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蒲松齡俚曲的藝術特點探析
【引言 第一章】蒲松齡的生平和創作條件
【第二章】蒲松齡俚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第三章】蒲松齡俚曲的音樂形態
【第四章】蒲松齡俚曲的藝術價值
【結論/參考文獻】蒲松齡俚曲的創作發展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蒲松齡俚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蒲松齡俚曲的故事,提供了清代人民生活研究的資料,描繪了當時百姓生活的面貌,涵蓋了日常百姓的家長里短,以及落魄書生的奇遇、荒淫帝王的奢靡等,內容十分豐富。如《蓬萊宴》、《磨難曲》、《寒森曲》、《增補幸云曲》等,它們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腐敗和罪惡,批評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歌頌了勇于反抗的英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除了這些,蒲松齡俚曲中也反映了家庭瑣事和鄰里問題等,他希望人們能孝順父母,婆媳關系更加融洽。還有一些批評那些妒婦、不孝兒女的作品,如《禳妒咒》、《翻魘殃》、《姑婦曲》、《慈悲曲》、《墻頭記》等,通過這些作品,蒲松齡希望人們能人心向善。
2.1 蒲松齡俚曲的思想內容
2.1.1 蒲松齡俚曲的題材來源
蒲松齡俚曲創作的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蒲松齡自己經歷了傳統文士的坎坷之路,它的文章大多數都是以文人為主線的,《聊齋志異》也是如此。所以在蒲松齡俚曲中也有好多故事是以文人為主人公開始寫的?!陡毁F神仙》后變《磨難曲》,講述的就是書生張鴻漸聯名狀告貪官趙縣令遭到迫害,遠走他鄉經狐女施舜華相救,最后科考高中,一家團圓。
第二、對《聊齋異志》的故事進行潤色改編而來。通過對《聊齋志異》里故事加工改變而來的如:1.《慈悲曲》是《張誠》改編而來的,反映家庭倫理,反映孝與悌2.《姑婦曲》是《珊瑚》改編而來的,反映家庭人倫中的孝3.《翻魘秧》是《仇大娘》改編而來的,歌頌了仇大娘撫養異母兄弟,重整家業。4.《富貴神仙》是《張鴻漸》改編而來的5.《寒森曲》是《商三官》改編而來的,講述烈女替父親報仇的故事6.《禳妒咒》是《江城》改編而來的,批評了妒婦的形象
第三、通過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編寫。1.《墻頭記》描述的是年邁的張木匠到了晚年,兩個兒子和兒媳的不孝且百般刁難他,最后被推上墻頭,引發的一段人間悲喜劇,也是蒲松齡俚曲中被改編最多的,曾被拍成動畫片。在 1960 年的時候,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并演出了《墻頭記》。2.《俊夜叉》描寫了嗜賭成性的人改過自新的故事3.《窮漢詞》講述了在封建體制的壓迫統治下,人民困苦的艱難生活
第四,以傳說、神話為故事題材。1.《蓬萊宴》,講的原是玉帝面前官書童子文簫因調戲彩鸞被貶下凡,脫生了文簫,彩鸞原是廣寒宮王母家一仙女,因思凡被王母發現,王母派她下凡辦差,摘了她的云頭駕后,使其不得回天宮,在人間彩鸞認識了文簫,并結為夫妻,寫“人間哀樂六七年、蓬萊御宴還未散”,真可謂人生如夢。2.《增補幸運曲》寫的是明朝正德皇帝淫亂生活的傳說,具有一定的揭露意義。3.《快曲》是根據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編寫的,張飛抓住曹操,射其頭,飲酒為樂的故事。故事是虛構,但是反映了作者對奸臣形象的憎恨。4.《琴瑟樂》描寫了新婚夫婦洞房花燭夜,對新生活的期許,并希望能早生貴子,對男女之愛有較為露骨的描寫。5.《丑俊巴》描寫了豬八戒調戲潘金蓮的故事,但是,是未完成稿。
