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自媒體音樂傳播路徑探究
【序言】自媒體環境下音樂流傳分析序言
【第一章】自媒體音樂概述
【第二章】音樂傳播媒體的演進
【第三章】自媒體音樂傳播的成功案例
【第四章】自媒體音樂的推廣模式
【第五章】自媒體音樂的傳播特征
【結語/參考文獻】自媒體背景下音樂傳播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音樂傳播媒體的演進
音樂傳播媒介的變化是與人類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相伴相生的。在傳播學理論中,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是以媒介的產生和發展為線索進行劃分的。人類信息傳播經過各種媒介的依次取代、依次疊加,從前口語傳播、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一路走進當今的網絡傳播時代。關于媒介的分類,最主要的理論有施拉姆的大小媒介論、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論和 A·哈特的示現、再現、機器媒介論。在已有的對傳播媒介發展歷程的描述中,筆者認為美國傳播學家 A·哈特的媒介系統理論是對傳播媒介內容較為全面、劃分較為準確的歸納。
如圖所示,哈特按照媒介手段在本質上的更替,以及媒介在參與傳遞活動中的信息功能的差異,將傳播媒介分為了示現媒介系統、再現媒介系統、機器媒介系統三類。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媒介參與信息傳遞的廣度與深度都在不斷擴大,媒介以不同的形式延展了人類的視、聽感官和信息傳遞渠道。人類在利用媒介系統的過程中,體外化程度越來越深。
音樂傳播是音樂現象得以存在的基礎,音樂傳播是音樂受眾這一角色存在的前提,音樂傳播的效果是由音樂受眾的反饋所體現出來的??梢哉f,音樂藝術依存于音樂傳播活動,否則音樂藝術就無法延續,音樂文化就更無從談起了。音樂文化的進程與軌跡一直以來都受到媒介變化的影響,包括音樂藝術的創作、音樂文化的傳播,以及音樂產業的發展。音樂傳播,經歷了從"口傳心授"的人際傳播形式到包括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網絡媒介在內的大眾傳播形式的發展與演變。音樂數字形態的產生與發展以媒介的發展為基礎,媒介領域的不斷擴大、深化和交融也得益于音樂傳播形態的發展。電子媒介有廣播、電視等,廣播傳遞的是音樂的音響信息,電視既有聲音信息又有畫面信息,但是網絡媒介是多媒體的形態,從理論上,網絡既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也幾乎匯集、整合了之前所有的信息類型。
在當今,音樂受眾已經不再像上個世紀一樣,相對被動地接收強制性的、單一的、僵化的音樂灌輸,而是能夠更主動地、本能地進行選擇。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音樂傳播在技術上的實踐也獲得了不斷的成功與創新,為音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貢獻出極大的力量,推動了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在音樂生活、音樂教育、音樂創作等諸多層面體現出重要的價值,同時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挑戰。
2.1 音樂的"原始"復制時代
2.1.1 音樂的自然傳播
其實,音樂的萌芽和信息傳遞早在人類還沒有發明語言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就像文字是文學藝術的語言,音樂藝術的語言則是聲音。確切地說音樂是有組織、有規律的聲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音樂產生的根本是"發聲".這種音樂萌芽的"發聲"最早很可能只是意義模糊的的哼鳴吶喊,在巫術、游戲、宗教、勞動等活動中,這種咿咿呀呀的發聲開始表達出更具語義性、意義化的內容和更具旋律性的發音。這個時期,可以稱之為音樂傳播的前語言時期。
