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始于晉代詩人陶淵明。在其之后,出現了諸位諸如謝靈運,謝朓等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并且最終在唐朝將山水和田園合并為山水田園詩派。自南齊蕭統在《昭明文選》中第一個發現了陶淵明的文學價值以后,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士大夫精神成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后世許多文人在仕途上不如意,或者對于官場生涯的起伏感到疲倦之后都以陶淵明作為自己的精神歸宿,蘇東坡就是這一類文人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一位。
蘇東坡一生的命運可以說跌宕起伏,既有做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這樣的大官,也有被一路從黃州、英州、惠州最后貶到儋州這樣的坎坷經歷。應該說蘇東坡對于人生百態看的是非常透徹的,這在他許多諸如《太行卜局》、《請廣陵》等作品中都可有所反應。而蘇東坡的田園詩尤在其后半生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既與其政治上的遭遇有關,又與其在被貶謫期間的生活狀態脫不開關系,并且還受其骨子中天生的豁達精神影響。這幾方面因素相結合,造就了一個不一樣的蘇東坡,也成就了蘇東坡的田園詩。
一、東坡田園詩的創作背景
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認為田園詩"其主體是寫農村的生活、農夫和農耕"[1]63,蘇東坡現存的詩歌大約有2700多首,其大部分田園詩均與"擬陶""和陶"詩有密切的聯系,蘇東坡的"擬陶""和陶"詩約有120多首,而其中田園詩約占"擬陶""和陶"詩的15%.值得注意的是,蘇東坡所有的田園詩都為其被貶謫時期的產物,不僅創作時間趨于集中,而且創作環境也十分相似,因此不得不承認,是貶謫生涯造就了東坡的田園詩。
探究東坡的田園生活,最早可以追溯到其由于牽連"烏臺詩案"而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北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一日(1083年),蘇東坡初到黃州時期還能住在定惠院中,后來連定惠院都不能住了。由于團練副使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散官,俸祿極少。于是,蘇東坡的生活陷入了非常窘困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然軾平生未嘗做活計,子厚所知之。俸祿所得,隨手輒盡。而子由有七女,債負山積,賤累皆在渠處,未知何日到此。見寓僧舍,布衣蔬食,隨僧一餐,差為簡便,以此畏其道也。窮達得喪,粗了其理。但,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2]1412.于是,"故人馬正卿哀予乏食,為于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3]1079,才有了今天世人皆知的"東坡".因此,蘇東坡早期的田園詩就可以《東坡八首(并序)》與《東坡》等作為代表。
北宋哲宗紹圣元年,高太后去世,新黨勢力再次權傾朝野,大批官吏被貶,蘇東坡作為舊黨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自然逃不掉新黨的打壓。但是,這次新黨對于蘇東坡的打擊要比"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來得更加猛烈,蘇東坡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且不得簽書公事。
蘇東坡是紹圣元年十月二日到惠州,直到第二年"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跡巖,沐浴于湯泉,曦發于懸瀑之下,浩歌而歸?!瓪w臥既覺,聞兒子過誦淵明《歸園田居》詩六首,乃悉次其韻。始余在廣陵和淵明《飲酒二十首》,今復為此,要當盡和其詩乃已耳"[3]2103,從這里可以看到蘇東坡初寫這首"和陶"田園詩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完成的。當然,在這之前蘇東坡就已經流露出非常的向往田園生活的傾向了,其在元佑七年(1092年)的筆記《買田求歸》中就已經明確提出了"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4]67,之后,蘇東坡田園詩的創作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紹圣四年四月,蘇東坡再次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安置,"瓊州別駕"這個頭銜是一虛職沒有任何實際權力,不僅如此,當時的蘇東坡政敵還給他下了三道禁令:不得食官糧,不得住官舍,不得簽公事。因此,在"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2]1628的艱難困苦之中,所有一切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儋州期間,東坡的田園詩是最豐富的,這不僅是生活所迫,也有受到其自身心里向往的因素影響,產生了諸如《新居》、《和陶西田獲早稻(并引)》、《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并引)》等一系列田園詩作品。