2.1.2 蒲松齡俚曲的內容
中國封建社會自進入清朝時期,封建統治已經搖搖欲墜。而在蒲松齡生活的那個年代也是動蕩的時期,由于清代初期,戰事不斷再加上連年的水旱蝗蟲等災害,社會經濟遭到破壞,百姓生活的很辛苦,蒲松齡的俚曲大量表現了貧苦百姓的困苦生活,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敗和黑暗,歌頌人民勇于反抗的精神。
2.1.2.1 揭露封建官僚機構的罪惡
封建社會中處在最底層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封建的官僚機構,而蒲松齡俚曲就將矛頭指向它們。由于蒲松齡有過幕賓的經驗,見識到了封建官僚機構的黑暗腐朽,他就在作品中揭露統治階級的黑暗,向貪官污吏展開斗爭?!疤熳邮苊谔臁?、“君權神授”,成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統治百姓的工具。在之后的一些文人也提出了“天命”的說法,使這一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到清代,一批思想家對皇權提出了質疑,對封建制度提出批判和揭露。如黃宗羲提出“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雹偈苓@些時代進步思想家的影響,蒲松齡俚曲也表現了反對封建皇權的思想?!逗分v的是商氏兄妹為父報仇的故事,當中描寫他們去衙門狀告惡霸, 冤死的商員外二兒子商禮(鬼魂)到陰間告狀,閻王收受城隍和趙惡虎(鬼魂)銀兩,對商禮進行了嚴酷的刑罰,蒲松齡借二郎神之口痛斥道:“權印官狠似狼,刻剝皮揎麥穰……陰間自從你掌教,地獄竟有善人藏,惡人凡在金榜上。把一個花花世界直弄的日月無光”蒲松齡借描寫閻王暗指人間帝王,通過這部作品,作者對貪官污吏做了深刻的揭露,惡霸有貪官的撐腰,才會橫行于世,從而揭示出封建官僚主義的階級本質。
《增補幸云曲》第二十八回描寫了在山西大同宣武院嫖妓的明代正德皇帝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皇帝荒淫無恥、揮霍無度的糜爛生活。俚曲在開篇第一回就說正德是觜火猴下凡,猴急的性情,坐不住金鑾殿。除了想去天下游玩,根本無心政事,把至高無上皇帝說成是“觜火猴”臨凡,揭露在百姓心中無所不能、無人能及的皇帝只不過是貪花戀酒之徒,這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文中借社會形形色色人之口來批判正德皇帝的昏庸無恥。文中云魔女罵正德好吃懶做,讀了圣賢書還不及夢周公呢,昏庸的皇帝,混帳的朝廷。當時連修路的人都罵朝廷里有個混帳皇帝,他只知道游山玩水、吃喝玩樂根本不知道天下的百姓是怎樣的遭殃呢。正德皇帝不但品質惡劣、缺乏修養,而且不問朝政,不管百姓,只顧自己尋歡作樂,已成為殘害百姓的總頭領?;实凼欠饨ň鲗V浦贫鹊淖罡呓y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對文化思想進行嚴酷控制的清初,作為一位社會下層知識分子,蒲松齡敢對昏庸皇帝的荒淫生活進行如此直接且犀利的批判,具有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批判意義。另外,蒲松齡對封建統治者的批判還體現在對君主極權的認識上。深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思想影響的正德,把全國的土地錢糧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揮金如土。