人類對口頭語言的運用標志著口語傳播的開始。這是人類傳播活動發展最原始、方式最直接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人們的信息交流除了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肢體語言這些非語言符號外,增加了帶有明確語義的口頭語言??谡Z是人聲媒介在"咿呀哼鳴"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人類通過語言這種更高層次的聲音符號,可以表達出更多、更復雜的含義??谡Z直到現在都是人們最常用、最基本、最靈活,也是形態最多樣的交流方式。但是歸根結底,口語依賴人體生理器官發出和接收聲音,一方說的同時另一方才能聽到并反饋,你來我往地交流。這就決定了口語的傳播形式必然是近距離的(音強有限,聲波傳播距離有限)??谡Z信息的發出和接收是同時的,也是即時的,它轉瞬即逝。
音樂的自然傳播就是音樂在口語傳播時代的傳播形態。這種傳播過程中沒有任何體外技術媒介的介入,因此自然形態是音樂傳播最基本、最簡單的形式,也是一直沿用至今最傳統的音樂傳播方式。
這種傳播形態只能依靠口耳相傳、依靠記憶保存,這種保存是不完整、不精確的,隨著時間流逝會變得模糊甚至被遺忘。這時的音樂傳播內容、音樂傳播情形也無從查找,只能在中外歷史古跡、中外古代文獻等零星片段中推測當時音樂傳播的現實情境。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音樂的自然傳播,是沒有媒介介入的、直接的傳播。這就決定了這時的音樂傳播活動只能在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只能是人對人、人傳人的"傳幫帶"方式。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的傳播活動也必然存在感情的傳遞與交流,這是音樂信息傳遞方與接收方對音樂的相互反饋,共同加入了對音樂信息的處理。
但人腦的記憶量是有限的,受者對音樂信息的記憶是模糊的、不準確的。也就是說,當音樂經過層層傳遞后,后者得到的音樂信息,因為個人信息存儲能力與傳播對象需求等因素,在內容與形式上和最初相比,已經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改變。在一輪接一輪的傳遞中甚至會出現極大地差異,如河北民歌《茉莉花》與江蘇民歌《茉莉花》
同名不同調就顯示出長期口耳相傳所產生的巨大差異。以上所體現出的,就是音樂自然傳播三個本質特征,即傳播關系的直接性、傳播過程的傳遞性和傳播效果的差異性。
正因為傳播關系的直接性,音樂信息的傳、受雙方之間是透明的。音樂的傳播者自然而然的也是音樂的創造者和表演者。音樂信息的接收者得到的是全方位、全感官、全體驗的音樂。在音樂與音樂表演者、音樂表演空間的融合中,音樂藝術作為聲音藝術、情感藝術的本質特征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表達。
2.1.2 印刷技術的革命
在物質生產的勞動中,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動中,人類為了達成某種目的,不斷尋找規律、總結經驗,從而得到相應的解決途徑和達成目標的手段。這一過程就是技術的積累過程。音樂的自然傳播,是一種原始的傳播模式。因為這種傳播的實現依靠的是人的生理器官(口、耳),依靠的是空氣震動、聲波傳遞的自然物理現象。在音樂的自然傳播過程中,并沒有以傳播為目的的技術參與。音樂自然傳播模式需要人與人、面對面地實時交流,這就決定了音樂無法在原始模式下得到保存。音樂藝術的傳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對記錄的需求促使了文字的誕生。文字,是在結繩、早期繪畫、圖形符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文字在表現形式上經歷了從圖畫文字的具象描繪到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的抽象描述。種種文字符號樣式的豐富,漸漸完善并形成了文字符號體系。文字的載體與文字相生相伴。以中國漢字為例,文字信息的載體從早期的石頭、巖壁、龜甲、陶器、木簡、竹簡,到后來的絲綢、紙張,載體材料的越來越輕便,載體材料的獲得越來越容易,信息傳遞也變得更加方便。
