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穆旦(原名查良錚)被看作是九葉派詩人的代表,不僅是因為他的詩具有現代主義詩質,而且他還善于表達中國知識分子內心的情感。1942年是穆旦重要的一年,他以翻譯官的身份在2月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并且隨軍進入了緬甸抗日戰場。5月到9月期間,更是經歷了與日軍的戰斗及隨后的"滇緬大撤退",死里逃生的他,過了幾年顛簸不安的生活。正是由此,在這期間,他創作了《阻滯的路》和稍后的作品《活下去》、《森林之魅》等作品,都反映了詩人對戰爭以及戰爭中人命運的思考。
一、詩歌語言的凝練與張力
穆旦詩歌融入了西方詩歌的理性特征,從而使得讀者在其作品中能夠感受到語言的凝練和張力。
首先,在《森林之魅》中,詩人把許多陰冷的而具有跳躍性的意象組合在了一起。意象往往是詩歌采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夠使想要表達的情感被物化。例如"青苔藤蔓,百年枯葉,嗡營蟲類、跳躍猿鳴,蟒、象"這些陰冷的意象放在一起,使得讀者有一種陰森的審美體驗,并感受到人在強大的自然面前是如何的渺小,從而形成了語言上的張力。
其次,詩歌語言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也增添了語言上的張力。在閱讀中,不難發現一些這樣的字眼。例如:"無言的牙齒,他有更好聽得音"、"美麗的將是你無目的眼"這些語言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可理解,充滿著矛盾,但仔細體會便會發現這些語言給詩歌增加了藝術的美感,增強了語言的力量,從而極大的增加了語言的張力。
再次是詩人情感的真切表達?!渡种取肥窃娙擞H身經歷的入緬戰爭,也是為了吊念喪生的戰友而作,所以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例如:對"森林"描寫:"我的容量大如海,張開綠色肥大的葉子,我的牙齒,沒有人看見我笑,我笑而無聲",顯然,他痛恨"森林"一般的魔鬼,所以呈現出了一個陰險的"森林"形象。而"葬歌"部分:"那刻骨的饑餓,那山洪的沖擊/那毒蟲的嚙咬和痛楚的夜晚",明顯是詩人對于當時掙扎和痛苦的還原。
詩人通過"森林-人-葬歌",把自己在戰爭中的情況詩意般地再現出來,并把自己強烈的情感融注其中,表現了詩歌的內蘊與語言的張力。
二、詩歌戲劇化表達的多重內蘊
戲劇化是詩的敘述方法之一,是詩人袁可嘉在新詩理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詩歌的戲劇化表達策略中有對話、獨白、合唱等戲劇聲部的表現手法,而這些在《森林之魅》中都有表現。
對話在詩中占有重要作用,因為詩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圍繞著"人"與"森林"的對話而展開的。例如"森林:歡迎你來,把血肉脫盡","人:是什么聲音呼喚?有什么東西忽然躲避我".這種唱和的對話形式,增加了詩歌的表達速度,更增加了結構的緊湊程度。
獨白的使用增強了詩歌整體的感染力。雖然詩歌中的形象較少,主要是"森林"和"人",但是其中有大量獨白的運用。例如"森林:沒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了世界的一方/我才出自原始,重把秘密的原始展開。""人:以自然之名,全得到的崇奉/無始無終,窒息在難懂的夢里/我不和諧的旅程把一切驚動".這些獨白,其實也是詩人的獨白,他不僅有強烈的情感表達,也包含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詩歌中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合唱部分,主要指的是"葬歌"."過去的是你們對死的抗爭/你們死去為了要活的人們的生存/那白熱的紛爭還沒有停止/你們卻在森林的周期內不再聽聞",這集中表達了詩人對于戰死殺場戰士的告慰。而且,"葬歌"的合唱一節是全詩的最后內容,它不僅使得全詩整體結構更加完整,更使得詩歌的主旨得到了升華,讓讀者看到了戲劇的魅力與藝術的張力,感受到了詩歌追求戲劇化帶來的審美效果。詩歌中戲劇化手法的運用,加強了詩歌內蘊的多重表達。同時,這也是以穆旦、袁可嘉為代表的九葉詩人在新詩現代性探索方面做出的重要嘗試。
三、詩歌主題思想的深刻性
建立在語言感性與戲劇化詩形基礎上的《森林之魅》有著深刻的思想性。對"永生"的歌頌是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的主題思想。例如,有學者認為他是"中國現代詩史上直面戰爭與死亡、歌頌生命與永恒的代表作,"[1]也有人認為"創作這首《森林之魅》時,詩人已蕩滌了對死去的戰友的悲慟和哀傷,獲得了一個更超越的視角,想象把死去的英靈與亙古的大自然化為一體。"[2]
這是穆旦一種成熟、超然的思想境界的體現。
從穆旦本人的價值立場來看,他當然認為這些"胡康河谷上的白骨"的犧牲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過去的是你們對死的抗爭,/你們死去為了要活的人們的生存",這看似是一首生命的悲歌,但其實蘊含了詩人穆旦對于生命頑強力量的歌頌。他直面了鮮血淋漓的戰場,看到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人在與病魔斗爭時的勇敢堅毅,這一切使之深深震撼,同時在這慘烈的戰爭背后,詩人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這些戰士不會白白的犧牲,他們的死將會換來的是千千萬萬要活的人們的生命,所以肯定是有其偉大價值與重要意義的,這也是鑄就穆旦詩歌主題思想具有深刻性的原因所在。
而且在"葬歌"部分"遺忘"一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它出現了兩次,這并不是詩人語言的匱乏,而正是其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所在,詩人是希望在詩的最后讓讀者感受到沉重的歷史感。事實上,詩人穆旦參加的這場戰爭,也很少被人們所提及,更不用說對這些戰士犧牲價值的肯定了,所以作者希望借這首詩來祭奠那些在原始大森林中曾經面對過生的掙扎、死的恐懼的死難者們,即使他們被歷史遺忘了,至少在他的詩里可以得到"永生".
在《森林之魅》這首詩歌中我們看到了陰險的"森林",看到了行走戰士的艱難,感受到了艱苦環境中戰士們絕地反擊的吶喊,體會到了詩人真摯的情感,也正因此,這首詩篇被唐湜稱為"作者詩集里的冠冕".
參考文獻:
[1]錢理群主編、吳曉東點評。20世紀中國文學名作中學生導讀本?詩歌卷 [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153.
[2]唐湜。九葉詩人-中國新詩的中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7.
[3]聞一多。聞一多全集[M]: 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1982:205.