為了嫖妓討好店小二和宣武院鴇母,將世人罕見的銀子、金豆贈送給他們,與紈绔子弟王龍比較自己的富有:“……我的莊子十三處。管莊的小廝都威武,……”把全國各地方官府視為錢莊,把官員當成自己的家奴,把國家的財產視為自己財產,并自豪地說我就嫖一年半載,才會用去我幾布政司金銀啊。真可謂一個地地道道的混帳。當然,《增補幸云曲》中也體現了作者“忠君”的思想,如每次正德遇難,都會有人相助,逢兇化吉,事事如愿,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性。這與作者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根深蒂固以及所處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梢哉f,作品用一個滑稽的皇帝形象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剝削實質,達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那么,陽間的皇帝如此,陰間的“皇帝”--閻王又是怎樣的呢?《寒森曲》中冤死的商員外二兒子商禮(鬼魂)到陰間告狀,閻王得到了城隍和趙惡虎(鬼魂)的一萬兩銀子后,對商禮加以下油鍋,用鋸分身的酷刑--閻王也不過是充滿銅臭味的惡鬼。陽間的皇帝、陰間的閻王,同樣的荒淫無恥。
2.1.2.2 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弊端
開始于隋代的封建科舉考試制度發展到清代,已經漸趨僵化,八股文的盛行嚴重束縛了應試者的思想。但是,胸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憧憬的文人士子們,仍然皓首窮經,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平步青云,蒲松齡便是其中一位。但是,從19 歲到 53 歲,拼搏了近四十年,缺始終沒有成功。蒲松齡歷經了太多次的期望與失望,他對科考的黑暗與弊端有著切身體會?!鹅手洹分械摹巴妗眲⑻涂梢哉f是蒲松齡自己的化身。只因無錢賄賂考官,才落得個終老為“童”的悲慘下場?!杜钊R宴》中的文蕭,本是“玉皇面前管書的童子”,被貶下凡后,“憑著滿腹文章”到京城參加科考。誰知他的一手好文章卻不敵那白花花的銀子,最終名落孫山。而《禳妒咒》中的高蕃,本來是個庸才,第一次參加應試還去晚了,他就花了三十兩銀子賄賂了學道,考了試還拿了第一?!叭缃窬褪瞧棋X。你不使錢,就好文章也沒有上等給你?!?“包打上二百好冰凌,……要進童生是童生,要進幾名是幾名?!蓖ㄟ^上述的故事,蒲松齡生動指出了封建科舉制度就是一種錢與功名的交易。這種揭露從文化方面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與腐朽。與《聊齋志異》相比,聊齋俚曲中對科舉的揭露和控訴少了幾分慷慨激昂,也不是俚曲描寫的重點。這是因為蒲松齡晚年思想的改變,對生活的關注點已經從《聊齋志異》抒寫孤憤轉到了對廣大下層民眾的關心上。蒲松齡的思想不僅在提高,而且對社會的認識也更為深刻了。
2.1.2.3 反映人民困苦生活
清代初年,由于連年戰爭,三藩之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從康熙四十二年起,淄川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災荒,這場災荒歷時三年,百姓的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而地方官員或隱災不報或挪用販災錢糧,更加重了百姓的苦難。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蒲松齡,目睹了社會最底層人民的凄慘處境和悲涼生活?!段逶職w自郡,見流民載道,問之,皆淄人也》一詩表現了荒野橫尸的慘景:“腹枵菜色黯,風來吹欲傾。饑尸橫道周,狼籍客驂驚?!北簧钏鹊娜藗優榱藫Q斗糠甚至賣兒賣女,“可憐翁媼無生計,又賣小男易斗糠?!保ā娥I人》)天災人禍深深牽動著蒲松齡的心,他既為百姓的處境憂慮,又為官員們的行徑憤怒。這在《聊齋俚曲集》中的許多篇章有著生動的反映。