文字使聲音形態的語言信息得以保存。它打破了口頭語言的空間距離限制和轉瞬即逝的時間限制,人類社會信息的儲存不再僅僅依靠大腦的有限記憶。文字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文字的發明是人類傳播第一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革。
在長期的音樂傳播實踐中,人們越來越感到自然傳播形式的局限,感到記憶式傳唱的挑戰。為了克服音樂的差異性傳播,樂譜這一記錄音樂文本形態的技術手段出現了。它或是以線條走向代表旋律起伏,或是用符號表示音高、音值長短,或用文字描述樂曲的演奏方法等等手段來表示和記錄音樂的具體形態。樂譜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形式。如古埃及的手勢譜、歐洲早期的紐姆譜、中國的工尺譜,春秋時期的《詩經》這種能顯示歌曲結構形式的結構譜,以及音樂家們自行發明的二線譜、圖示譜等等。目前世界上較為通用的樂譜形式是簡譜和五線譜。
在印刷技術發明之前,一切形式的文字記錄都只能靠手抄,樂譜也是??上攵?,在當時,手抄速度慢,相關資料的獲得也并非易事,傳抄過程中還可能存在筆誤,手抄決定了音樂傳播的范圍被禁錮在很小的圈子里。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后,這一現象得到了根本上的改觀。從這個時候開始,文字信息可以被大規模的機械復制。樂譜在借助印刷技術的力量之后,傳播范圍得到了大范圍的擴展。除了樂譜,音樂書籍、音樂期刊、音樂樂譜集冊也是印刷技術的受益者,印刷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這些記錄形態的大規模復制成為現實。書局、雜志社、出版社的紛紛涌現帶動了音樂出版業的繁榮。
樂譜解決了音樂創作中靈感轉瞬即逝的遺忘現象,創作的過程變得諒更加有條理。
樂譜媒介進入音樂傳播環節后,音樂的傳播不再一定要有傳受雙方面對面的形式,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被分隔開來。創造者所構建的音樂形態,通過樂譜,也可以較完整、較準確地在時空中保存和流傳。樂譜的使用固定了音樂的文本形態,拓寬了音樂的時空領域。雖然一百個人能讀出一百個哈姆雷特,但是因為有了樂譜,不同的人根據同一份樂譜就可以演奏出相同的樂曲。雖然每個人的演奏風格不同,但是音樂作品的旋律、強弱等內容都能夠較為完整、一致地被保存下來。音樂活動的分工也因為對樂譜的大范圍、大規模地使用,在程度上得到了更深的分化。人們在使用樂譜的時候,不管作曲家主觀上有沒有明確的傳播動機,或者明確的音樂受眾群體。由于樂譜可以脫離作曲家,由其他表演者進行唱奏,這就在客觀上產生了傳播的結果和受眾的反饋。
樂譜作為音樂符號形式的文本化記錄,是音樂自然傳播的進一步發展。但樂譜所記錄的僅僅是音樂形態中的一個方面,樂譜不同于更不等于音樂作品本身。樂譜對于音樂的記錄與傳播,仍然是較模糊的、不精確的、模擬式的記錄與傳播;表演者對于樂譜的"解讀",是再創造式的解讀,無法精確還原創作者的本來意圖,同樣是較模糊的、不精確的再現式的傳播。
2.2 音樂的"精確"復制時代
2.2.1 錄音技術的發明
樂譜被廣泛使用后,人類開始希望能夠對聲音進行更為直接的記錄。19 世紀的科學家們認識到,聲音具有能量特性。1877 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聲音的記錄從此成為現實。1878 年 1 月,愛迪生錄音公司成立,錄音開始作為一種音樂產業在世界各地發展壯大。留聲機和唱片結束了人類音樂傳播的原始復制歲月,開啟了人類藝術"精確"復制時代。
從機械手搖唱機和帶噪聲的粗紋唱片到手搖式圓盤唱機和粗紋唱片,從密紋慢轉唱片及其配套的電聲還原系統唱機到立體聲唱片與唱機。短短幾十年,唱片一躍成為音樂傳播的新寵。作為音樂傳播史上第一個能夠記錄音樂聲音形態的媒介載體,唱片的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對音樂聲音形態的記錄,人們所使用的媒介載體從唱片和留聲機變成磁帶和錄音機,再變成了 CD 光盤和 CD 機。
