個學生的音色和音質也都是具有較大差異性的,所以高校聲樂領域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最大可能的挖掘學生的聲樂潛質,而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把自身關于聲音的表達完全轉嫁到學生身上。所以,在具體的聲樂課程講解上,教師應該辯證地利用多種聲樂用語進行講解,尤其是從生理結構層面,教師在講解聲樂用語時必須按照學生不同的音質進行不同的解釋,而且在學生訓練中教師也應該科學的對學生發聲進行指導,循序漸進的根據學生個人發聲特點進行課程安排。需要注意的是,發聲是每個聲樂專業的學生必然要學的,自然聲區更是發聲體系建構的基礎,為了更好讓學生的夯實基礎,才能將跨界演唱發聲體系自然而流暢的演繹出來。
此外,在當代聲樂演唱領域,除了追求聲音技巧層面的表現之外,學生還應該增強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感悟。這是因為,聲音的音域盡管擴大或者說可以更加流暢的運用聲音,但是如果沒有對生活的感悟,就不會產生個性鮮明的表演風格和聲音展示,就好像是從工廠中批次生產出來的機械品一樣毫無生氣。因此正如著名教育家沈湘先生所認為的藝術獨特的而非如產品一樣,成批出現的。而民族聲樂演唱也不是批量產生的歌手或者說單一的風格和論調,這只會讓民族聲樂進入一個死胡同。創新是發展的必然產物,只有創新才是民族聲樂發展的硬道理,才能讓它重新煥發活力和希望,因此,優秀的歌者應該是形態多樣的。①
3.3 提升跨界演唱情感和語言的訓練
跨界演唱必然要精通美聲、民族和通俗三種唱法不同的形體語言表達,所以在基本功練習方面要重視這些聲、韻、字等方面的特征特性。比如美聲唱法在表演上基本是巋然站立在舞臺上;民族唱法的表演者則會通過眼法、手法在舞臺原地上表達;演唱時一般在腔內進行咬字和換字,即“以腔行字”,這就使一般進行美聲唱法學習的演唱者只注重發聲和共鳴,忽略了吐字,從而使“字從聲出”,聽起來含含混混。譚晶則認為,美聲唱法上雖有其科學性,但也應該多借鑒中國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圓”吐字法,注重規范化咬字。這是因為,民族唱法強調“以字行腔”,而傳統唱腔中又強調字的“噴口”、“勁頭”,這樣才能使吐字連貫,聲音清透嘹亮。而通俗唱法的表演者則更為不同,甚至可以在舞臺上摸爬打滾、整個舞臺亂竄。從聲音的具體表現上看,美聲唱法注重氣聲統一,在統一狀態上去運用氣息控制情感表達與歌詞演唱;民族演唱注重情聲并重,字韻結合的方式;而通俗唱法則必須要從感情出上出發進行歌唱。所以,跨界演唱者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不同唱法唱腔形態的不同,并注重不同唱腔中語言的訓練。
歌者想將跨界唱法運用在跨界演唱中,必須要熟練運用三種唱法。在此之前,跨界演唱者還首先要先掌握一種唱法,然后再向另兩種領域延伸。當然,這種延伸也并非是一定的,或多或少總是關系著歌唱者的悟性,即便人人跨界,也是有水平的高低之分的。當然,跨界的形體語言練習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有著“十年磨一劍”的堅持和毅力,此外還要注意形體語言的表達,正如張紅霞所說:“跨界演唱主要在于唱好六個字--聲、字、情、味、神、氣,除了在這六個字上下功夫,還要在表演上下功夫?!雹偎?,這就需要跨界演唱者要對三種唱法的不同形體語言進行全面的練習。
此外,不論是采用“民通”、“美通”還是“民美”跨界演唱方式都必然要求歌唱者有良好的分析作品、感悟作品的能力,即跨界演唱的情感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民族演唱注重情聲并重,字韻結合的方式。所以,在跨界演唱中,高校聲樂教學必須要鼓勵學生多多體驗和理解歌曲的情感,用積極的心態學習音樂中蘊含的中國文化。此外,學生還要借鑒中國民族聲樂中的吐字方式,汲取美聲唱法中的發音,從通俗唱法中獲取多樣的審美風格,從而使自身演唱的歌曲富有個性化的魅力。
總之,在跨界演唱中,不管是任何一種“跨界唱法”的演唱方式,學生都要學會“發乎情”的聲音表現方式,感受聲音源于內心靈魂深處的悸動,這樣才能使聲音透出情感,才能使跨界演唱的語言表現的更為貼切,才能使聲音更富有感染力。
3.4 充實跨界演唱中多元化演唱技法
縱觀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可以看出,隨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革,中國偉大的勞動人民在這幾千年中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聲樂藝術。而且,不同地形、不同氣候的自然環境也使不同地區的民間聲樂藝術體現出當地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征,比如陜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兒、蘇州的彈詞等,不同地區的民間小調給人的音樂感也不同。而且,中國少數民族眾多,這些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風俗人情不同,也會使民族之間的聲樂藝術出現差異性,可以看出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發展中本身的民族聲樂藝術就存在著多元化的傾向。
但是,為什么我們還要提倡現階段的聲樂演唱應該汲取多元化的唱法呢?這主要是因為,現階段的聲樂演唱中存在著很多不好的問題和弊端,這就是大多數聲樂藝術的演唱者正在逐漸走向趨同的道路,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演唱藝術風格,特別是在央視舉行的青歌賽甚至是央視春晚等文藝晚會上,如果不注意觀察演唱者的名字,單純憑借演唱者的聲音和臺風,我們是很難區分出每一位聲樂演唱者的個性的。而這種演唱形式也為歌者提供了更多的人性特征。
而譚晶的出現恰恰仿佛聲樂藝術舞臺上的一盞明燈,譚晶在聲樂藝術發展道路上不斷的充實自己、超越自己,這種嘗試和挑戰時譚晶不僅跨越了民族聲樂唱法的界限,而且譚晶成功的從美聲唱法、通俗唱法中汲取營養,促成個人藝術特色和完整的演唱方式。而正是由于譚晶個人的不懈努力和認真追求,才能真正將不同演唱風格和唱法完美駕馭,才使其演唱技巧以此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在觀眾眼前。試想一下,假如譚晶只擅長某種特定的唱法,比如民族唱法或者通俗唱法,或者說譚晶并沒有找到自己聲音的特點和演唱技巧,那么我們也不可能在如今的聲樂藝術舞臺上看到一個如此奪目璀璨的歌唱家。因此,譚晶“跨界唱法”當中的精華,是三種唱法熟練掌握后所提升的精華,她運用美聲的發聲方法,借鑒通俗吐字行腔方式,注入在傳統民族唱法之中,從而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融合后的譚晶跨界演唱形式,在青年個這種是不常見的①。她的經驗傳達給我們的是觀念的改變和傳統的突破,注重個性演唱形式,活學活用,打破長發界限,從而在不同唱法之間貫穿自如、借鑒運用、自如徜徉于音樂演唱之中,去體會音樂的美妙。從而如譚晶一樣能夠打造了屬于個人演唱標簽,這可以說是譚晶在唱法上的突破以及追求自身聲樂藝術的成功探索。
因此,從譚晶的聲樂演唱藝術發展之路可以看出,現階段聲樂藝術的演唱者應該盡可能的充實自身的聲樂演唱技巧,接觸不同唱法、不同風格或者不同流派的聲樂藝術作品。這樣才能汲取多元化唱法的養分,從而升華自身的演唱技巧,提升自身對聲樂演唱作品和技術的理解,也可以發揮自身的特點,提升自身對音樂文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