《磨難曲》第一回就描述了百姓逃亡的場景?!安幌掠暾荒?,旱下去二尺干,一粒麥子何曾見?六月才把谷來種,螞蝗吃了地平川,好似斑鳩跌了蛋。老婆孩子一齊挨餓,瞪著眼亂叫皇天?!薄昂⒆羽I得吱喓吱喓,老婆待中巴焦(筆者注:等得著了急。),還為錢糧大板敲;……老天老天,怎么給了真個年景,還給真么個官兒?!边@不僅是天災,更是人禍。百姓為了不被打死,只好“一擔筐一扇瓢,上羊腸路一條”背井離鄉,各謀活路去了。這是淄川縣甲申年和戊子年的真實寫照。甲申那年,蒲松齡曾寫了一首《流民》詩:“男子攜筐妻負雛,女兒賣別哭嗚嗚,鄭公遷后流民死,更有何人為畫圖?!卑傩仗油龅膱鼍熬褪瞧阉升g對家鄉人民勾畫的生動真實的“流民圖”.《窮漢詞》是一個短篇,但卻道盡了那個社會窮苦百姓窮困生活的各種辛酸。窮漢哭訴道:“俺也曾血汗暴流,扭筋拔力”,但辛苦一年,到頭來糧食沒到手,反而欠著糧和米,房屋破損,大風嗚嗚的刮著房上的草,吃不飽穿不暖,孩子哭、老婆吵的這種困苦生活,窮漢感嘆這樣還不如死了算了,為什么會忙碌一年卻“勞而無獲”呢?除了自然災害外,官府盤剝、地主掠奪、狗腿逼命、高利貸剝削無一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從這部俚曲作品里看出:除了狗腿的來逼命,任憑他們怎么折騰,還要好酒好飯的招待他們。而且還有高利貸的壓迫,被文中形容是剝皮廳的鬼判。這些都說明了在當時的階級對立很嚴重,這也是造成窮苦百姓生活困苦難過、民不聊生的根源。蒲松齡長期和下層民眾生活在一起,深刻了解和體會當時百姓的生活困苦和產生的根源,他站在最底層百姓的立場上替他們說出心里話?!读凝S志異》很少有直接反映農民疾苦生活的篇章。
相比之下,大多作于蒲松齡晚年的聊齋俚曲,反映人民性的內容則更為充實和豐滿。
2.1.2.4 贊揚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
蒲松齡俚曲揭露了社會黑暗和與最底層人民的生活,從中了解到人民的反抗是由于統治階級的統治無能和腐敗,逼得人民揭竿起義,從整部作品中能夠看出蒲松齡這一生的寫照和蒲松齡到晚年時期的思想變化,所以在思想高度上高于《聊齋志異》。在黑暗的社會中,腐朽官僚機構的統治下,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必然會引起人民的反抗。
聊齋俚曲中塑造了一批不屈不撓、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這在《聊齋志異》中是不多見的?!逗分械纳潭Y為了替冤死的父親討個公道,“撞倒九重天”,“踢倒森羅寶殿”;復仇女性商三官拋棄了對貪官污吏的幻想,與殺父仇人同歸于盡;《翻魘殃》中的仇大姐不甘受欺壓,擺脫世俗觀念的約束,只身一人上公堂控告惡人,討回自家的土地;……蒲松齡對這些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具備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精神充滿了贊美之情。而《磨難曲》中農民起義領袖三山大王任義,是作者刻畫最為生動、最為成功的英雄人物形象。
三山大王任義有精兵十萬,割據一方。他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位用兵如神、智勇雙全的頭領。任義有強烈的正義感,愛憎分明,嫉惡如仇。他聽了幾個秀才被馬知縣迫害的經過,怒不可遏跳起來喊道:“有這樣的事!氣煞我也!快把那鎖給我開了!”