樂譜對音樂的記錄只是音樂形態的一個側面,不能代表音樂藝術全部。另一方面,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樂譜,會因為閱歷、經驗、當時情緒等種種因素的不同,得出不同的解讀,做出不同的音樂表演。唱片里的音樂是提前錄制好的、固定的,音樂在唱片上的還原需要的是留聲機的播放??梢?,唱片和唱機對音樂的復制和還原,是對音樂音響形態的直接復制。首先,唱片、唱機對音樂的復制比樂譜更精確。音樂是聲音藝術,唱片直接還原出音樂的音響狀態,這種方式非常直觀,顯然比樂譜的符號解讀方式更加形象。另一方面,樂譜具有專業性,需要具備相關知識的人來唱奏或帶領他人唱奏。而唱片具有普及性,誰都可以在音像店買到唱片、磁帶、CD,欣賞音樂。
2.2.2 廣播、電視的發展
在錄音技術和留聲機的發明與使用的同時,無線電波技術也開始它的歷程。1873年,無線電波在理論上被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證明是存在的。意大利科學家馬可尼、俄國科學家波波夫在此理論基礎上不斷實驗,終于在 1895 年獲得無線電通訊實驗的成功。這一壯舉標志著人類無線電技術史的開始。
在西方,最先出現的是 19 世紀 90 年代的有線廣播。有線廣播在給聽眾播送聲音節目時,一開始是懸在半空的明線,后來把電纜從空中挪到了在地下鋪設,走線上更整齊了。到了 20 世紀初的時候,無線廣播開始介入人們的生活,為廣大聽眾播放聲音節目。1920 年,世界上第一座無線電廣播電臺建在了美國的匹茲堡。國內的第一家廣播電臺,則是美國人 E·G·奧斯邦所創辦的無線電公司下屬的一個廣播電臺,這一年是 1923 年。20 世紀以來,無線電廣播的載體經歷了從礦石收音機到電子管收音機的發展,電子管收音機又經歷了從單電子管到雙電子管,再到晶體管的發展。在無線電廣播載體的發展歷程中,在世界各地的廣播電臺也紛紛涌現出來。收音機成為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新媒介。音樂的傳播充分利用了無線電這一技術手段,將遠方傳來的電磁波運載的音樂信息還原為音樂的聲波。音樂家們的演唱、演奏被廣播帶到世界各地,擴大了音樂家們的藝術影響范圍。
無線電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在當時是對音樂傳播最強而有力的方式。音樂信息在無線電上的傳播速度快、覆蓋面積廣,專門的音樂廣播節目也陸續開播。唱片的傳播靠音像店的銷售,靠聽眾的實地購買,時間和空間都受到了限制,樂譜傳播的速度與覆蓋面更是無法與無線電廣播傳播相比。不過無線電有個缺陷,那就是無線電信號是時間信號,是即時的信號,錯過了時間就錯過了收聽,就接收不到信息了。因此,比之樂譜和唱片,無線電不具備音樂的存儲功能。然而,無線電技術對音樂唱奏表演藝術和唱片錄制播放技術的強大支撐,對當代音樂生活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音樂的影響劇烈程度也隨之急劇地增長。音樂的唱片傳播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但是在空間維度上,在當時的條件下,唱片在空間上的跨越通常是隨著人走的。哪怕是在當代,唱片在空間上也受限制的多。由此相比,音樂的無線電傳播在空間上的跨越是自由的、無條件的。
電視,是繼廣播之后的十分強而有力的傳播方式。電視媒體將對音樂藝術和音樂文化的傳播開啟了又一個嶄新的階段。
電視是在旋轉盤掃描技術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德國科學家尼普科夫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一個電視臺的是由英國廣播公司在 1936 年創建的。以此同時,英國電視臺也開始正式面向大眾播放電視節目。在國內,1958 年 5 月開播的中國中央電視臺是最早的正式開播電視節目的電視臺。電視傳播的發展階段在技術上先是無線電視播放,然后是有線電視播放。電視節目的播放方式,先是用微波傳輸,然后是衛星轉播,現在已經實現了電視節目的直播。電視傳播結合了靜態圖片信息、動態視頻信息的視覺信息與聽覺信息,實現了視聽結合的雙重感官的直觀化、現場化的享受。電視將音樂音響與電視畫面相結合的特性是之前的樂譜、唱片、廣播所不具備的。也就是說,之前的傳播媒介都是單媒體的,電視是視聽雙媒體的。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家庭中購置電視已經成為常態。電視市場占有率的大大增加,使得電視傳播成為音樂新的傳播手段,也深深地影響和變革了音樂傳播的歷史。自電視出現并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運用以來,電視逐漸占領了廣播和電影的市場,成為了音樂傳播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也是大眾生活中最迅捷、最有效地傳播媒介。