因此,蘇東坡田園詩的創作背景主要在于受生活所迫,是一種被動地接受。不過,蘇東坡并沒有一味地被動接受,他不僅僅吸取了陶淵明平淡自然,甘之如飴般的精神,還充分利用自己對世界的好奇以及敏感的心靈去感受田園樂趣,"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5]467,在田園之中收獲了一般人難以收獲到的愉悅。
二、東坡田園詩的特征
(一)田園詩中表現對黎民百姓的關懷
宋代的士大夫是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僅僅是朝廷官員同時也是知識分子,由于借鑒了晚唐五代藩鎮割據,武將權力過大這樣的歷史教訓,宋初的統治者普遍采取"右文"政策,這使得文人士大夫對于政治參與的熱情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以宋代宰相來說,大多都是寒門科舉出生。因此,宋代士大夫都有非常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即使在野,心里也時時刻刻牽掛著社會,牽掛著黎民百姓,這在蘇東坡的田園詩中多有反應。如蘇東坡的《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并引)》(其二):
茅茨破不補,嗟子乃爾貧。
菜肥人愈瘦,灶閑井常勤。
我欲致薄少,解衣勸坐人。
臨池作虛堂,雨急瓦聲新。
客來有美載,果熟多幽欣。
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
借我三畝地,結茅為子鄰。
鴂舌倘可學,化為黎母民。[3]2281
這首詩是蘇東坡被貶謫儋州時期做的。黎族子民,子明兄弟倆家貧,"菜肥人愈瘦,灶閑井長勤".蘇東坡對他們非常同情,表示愿意"致薄少",出錢為他們造屋子。后半段詩中主要為他們設想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等新屋造完之后,"客來有沒載,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筆者認為"化為黎母民"最能讓人為之感動,說明他非常熱愛儋州這片土地,是蘇東坡對于黎族同胞發出的最真摯的呼聲,也是蘇東坡在田園詩中表現其心系黎民的最有力的證據。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蘇東坡田園詩中對于黎民百姓的關懷。蘇東坡在儋州所做的《和陶勸農六首(并引)》:
(序)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所產粳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雜米作粥糜以取飽。
予既哀之,乃和淵明《勸農》詩,以告其有知者。
(其二)天禍爾土,不麥不稷。
民無用物,珍怪是直。
插厥熏木,腐馀是穡。
貪夫污吏,鷹摯狼食。
(其三)豈無良田,朊朊平陸。
獸蹤交締,鳥喙諧穆。
驚麖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飽耆宿。
(其四)聽我苦言,其福永久。
利爾耝耜,好爾鄰偶,南東其畝。
父兄搢梃,以抶游手。[3]2255-2256
由序言中蘇東坡交代所做這首詩的目的可以看到當時的儋州是多么的落后:廢田非常多,粳米是其中最好的了,余下的都是一些選剩下來的谷物,并且還不夠吃,只能用薯和芋燒成稀粥度日。另外,農事方面一直深深困擾著蘇東坡,他非常同情這些黎族百姓,于是寫下一首勸誡耕作的田園詩,希望黎族同胞能夠"聽我苦言,其福永久。"其中談到了要善于去培養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豈無良田,朊朊平陸。獸蹤交締,鳥喙諧穆。"發現之后,又指導百姓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饋贈"為我所用,"驚麖朝射,猛豨夜逐"以及"利爾耝耜,好爾鄰偶,南東其畝。父兄搢梃,以抶游手。"勸解黎族百姓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利用手中的工具巧妙的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
以上兩首詩歌,說明了蘇東坡田園詩的范疇并不局限于個人,而是表達了其對普通百姓濃濃的感情和關心。
(二)田園詩中表現悠然自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