不但把解救秀才,還資助路費,幫他們回家團聚。任義對天下的貪官污吏恨之入骨,也正是因為任義伸張正義的性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才會在山中召集了天下的豪杰。
他立誓要殺遍天下的貪官污吏,開刀先殺了嚴世藩,掃清金鑾殿。正因如此,任義深受百姓的擁護。父老拄著拐杖、群眾抬著酒肉上山犒勞義軍。百姓有冤案也告到大王那兒,百姓也都在說只要告訴大王冤案,大王必將為之伸冤立斬罪人。任義還是一位保家愛國的民族英雄。外兵來犯,燒殺搶奪,無惡不作。都督楊蕃率兵卻不敢抵抗。
任義身先士卒,英勇抵抗,將北兵擊退。任義的名字就是仁義的諧音。任義是蒲松齡心中賢明封建官吏的典型。任義這一形象是蒲松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歌頌農民起義英雄,贊揚殺貪官、抗外侮,體恤百姓、救助弱小的“仁”、“義”行為。
蒲松齡把希望和救贖的愿望,從鬼神救世轉移到農民起義領袖身上, 這體現出蒲松齡晚年對現實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對農民起義的態度更為客觀,解決矛盾的方法也更為實際了。但是《磨難曲》的最后,任義接受了招安。這是蒲松齡思想上矛盾性的體現。他雖然對皇帝持懷疑態度,但受到歷史的局限,仍有“忠君”思想。
2.2 蒲松齡俚曲的藝術特點
2.2.1 蒲松齡俚曲的說唱性
“《聊齋俚曲》在演唱形式上形成了以唱為主的格局。它的許多唱段又突破了俗曲的一般框架,創造了許多變體、滾唱等藝術手法,為后來的許多曲藝及戲曲的形成與發展創造積累了經驗。俚曲又以善用白話方言,通俗易懂的語言,熟悉而又新鮮多樣的俗曲,受到百姓大眾的歡迎,從而也在真正意義上賦予了俚曲這種文體以地道的俚俗氣質,使它真正走到了農民中間,成為民眾的藝術?!?/p>
①《蒲松齡俚曲》十四種俚曲保留的完整,有一部《丑俊吧》傳本已殘,除了《丑俊吧》,其他幾部俚曲都有不同程度地帶有說唱藝術的痕跡,《蒲松齡戲曲形式初探》中說“這些‘土戲’完整地保留著由講唱作品的痕跡”
②在一部俚曲中,除開頭和結尾外,用一個曲牌多次反復使用,間或夾以說白。如《俊夜叉》《墻頭記》《寒森曲》《增補幸云曲》《丑俊巴》等,都屬于這一類型。它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戲曲性,還能體現音樂性,念白也是由生活語言中提煉出來的。念白也有多種方式,有接近于歌唱的韻白,有插白、朗誦體白,還有的念白兼有抒情性。念白不僅有敘事功能,而且刻畫人物性格的功能也很突出,俚曲的說唱性是俚曲的共同特點,但是每部之間的特征有差異。正是由于俚曲的說唱性,賦予了俚曲更強的人民性,既能融入市井當中使其傳唱度更久,也使其能較其他音樂體系更能廣泛地留存于世。
2.2.2 蒲松齡俚曲的人民性
蒲松齡長期與社會底層的百姓一起生活的經歷,對壓迫與被壓迫的階級關系有了透徹的了解,因此他能夠站在社會底層百姓的立場上訴說人民的苦難,表達人民的訴求,這些也正是蒲松齡俚曲人民性內容及本質。
蒲松齡俚曲運用淄川方言來撰寫俚曲劇本和唱段,在俚曲特定的語境中選擇不同的詞語準確表達文意,而且方言有時會比普通話有更加透徹的表現,如《墻頭記》第一回《老鰥凍餒》寫張大欲把款待岳父的殘羹剩飯拾給老張吃,李氏怒斥他說:“您達達無正經,撈著餅飯盡著撐……你看那薥秫糊突,他還揎五碗有零?!泵鑼憦埨厦銖姷匮氏潞粫r說:“才捱一碗,戰戰起來”在這段中“撐”“揎”“捱”都是變現“吃”的,但是三個字不同的表達,比光用吃更能表現出李氏悍婦、張大怪夫婦不孝的形象,像這樣運用方言在俚曲作品中還有很多。
這點也能體現出蒲松齡從實際出發,從人民群眾中發掘靈感,用當地民間口頭俗曲寫劇本的特點,這樣的劇本更受人民的喜歡,容易風靡于民間。在這十五部俚曲中,蒲松齡打破以往作曲的陳套,另創一條蹊徑?!吨袊鴳蚯l展史綱要》中說,蒲松齡“雖然不是專事戲曲撰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卻開拓了清代戲劇的另一境?!雹俅搜允潜容^中肯的。
2.2.3 蒲松齡俚曲的喜劇性
2.2.3.1 蒲松齡俚曲的詼諧性十五部俚曲中,不少作品表現喜劇的成分,但不能說是喜劇,有些作品只是某些場面表現出喜劇風格,從總體看,《墻頭記》《增補幸云曲》《窮漢詞》是具有喜劇性的作品,而《墻頭記》是“一出諷刺不孝兒子虐待老子的喜劇?!雹趯嶋H上,《墻頭記》把一件悲哀的故事用喜劇化的諷刺手法表現出來,顯得整部作品有灰色的傷感。在這種對世人勸解的作品中,作者選擇了喜劇性的滲透。
蒲松齡俚曲的喜劇性還表現在他對歇后語的運用,蒲松齡在其俚曲作品中喜歡運用大量的歇后語,如《磨難曲》這部作品中出現的有:“吹鼓手吊下驢來--只怕都回頭朝下哈哈哩;紙糊的桌子請客--只怕抹抹就抹一塊去了不成么?叫花子叨瞎話--且撈他一個黃邊;新女婿抹著腰--每哩你疼我不疼哩;鞋里加楔子--好揎!.”