音樂是電視的聲音語言,在電視節目中主要包括音樂電視(MTV)和電視音樂兩種表現形態。MTV 是指以各類音樂作品為基本素材,運用電視的特殊手段制作,通過電視屏幕播出的電視音樂形態。也就是用電視化的手段來表現音樂作品。音樂電視最初是用來推銷音像制品的,是一種活化了的廣告形式。它通過視覺形象演繹歌曲內涵,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刺激觀眾的購買欲望。隨著音樂電視制作的藝術手段越來越高,藝術含量越來越大。藝術家們又多了一個廣闊的創作天地,音樂電視也隨之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了大眾的認同和喜愛。電視音樂指的是電視節目、電視欄目中所用到的音樂,如電視劇里的配樂、專題節目里的現場音樂、廣告音樂等等。
在音樂電視中,音樂占主導地位,畫面作為音樂電視的視覺語言形式,是為音樂服務的,是對音樂所體現的意境與感情作進一步詮釋與表達。也就是說,音樂電視是以音樂為主,畫面為輔,畫面服從音樂的視聽藝術形式。而在電視音樂中,音樂用于烘托內容、渲染氣氛、強化情節,是電視畫面內容的有機深化和延伸。也就是說電視音樂是以畫面為主,音樂為輔,音樂服從畫面,音樂內容由電視畫面所決定的視聽藝術形式。
雖然電視具備以上種種優點,但是也存在著無法避免的缺陷。電視傳播所呈現出的音樂畫面形象,不管是音樂表演的現場畫面還是配合音樂內容制作的畫面形象,再如何身臨其境,也不是真實的音樂表演現場。較之樂譜、唱片、廣播,電視雙媒介的傳播雖然提高了欣賞質量、豐富了欣賞感受,但也降低了音樂藝術的純粹性。
2.2.3 網絡媒體的盛行與自媒體的新階段
自 2000 年多媒體互聯網誕生以來,音樂傳播的網絡媒介的快速發展與深刻的變革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人們的想象和預期。隨之產生巨大變化的,是音樂藝術、音樂生活、音樂文化、音樂產業等等音樂創作與傳播的方方面面。由于音樂藝術相關實踐的不斷變革與深化,音樂學科在理論層面上也開始對音樂、傳播媒介以及兩者關系上展開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更深刻的思考。音樂傳播媒介在當代的發展,催生了音樂的數字化生產、推廣方式,與此相應地,一系列變化由此產生:
在音樂生產方面,由以群體為單位的生產變成了以個體為單位的生產,由專門從事音樂生產的集團型組織變成了音樂愛好者也能從事的大眾型生產;在音樂創作方面,體現了從自發性、個體性到集團性、產業性再到自發、個體與集團、產業相輔相成的變化,這種變化呈螺旋狀盤旋上升;在音樂傳播方面,數字化音樂傳播降低了傳播的門檻,民間的、個體的口頭音樂文化以現代網絡的形式得以再現。
隨著當代大眾傳媒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互聯網(Internet)的誕生為音樂傳播開拓新領域、新陣地提供了技術條件,音樂的網絡傳播時代由此開始。
音樂信息在互聯網上的運動,稱為音樂的網絡傳播運動。音樂網絡傳播的源頭是多種多樣的。人類從古至今、現存的、新創作的、世界各地的所有音樂都可以經由網絡的渠道得以傳遞開來。一首剛創作完成的新歌可以利用計算機的音樂剪輯、音頻處理、動畫制作等技術優勢以圖文、圖像演唱的方式通過網絡的傳播讓大家即刻欣賞。
對每一個音樂聽眾來說,不管他在何時何地在網上收聽音樂,都能夠接收到完整的音樂信息。不管是在廣播上收聽音樂,還是在電視上觀看與音樂節目,都需要受眾守在收音機或電視機旁邊,在固定的時間點、時間段才能接收到音樂信息的傳遞。錯過了時間,也就錯過了收聽、收看的機會。而網絡傳播則簡單得多。當我們想欣賞音樂時,不管你處在何地,只要有上網條件,通過電腦、手機,利用多媒體,立即可以查到你要欣賞的音樂,這就是音樂傳播的實時交互性。這是傳統劇場傳播、唱片傳播、廣播電視傳播、音樂期刊傳播、所根本達不到的效果。在這一點上,網絡傳播能夠異地異步完整接收音樂信息的特點與唱片、磁帶、CD 等有相似之處。