③還有在《墻頭記》中出現的歇后語:“拿著筷子敲菜碗,我知道你是飯飽了弄筷;草蛤蜊縫在行頭里,這不成了個憨蛋么;蘇州娘子不纏腳--光興了一個頭兒?!?/p>
④歇后語比語言的標準形式更具有詼諧性,故事形象更加生動,而且這種形式也適合舞臺表演。
2.2.3.2 蒲松齡俚曲的諷刺性在蒲松齡十五部作品中,諷刺的矛頭是家庭倫理、封建制度和科舉考試。其中,反映家庭倫理的作品有《姑婦曲》《慈悲曲》《禳妒咒》《墻頭記》,在這些作品中作者用直接陳述的方式,從正面思考和描寫文章的主題?!秹︻^記》《姑婦曲》反映的是封建家庭中的孝,《慈悲曲》反映孝與悌,而《禳妒咒》則表現出女性悍婦的形象。
用直接的方式描寫,使讀者能直觀地感覺到,《墻頭記》中在張大要給老張剩飯吃時,李氏說道:“你拾上些,著小瓦瓳給他送去罷。李氏說那腥湯如今壞了么?且是那狗這二日不吃食,留著拌點糠喂他喂。今早晨剩的那糊突,給他不的么?”李氏寧可將湯拌飯喂狗也不愿給老張吃,作品的結局因為不孝張大、張二被每人打三十大板,兩個不賢的婦人,每人一拶子,一百攛。他們都為自己的不孝行為付出了代價,這也體現了蒲松齡俚曲宣揚倫理道德,懲惡揚善的主題。
《姑婦曲》則相反,大兒媳珊瑚不僅長得漂亮、心地善良,而且勤勞肯干,早晚伺候婆婆,連親朋都夸“都說道這么個媳婦,就是那揚州的瓊花,真正是找遍天下無二朵!”①而婆婆于氏卻不知足,無端刁難,指桑罵槐,“見一個狗來,就罵:”狗科子!你來人前里搖頭擺尾的,裝甚么俊哩?“見一個雞來,就說:”雞科子!到幾時殺了你,這眼里才利亮了!“珊瑚只裝作不懂。最后珊瑚被休,于氏知道何大娘收留了珊瑚,還上門大鬧。即使于氏百般刁難,珊瑚依然孝心不改,在于氏受到二兒媳婦虐待臥病在床后幡然醒悟,向珊瑚懺悔,而珊瑚卻說:”但得娘知道我沒有二意,不怪我呵,就死了也甘心!“②俚曲塑造的珊瑚形象,宣揚了兒女應向長輩盡孝是其根本的理念。
《增補幸云曲》諷刺了正德皇帝荒淫無度的行為,譏諷黑暗的封建社會,正面的直截了當地罵正德皇帝。開篇一句話就是:”這萬歲是按上方觜火猴臨凡,光好貪?!阿?這樣一位皇帝把國家的錢當做自己的嫖資,”就嫖上一年半載,能使我幾布政司金銀?“④,譏諷了最高統治者的荒淫無度、不問國事,揮霍無度的糜爛生活,有一定的揭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