人們還能通過網絡即時將感受發表在網上,與音樂創作者、與其他音樂欣賞者溝通交流。數字化的網絡信息時代,使人類社會的信息交流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在音樂欣賞與反饋的過程中,網絡使得雙方的互動更為自由和親切,誰都可以對音樂作品、音樂表演發表自己的客觀評價。網絡傳播改變了自上而下的"你說我聽"的固有模式,音樂藝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親民。同時,人們可以依照個人意愿選擇曲目,以自助式的方法收聽、下載喜愛的音樂。各種音樂編輯軟件也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提供了自主編輯音樂的途徑。音樂的復制可以以 CD、隨身聽、手機、iPad 等各種終端為載體來進行。
相對寬松的音樂創作環境,使得音樂家們可以自由地進行音樂構思與創作,音樂愛好者們也可以對音樂做出風格各異的改編。音樂生產、創作上的限制與禁錮被大大降低,創作的自由度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各種原創音樂快速、大量地橫掃網絡。人們在音樂傳播領域中的實踐變得更加便捷與多樣化,從根本上影響、改變和解放了人類的音樂傳播活動。
音樂的網絡傳播方式與樂譜、唱片、廣播、電視有很大不同,它集中了各種傳統媒體的優點,匯集了上述媒體所傳播的符號、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各種信息表現方式。數字化、互動式的傳播模式,讓音樂信息的傳、收雙方不再是固定的,也不再是由點及面的樹狀傳播,而是點對點、點面相連的網狀傳播。另一方面,音樂網絡傳播的覆蓋面更廣、信息獲取更便捷。
隨著互聯網媒體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催生了個人媒體階段,即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是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發展的新階段。主要的表現形式有博客、微博、播客、微信、BBS 等。自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媒體的傳播不再是由上到下,由點到面的傳播,而是由無數個網絡節點個體相互聯系所形成的全民范圍的傳播。綜上所述,音樂傳播是音樂現象得以存在的基礎,是音樂流行的前提條件,有了音樂傳播才有音樂受眾,音樂受眾的反饋體現了音樂傳播的效果??梢哉f,沒有人的音樂傳播活動,就沒有社會音樂生活,更不用說社會的音樂文化。音樂傳播,經歷了從"口傳心授"的人際傳播形式到包括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網絡媒介在內的大眾傳播形式的發展與演變。
口頭傳播是人類最基本的音樂交流方式,使人類可以溝通思想、交流音樂、表達感情等;樂譜傳播音樂得以超越時間的限制進行傳播;唱片傳播使得人類獲得了記錄、儲存、重放聲音信息的手段;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們的需求,網絡傳播實現了對分散性、單一性媒體的多媒介融合。媒介的發展引發了音樂藝術創作與音樂文化傳播的變革,音樂創作與傳播的實踐又反過來促進了音樂傳播媒介的擴大深化和交融。在當今,音樂受眾已經不再像上個世紀一樣,相對被動地接收強制性的、單一的、僵化的音樂灌輸,而是能夠更主動地、本能地進行選擇。人類由此進入了信息極度擴大化、豐富化的時期。
比較音樂媒介所引發的音樂復制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復制現象是音樂藝術存在的社會基礎,早期的音樂藝術復制,是表演的復制,是較原始、自然的復制;今天的音樂藝術復制,是媒介的復制,是"精確"的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